中國近代史上有很多成功的學者型領袖的例子,比如清朝的曾國藩,李鴻章。無疑,民國初年的吳就是其中之壹。
北洋軍人大多不讀書,所以吳的秀才背景成了令人羨慕的履歷。吳當上主將後,軍政兩界經常當面用“於帥”、“吳”來恭維他,但背後都稱他為“吳秀才”,他也欣然默許。美國歷史學家費正清顯然很看重這個北洋軍人的文化背景,幹脆稱吳為“學者軍閥”。
內戰中的吳
民國初年,“吳”二字抹不掉,這個名字不時見諸報端。
想當年,吳是何等的牛逼!他率部南下,出直隸、河南、湖北、湖南,瀕臨廣東。
本來袁世凱已經武力統壹了中國,但是老袁的“帝國主義自辦”惹惱了各路軍閥,西南於是爭奪割據。老袁死後,段領導內閣,多次下令各省取消獨立,服從中央。但是,“照例,沒有掃帚,塵土是跑不掉的”,於是段命令率軍南下。北軍南下,朝氣蓬勃,其中最尖銳的是吳的第三軍。誰都知道,只要總司令壹聲令下,他那軍紀嚴明的軍隊就能定三湘,進而剿滅兩廣,北京政府的“武力統壹”之夢指日可待!
然而,就在捷報頻傳的時候,吳突然站住了,他開始和占領區的軍政要員、士紳們奇怪地整天喝酒作詩,不再談論戰爭了!
老段急於參軍上前線,授予寶鼎速成學校測繪系學生吳以將軍的榮譽稱號,勉勵他剿滅兩廣,統壹中國。不過,吳對並不買賬!過了壹段時間,他擅自撤軍,把北洋軍打下的大好山河交還給了南方!
說實話,沒有吳的打擊,真的很難說怎麽落筆寫壹部民國史!
當吳在衡陽停戰時,他贏得了極好的聲譽,因為他停戰的理由是為了呼籲和平,所謂“停戰議和”也是如此。妳為什麽這麽做?“如果妳在墻上煮豆子,妳怎麽敢說?”“不是寇仇外族入侵,為何要重兵防守?不能對外爭主權,對內設防線?”(吳對廣播),所以我不幹了!
老段氣得跳起來:“秀才造反了!”
其實朝野都明白,立下大功的吳秀才應該被任命為湖南省省長或省長。老段安排了別人,惹得書生造反。
也許,段沒有賞他有功,是怕性情剛毅的吳克制不住。正當北京政府在揣測吳罷課的時候,吳的“四不”從湖南傳來:
沒有監工,沒有租界,沒有外國人,沒有外債。
果然,他再也沒有打破吳在生活中的“誘惑之下”。在那個接連依賴外國人的年代,也只有那些人敢公開對中國人民做出這樣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