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哈薩克族民族舞蹈的特點以及在新疆的人口分布情況?什麽樣的樂器?

哈薩克族民族舞蹈的特點以及在新疆的人口分布情況?什麽樣的樂器?

哈薩克族分布

哈薩克族是世界上人口近15萬的跨境民族,主要分布在哈薩克斯坦、中國、蒙古、土耳其、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44個國家。我國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吉木薩爾、雷姆、巴裏坤草原,少數居住在青海省格爾木和甘肅省阿克塞哈薩克族。

哈薩克舞蹈

哈薩克族舞蹈具有濃郁的草原生活氣息,步伐輕快有力,動作矯健有力。舞蹈用“動肩”,步法用“馬步”,動態節奏感強,表現風格粗獷豪放。

哈薩克族主要是遊牧民族,所以他們的舞蹈以騎馬為主,有騎馬舞、馴馬舞、武士騎馬舞、可愛的小馬、牧馬舞、賽馬舞等。舞蹈主要表現了駿馬在草原上馳騁的各種高傲姿態,表現了哈薩克族的民族性格和氣質。

還有壹種表現哈薩克族人民生活、生產、勞動的舞蹈,主要有“氈舞”、“擠奶舞”、“剪羊毛舞”、“織地毯舞”,表現出壹派繁忙歡快的勞動景象。

狩獵也是生活在草原上的哈薩克族的壹項重要生產活動。在長期的狩獵活動中,他們仔細觀察了各種動物,掌握了動物的各種特征,積累了與動物搏鬥的經驗。這些都是哈薩克族人民編排的,豐富了哈薩克族的舞蹈藝術。有鷹舞、熊舞、熊鬥舞、跛熊舞、孤雁舞、跛鴨舞等。,表現了哈薩克人的狩獵場面,這些舞蹈充滿了濃郁的民族生活氣息。

哈薩克民族樂器

◆打擊樂器主要有達阿布勒、達吾勒帕茲、達吾勒、當哈拉、斯德馬克、阿提亞克、阿克塔亞克、尤茲塔克勒達克等。& ltBR & gt達布勒,哈薩克人的壹種古老戰鼓,用於在戰鬥中鼓舞士氣。慶祝的時候用來烘托氣氛。它最初是用壹根樹幹制成的,樹幹上挖出了村心,兩邊用羊皮、牛皮或其他動物皮覆蓋。最初的鼓很小,經常被馬或駱駝馱在背上。後來品種增多,體積增大,裝了皮繩或木柄便於移動。其外貌與古越人相似,可能是部分越人並入哈薩克後相互影響的結果。Dawule Paz最初是壹種木制框架和拉伸皮革的音樂鼓,下面有三根柱子。因其控制裝置,哈薩克族人也稱之為“有彈性鼓皮的鼓”。後來木架改為銅鐵架,用兩根木棒,聲音鏗鏘。這種樂器在歷史上經常用於狩獵和戰爭。達吾勒,壹個省,其實是達吾勒帕茲的樂器變體。體積小,便於攜帶,材質為銅,單面皮,敲擊尖銳刺耳,常用於狩獵。哈薩克人稱之為銅鼓或鼎鼓。丹哈拉,最初是薩滿和巫師使用的,相當於現在的鈴鼓。哈薩克人稱之為“有環鈴鼓”。類似於維吾爾族的大福、烏茲別克族的伊拉、蒙古族的登格爾。起初,當嘎拉是用挖空的樹幹或薄木板做成的鼓圈,外面蓋壹層皮,周圍有許多可移動的小鐵圈,演奏時叮當作響。Asatayak是壹種握在手中會震動並發出聲音的樂器,也是薩滿跳躍時使用的。它像壹把傘,由壹大壹小兩部分組成。穹頂周圍有許多鏈狀的小銀環,蓋上雕刻著各種美麗的圖案,總長約1.3米。演奏時主要靠搖動發出沙沙的聲音,富有節奏感。所以也叫抖棒或棒棒聲,類似維吾爾族的沙巴,只是制作更復雜。斯提馬克,這種樂器像壹面盾牌,上面有許多小環,上面有幾束貓頭鷹的毛,所以也叫“貓頭鷹之聲”。因為樂器有手柄,所以面糊可以用手柄搖壹搖,幫助節奏,聽起來清晰悅耳。阿提亞克,壹種打擊樂器,由兩對組成。演奏時相互撞擊,模仿馬蹄聲,也像馬蹄聲壹樣爽,所以哈薩克族人也稱之為“馬蹄聲”。Yuztak Ledak,由大小不壹的兩個角組成,演奏時用木槌敲擊,發出木魚的聲音,主要用於敲打節奏。◆演奏樂器

主要顏色有Buzik,Kadenai,Adelna和各種Srnayi。

Sebuzik在哈薩克語中是“吹”的意思。塞布齊克是哈薩克族民間藝人最常用的樂器之壹,被哈薩克族人譽為“心笛”。這種樂器類似於漢族的豎笛,是壹種豎式木笛。最初由草原上的壹種草制成,現已發展為以松木、骨頭、銅片、鐵管、鋼管為原料。Sebuzik長約50厘米至70厘米。在管子上開3、4或5個孔。原來管子是用窄繩保護的,現在換成了銅線。不吹的時候放上軟木塞,保護木笛。演奏前,用水打濕噴嘴,用舌尖堵住大部分噴嘴,留壹小口作為吹孔。演奏時發出不同的音階,同時用喉嚨發出連續的低音,形成兩聲部,音量小,音色柔和,像鹿鳴。

Caldenai是壹種長而簡單的喇叭,聲音響亮,類似於喇叭,可能是由古代西域馬樂器的骨喇叭或銅喇叭發展而來。目前用黃銅制作,吹口小音孔大,管中間曲折。在古代,這種樂器被用作戰鬥中鼓舞士氣的號角或向遠方發出警告的工具。科德奈還會演奏軍樂,可以在歡迎儀式、集會和凱旋儀式上演奏。

阿德爾納(單孔笛)是哈薩克族的壹種古老樂器。長約60-70厘米,體積較大。樂器的外形比Kaldena的小,比Sebuzik的略大。在民間狩獵中,用來模擬鳥鳴、狼嗥、駱駝悲啼、馬長嘶。特別是模擬鹿聲非常真實,可以誘捕獵物,所以也被民間稱為第二鹿笛。在戰爭年代,哈薩克人經常用阿德那發命令沖鋒,發信號,鼓舞戰鬥士氣。

Srnayi,哈薩克族稱之為口弦。它在人民中有各種各樣的形式。用粘土制成的口弦叫沙茲·斯那依;用蘆葦做的口弦叫Hamus Srnayi。口弦也叫口琴、眼簧、口圓滑線、口須。在古代,材料適用於不同的地方,簡單而原始,最初由泥、角蛋白、骨頭和蘆葦制成。現在它主要由鐵、銅和銀等金屬制成。形似鉗子,外圈中部連有簧片,簧片尖端向上彎曲突出。演奏時,左手握弦放在兩唇之間,右手拉簧尖用空氣振動發音,能奏出低沈而清晰的音樂,給人壹種竊竊私語的感覺。通常為女性演奏。哈薩克族中還有壹種阿烏孜廣奏樂器,也屬於口弦範疇。

◆演奏樂器

由整塊木頭雕刻而成的庫布子,呈勺形,柄部彎曲,頸短,腹大呈勺形,全長60-70厘米。揚聲器的腹部是敞開的,背部下部覆蓋著駱駝羔皮或羊皮。用馬尾辮或牛筋、駱駝筋做的兩三根弦,用松膠擦弦、弓弦,使琴無指無味。彈的時候,鋼琴夾在妳的膝蓋之間,壹只手按著琴弦,另壹只手彈著馬尾辮弓。鋼琴的聲音和小提琴類似,演奏方法比小提琴復雜。改進後的現代久保子增加到四弦,並安裝了紙板和共鳴箱。演奏時,聲音細膩、深沈、優雅、柔美、富有表現力。目前常用於舞蹈伴奏。

樂可庫布子和商庫布子是同壹種類的兩種簡單而復雜的樂器。

克勒庫布孜秦沒有壹定的規模,只能在偏僻偏僻的山區牧民家中找到。它是古代哈薩克民間樂器之壹。鋼琴作為壹整塊木頭,沒有指板,壹般都是用馬尾辮做的。鋼琴是弓形的,簡單樸素。

山庫布子是近代哈薩克族流行的壹種復合樂器。這架鋼琴是鐵皮做的,犁形,上面固定著鋼弦。演奏者將鈴戴在手上,彈奏鋼弦。演奏時,弦與鈴融為壹體,形成獨特的曲調和聲音。這種樂器在民間主要由女性演奏。

◆演奏樂器。

主要有東布拉、舍雷提爾、薩齊、傑特根、皮克力。

冬不拉是哈薩克族最受歡迎的傳統樂器。冬不拉種類繁多,多由整塊松木或樺木雕刻而成,雕刻精細,鑲嵌美觀。東布拉的形式,壹個喇叭呈三角形,哈薩克斯坦以近代偉大詩人阿拜命名,稱為“阿拜東布拉”;壹種揚聲器是橢圓形的,以哈薩克人阿肯·紮姆布爾命名,被稱為“紮姆布爾的冬天的布拉”。這兩種冬藍調形狀不同,音色也不同。大多是二弦三弦。串串壹般是羊腸做的。現在已經用尼龍絲繞弦代替羊腸了,銅的品級也提高使用了。改革後,董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大了範圍,增加了數量。壹般冬不拉有5、7、9樂器,有的冬不拉有13、14樂器。最近出現了壹個21樂器的東布拉。根據槽面、手蓋、歌頭、大小、長短、繃弦數和卷繞等級、繃弦幅度和音量,有人將其命名為五種不同類型的不動拉,即:4弦最高音12的不動拉,稱為“皮可洛”;4弦15男高音冬不拉叫“魯裏瑪”;第二弦13(或14、16)的高音稱為“冬拉”;17男高音的第二弦叫“嗡嗡”,10男高音的第二弦叫“庫拉麗嗡嗡”。此外,由於哈薩克族歷史、地域、部落、文化心理和生活習俗的差異,民間還存在其他種類的東不拉。據不完全統計,大概有十幾個品種。

謝樂蒂爾,由壹整塊木頭雕刻而成,以皮革為音箱,壹般長約65-70厘米,形態與冬季小提琴相似,但沒有琴(鋼琴級),所以常被稱為無品冬季小提琴。多為二弦三弦,故被百姓稱為二弦謝樂天、三弦謝樂天。琴弦壹般用馬尾辮直接固定,男性馬尾辮做的最好。琴頭沒有木軸,旋律是通過弦軸來調節的。

薩孜是哈薩克族傳統娛樂活動和民間二人轉常用的伴奏樂器。長度50 cm -1 m .造型手柄有很多長弦,上面有六根琴軸,拉長牲畜的腸子。鋼琴面板上常畫民間圖案,或畫花鳥植物。

傑特根(又名傑特曼、傑特康)是壹架長約1米的長方形鋼琴。它由壹整塊木頭雕刻而成,有壹個木制的盆狀音室,類似於中國古代琴和古箏的橫奏樂器。七根弦用馬尾辮絲固定,弦下用七個動物腳踝做琴碼。關節根沒有彈性弦,而是隨著琴碼左右移動腳踝骨來調整音高。因為鋼琴共鳴箱極佳,琴弦較多,所以音量大,音域廣,音色優美。

皮克利,壹種雕刻精美,鑲嵌精美的二弦樂器,小巧玲瓏,類似於壹把曼陀林。有人把它歸入不動拉樂器的範疇,稱之為多音不動拉,但它不是4弦12,所以被列在另壹個範疇。

壹般來說,哈薩克樂器可分為橫臥式和直立式兩種,後者為主,前者為副,堪稱哈薩克斯坦的主要樂器。哈薩克族的樂器表現力強,余音短而有力,穿透力強,音色明快,技巧靈活。它們是這個家族的主要樂器,也可以用於獨奏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