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古人是怎麽過中秋節的?

古人是怎麽過中秋節的?

中秋節祭月是中國壹個非常古老的習俗。據歷史記載,早在周朝,古代皇帝就有在春分祭祀太陽,在夏季至日祭祀大地,在秋分祭祀月亮,在冬季至日祭祀蒼天的習俗。其禮拜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它位於四個方向:東南和西北。北京的月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在春而陽,秋在夕。朝者,月之夕也。”這裏的月夕指的是晚上給月亮獻祭。這種習俗不僅為朝廷和上層貴族所奉行,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影響到民眾。

中秋節宴會習俗

在古代,漢族人的中秋宴會習俗是宮廷中最高雅的。比如吃螃蟹,在明朝的宮廷裏很流行。用香蒲蒸過螃蟹後,大家圍坐在壹起品嘗,配上酒和醋。吃完後喝蘇葉湯並用它洗手。宴會桌區擺滿了鮮花、石榴等時尚的東西,上演著中秋神話劇。清宮裏,某院向東擺了個屏風,屏風兩邊放了雞冠花、黃豆工藝、芋頭、花生、蘿蔔、鮮藕。屏幕前有壹張方桌,上面放著壹個特大號的月餅,四周是蛋糕和水果。中秋節後,月餅按皇家人口數切成若幹塊,每人象征性品嘗,稱為“吃團圓餅”。清宮月餅之大,不可想象。例如,末代皇帝溥儀送給內政大臣應劭的月餅“直徑約兩英尺,重約二十磅”。

文人賞月

賞月習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享樂。民間中秋活動始於魏晉,但並未成為壹種習慣。在唐代,在中秋節賞月和玩月是相當流行的,許多詩人在他們的傑作中寫下了關於月亮的詩。到了宋代,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節,並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的是,宋人賞月更多的是因為感受到物傷,常常以陰晴圓缺來比喻人間事。即使是中秋之夜,皎潔的明月也掩蓋不了宋人的憂傷。但對宋人來說,中秋節還有另壹種形式,那就是世俗的歡樂的節日:“中秋前,各店賣新酒,妳家飾亭臺,百姓爭酒樓玩月,千裏聽歌,戲壹直到天明”(《東京之夢·中國》)。宋朝的中秋節是壹個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亮的遊客絡繹不絕。

民間拜月

明清以後,由於時代的關系,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日本和中國的世俗年味濃郁。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化、神話化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崇拜、祈禱和世俗的感情、願望構成了普通民眾中秋習俗的主要形式。因此,“民俗拜月”成了人們對團圓、娛樂、幸福的向往;按月送愛。

月光馬

明清時期,月神的形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早期單純的以嫦娥為主要形象的道教月宮,轉變為月光菩薩和玉兔的世俗形象。在此期間,人們奉獻了畫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夫差·鄧沖的《燕京時光》(1996)。記載:“月色騎馬,以紙為之,繪於太陰星君,如菩薩像,繪於月宮,兔以藥。人站起來持杵,藻玲瓏金碧輝煌,在市場上賣得多。年長的七八尺,矮的兩三尺,頂上有兩旗,紅的,綠的,筐的,黃的,都是獻給月亮的。燒香行禮,千塊元寶燒。”

兔頭泥人

男妓起源於明末。阿明紀琨(生於1636年左右)在《考亭遺稿》中寫道:“京中中秋多以泥兔為形,扮作人,為小兒所拜。”到了清朝,男妓的功能已經從祭月變成了兒童中秋玩具。制作越來越精美,有的裝扮成身穿鎧甲長袍的武將,有的背上打著紙旗或傘,或坐或站。坐,有麒麟,虎豹等等。還有扮成兔頭的商販,或剃頭師傅,或縫鞋,賣餛飩,賣茶湯。

“每到中秋節,城裏聰明的人就用黃土做壹個蛤蟆兔子像來賣,叫男妓。”舊社會,東四牌樓壹帶常有男妓的攤子,賣男妓過中秋。此外,南植店和香燭也有出售。這個男妓,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作,已經個性化了。那是壹只兔子的頭,拿著壹個玉杵。後來有人把男妓塑造成頭戴金盔、盔甲閃亮的武士,有的是獅子、大象等騎獸,有的是孔雀、仙鶴等騎鳥。尤其是男妓騎虎難下,是壹件很奇怪的事情,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壹種男妓,肘關節和下頜骨可以活動,俗稱“巴大嘴”,比較討喜。雖然它是拜月提供的,但對孩子們來說,它確實是壹個奇妙的玩具。

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年過六旬的老北京還能記得。7月15日之後,男妓的攤子擺了出來。到處都是男妓攤,有大有小,有高有低,熱鬧非凡。

玩燈籠

中秋節有許多遊戲活動,首先是玩燈籠。中秋節是中國三大元宵節之壹,所以我們應該在節日裏玩燈籠。當然,中秋節沒有元宵節這樣的大型燈會,玩燈籠主要是家庭和孩子之間的事。

早在北宋時期,在《武林舊事》中就記載了中秋節是壹種習俗,有“放壹盞小紅燈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節打燈籠大多集中在南方。比如前面提到的佛山秋祭,有各種各樣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子燈、鳥獸花木燈,令人嘆為觀止。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之夜會舉行中秋活動,樹會豎起來,意味著燈會高高豎起。孩子們在父母的幫助下,用竹紙做成兔子燈籠、楊桃燈籠或方形燈籠,橫掛在短桿上,再豎在高桿上。它們科技含量高,色彩鮮艷,為中秋節增添了另壹道風景。孩子們經常互相比賽,看誰站得高,高得多,燈光最精致。此外,還有天燈,即孔明燈籠,由紙制成,綁成大型燈。燈下點上蠟燭,熱氣升騰,讓燈光在空中飛舞,引得人們歡笑追逐。此外,還有孩子們提著各式各樣的燈籠在月亮的下遊欣賞。

在廣西南寧,除了用紙和竹子綁成的各種燈籠供孩子們玩耍外,還有簡單的套燈、南瓜燈和橘子燈。所謂柚子燈,就是把柚子挖空做成簡單的圖案,套上繩子,在裏面點上蠟燭,光線優雅。南瓜燈和橘子燈也是去掉果肉做成的。雖然簡單,但是制作容易,很受歡迎。壹些孩子還把油燈籠放入池水中玩遊戲。

廣西有壹種樸素的秋燈,用六根竹條紮成燈,貼上白紗紙,插上蠟燭。掛在祭月臺上供祭月,或供小孩玩耍。

現在,在廣西和廣東的許多地區,元宵節被安排在中秋之夜,用電燈照明的大型現代燈籠被制作出來,各種塑料制成的新燈籠被用於孩子們玩耍,但舊燈籠的簡單性卻不見了。

此外,燒瓦燈(或燒花塔、燒瓦塔、燒扇塔)的遊戲在南方廣為流傳,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如《中國民族風俗誌》卷五:“江西中秋之夜,孩子們通常在野外撿瓦片,堆成有洞的圓塔。黃昏時,在明月下的柴火塔中焚燒。瓦片壹燒紅,再往火上倒煤油,頓時田野紅彤彤,亮如白晝。直到深夜,沒人看的時候,它才開始倒利息,這就是著名的燒瓦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用磚瓦砌成的空心塔,裏面填滿樹枝,燒成灰。同時還燒煙堆,也就是拜月結束後燒的成堆的草和柴火。廣西邊境地區的燒迷塔與此類活動類似,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著名抗法戰士劉永福的英勇戰鬥,將逃入塔內的鬼(法國侵略者)燒死,頗有愛國之情。福建晉江還有壹個“燒塔男孩”活動。

傳說這壹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建立後,漢人受到血腥統治,於是漢人進行了不屈的抵抗,各地開會過中秋節,在寶塔的頂樓上點燃了小號。類似於山頂平臺的大火,雖然這種反抗被鎮壓了,但是燒寶塔的習俗還是保留了下來。這個傳說類似於中秋節吃月餅的傳說。

舞龍

舞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傳統的習俗。從每年農歷八月十四日晚上開始,銅鑼灣大坑地區連續三晚舉行盛大的舞龍活動。這條火龍有70多米長,用珍珠草紮成32節龍身,裏面充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壹帶的大街小巷,壹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和龍鼓音樂下歡快起舞,熱鬧非凡。

關於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壹個傳說:很久以前,大坑區臺風襲擊後,出現了壹條蟒蛇,到處作惡。村民們到處尋找,終於把它殺死了。沒想到,第二天蟒蛇就不見了。幾天後,坑裏爆發了瘟疫。這時,村裏的長輩突然得到菩薩的壹個夢,說只要在中秋節跳火龍,就能趕走瘟疫。巧合的是,它確實起作用了。從此,舞龍流傳至今。

不管這個傳說有多迷信,中國是龍的故鄉,太行中秋至今已有100多年,值得珍惜。現在大坑區的火龍舞龍活動都挺大的,有總教練,教練,總指揮和指揮,保安隊等等。三萬多人輪流舞龍。

拜月壹些少數民族的祭月習俗。

祭祀月亮和拜月的習俗在少數民族中也很流行。在中秋節的晚上,雲南傣族人民流行“拜月”的習俗。根據戴的傳說,月亮是皇帝的第三個兒子變的。簡言是壹個勇敢堅強的年輕人。他帶領傣族人民打敗了敵人,贏得了傣族人民的愛戴。後來他不幸去世後,變成了月亮,升到了天上,繼續發出柔和的月光,給黑暗中的傣族人民帶來了光明。在中秋節,年輕人壹大早就帶著火藥槍到山上去射火雀和野雞,獵取節日野味。姑娘媳婦們忙著在湖泊池塘裏抓魚。他們都在忙著準備節日晚餐。老太太忙著炒糯米飯,煮大小不壹的食物。在四張桌子的每個角上,各放壹個糯米圓餅,每個餅裏插壹炷冷香。月亮壹升到山林上空,冷香就會被點燃,全家人就開始“拜月”了。然後,向空中放壹把火藥槍,以示對英雄巖尖的尊重。最後,壹家人高高興興地圍坐在小方桌旁,品美食,笑賞月,其樂融融。

鄂倫春族祭祀月亮時在空地上放壹盆清水,然後跪在盆前向月亮鞠躬;土族人在盆中盛滿清水,將月亮的倒影放入盆中。然後,人們不停地用鵝卵石砸盆中的月亮,俗稱“砸月”。

桂西壯族的“祭月問神”活動更為典型。每年在夏歷的八月中旬,有些是在中秋之夜。人們在村子盡頭的露天裏搭起壹個祭壇,用來供奉祭品和香爐。在桌子的右側,壹根壹尺左右高的樹枝或竹枝象征著群落樹,也是月神下凡的梯子。這裏保存著古老的月亮神話因素。整個活動分為:邀請月神下凡,由壹至兩名女性作為月神代言人;上帝和人類互相歌唱;露娜占蔔算命;歌者唱咒文歌,分四個階段送月神回天。

蒙古語《追月》。在中秋節的晚上,蒙古人喜歡玩“追月”的遊戲。人們騎著馬,在銀色的月光下馳騁在草原上。他們策馬向西疾馳,月亮從東方升起,在西方落下。執著的蒙古騎手,直到月亮下山,“追月”還不止這些。

藏族“尋月”西藏部分地區藏族同胞慶祝中秋節的習俗是“尋月”。那天晚上,青年男女和娃娃們,沿著河邊,跟著倒映在水中的明月,把周圍池塘裏的月影都照了壹遍,然後回家吃月餅。

赫哲族人“拜月”。在中國東北的赫哲族聚居地,中秋節期間,人們采摘葡萄並向月亮獻祭。相傳是為了紀念壹個聰明勤勞的赫哲族媳婦。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河邊向月亮求助。終於跑到月球上了。

德昂族“串月亮”。雲南瀘西德昂族青年男女,中秋明月高照,山色阻隔,不時傳來悠揚動聽的葫蘆絲,青年男女壹起“串月”,傾吐心聲。有的還通過“串月”定下婚約,送檳榔、送茶。

阿西人“跳上月亮”。阿希人慶祝中秋節的傳統習俗是“跳上月亮”。在中秋節的晚上,人們從各個村莊聚集在山村的空地上。穿紗布的姑娘跳了起來,大三弦的小夥子也跳了起來。然而,特別具有煽動性的是青年男女表達愛意的二重唱,仿佛月亮被李感動了。

中秋之夜,苗族人沐浴著月光,吹奏著悠揚的蘆笙,與苗族人共舞。在“月亮節”活動中,年輕人像月亮和清水壹樣互相尋找合適的人,互相告白,心靈純潔明亮,百年好合。

高山族“賞月”居住在臺灣省省山區的高山族同胞穿著民族服裝,圍坐載歌載舞,飲酒賞月,共享天倫之樂。

在湖南省侗族鄉的中秋節晚上,流行著壹種有趣的習俗“偷月亮菜”。

相傳古時候,中秋節的晚上,月宮裏的仙女們要來陰間,她們把甘露灑滿了人間。仙女的甘露是無私的,所以人們可以在這壹夜壹起享用灑有甘露的水果和蔬菜。董家把這種習俗命名為“偷月亮菜”。

在中秋節的晚上,侗族女孩用花傘從她們心愛的花園裏采摘瓜菜,而不被認為是“偷竊”。他們還故意喊:“餵!妳的瓜果蔬菜都被我扒走了。來我家吃油茶吧!”原來他們是在月宮仙子的幫助下通過紅線的。如果妳能摘到壹個瓜果,就意味著他們能有壹段幸福的愛情。所以成雙成對生長的豆子就成了他們采摘的對象。大嫂當晚也去其他園子“偷月亮菜”,但他們希望得到最肥的瓜或壹把新鮮翠綠的毛豆,因為這象征著孩子的肥壯和毛頭的健康(毛豆的諧音是指孩子)。男生也有“偷月亮菜”的習俗,因為他們也希望月亮仙女給他們幸福。但是,他們只能在野外做飯吃,不能帶回家。《偷月亮菜》為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無限的歡樂和神奇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