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易門鎮建制的演變

易門鎮建制的演變

《易門區誌》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易門為楚要塞,劃歸成府郡。唐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建鎮遠縣。因是東漢梁人的孝子韓的故鄉,亳州年間的張庭在此建立了哭杖寺,得了“於波故裏”的雅號。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易門歸渦陽郡治。”易門有白龍寺前的易門,建於隋朝,毀於清朝同治年間。

唐天寶十年建立的鎮遠縣,在安史之亂中被戰火焚毀,鎮遠縣只剩下壹座儀門。因此,後人稱之為“義門鎮”。易門俗稱“寺集”,因為古代這裏有很多寺廟。到了清朝,為了避開宣彤的禁忌,把“義門”改為“玄門”。民國成立後,又叫易門。

解放戰爭後,雖然總體面積沒有變化,但易門的劃分卻幾經變動。1948年設立易門區,隸屬渦陽縣(此時渦陽縣屬富陽地區),全區轄壹鎮六鄉。1954,壹鎮十三鄉;1958,壹鎮四鄉;在1961,有壹個區域合作社;1970,有壹個區域合作社;1979,最後壹次建區域合作社。本區建成後,易門區整個區域呈葫蘆狀,東西較短,南北較長(東至楊三觀廟;西至張穎,與豪縣隔溝相望;北至王店子,毗鄰牌樓;南至不到莊,與旌旗接壤)。* * *轄全區五社壹鎮,其中鎮以今易門鎮為主。在上世紀90年代“撤區並鄉”的大規模行政區劃調整行動中,義門鎮被劃分為獨立鎮,行政級別僅比縣級低半級,是渦陽縣行政級別最高的鎮。同時,隨著亳州的建立,易門鎮的隸屬關系也是

安徽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易門區記錄:黃山書店,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