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整理文化典籍《六經》,其弟子將他壹生的主要言論整理成《論語》,成為儒家經典。
2.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的第四代弟子,曾子的第二代弟子。他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至尊聖,孟子是次聖。
作品:《孟子》壹書,共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言論的匯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子百家的論辯、以身作則、遊說諸侯等。,並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
《孟子》記載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謀略(仁、王霸之辯、民本、尊君心之是非、民為君國,君從之)和政治行動,成書於戰國中期。
擴展資料1,孔子營造私講氛圍,倡導仁義禮智信。他帶領部分弟子周遊世界十三年,晚年修訂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相傳孔子曾向老子求禮,弟子三千人,其中聖賢七十二人。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和他們的再弟子把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語錄、思想記錄下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視為“天之聖人”、“天之木鐸”。他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的學者之壹,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子的聖人、至聖、至聖之師、大成至聖之師、王之師、世代之師。
他的思想對中國和世界影響深遠,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儀式”壹度成為與中國祖先崇拜同級別的“大祭祀”。
2.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了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壹個具有民主本質的著名命題:“民為重,國為次,君為輕”。人們認為如何對待人民對國家的興衰極其重要。孟子非常重視人心的對立,通過大量的歷史事例反復闡述這是壹個關系到天下輸贏的關鍵問題。
“民為貴,國為次,君為輕。”意思是人民第壹,國家第二,君主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該首先照顧人民,政治家應該保護人民的權利。孟子同意,君無道,民有權推翻政權。
百度百科-孔子
百度百科-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