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山自然保護區位於即墨市西部大新鎮和潁上鎮交界處。由馬山、大山、保安山、團山、長嶺組成,最高海拔233米。馬山自然保護區是1994年國務院批準的規劃面積7.74平方公裏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擁有世界罕見的石柱、矽化木等珍貴地質遺跡。馬山人文歷史悠久。根據馬山的記載,歷史上馬山曾是宗教聖地,明清初年香火旺盛,在膠東半島享有盛譽。馬山自然保護區有9個景點已經對外開放。矽化木和石柱的自然景觀極具觀賞價值。恢復的文化景點有玉皇殿、白雲寺等,近年新建的景點有即墨大夫、千佛洞、狐仙居、動物園、山門等。每年農歷六二八的民間山友會活動都是相當大的。去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馬山旅遊很方便——地質地貌。
馬山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演化過程,燕山晚期的火山運動奠定了馬山的基礎。通過壹系列造山運動,馬山復雜的地形地貌和獨特的地質構造,特別是馬山獨特的地質遺跡,全面揭示了膠東半島和山東省白堊紀古地理的原貌和發展過程。
地形學
馬山自然保護區由主峰馬山(海拔233.1m)、西峰大山(海拔211.1m)、小峰保安山(海拔145m)、團山山(海拔i26m)和長嶺山組成。從南向北看,馬山和大山兩座山峰像馬鞍壹樣並排而立,其地貌屬於剝蝕準平原上的殘丘。山體呈圓形凸起,坡度20至25度。最高的部分在保護區的南側,左側海拔300米,相對高度200米。山北坡延伸至布南地區,山西坡延伸至新村嶺,山前坡延伸至店子山和劉溪峰(又名小隴山),山東坡延伸至陳家河東嶺,均為低窪平原和低山丘陵。殘丘周圍的溝壑多呈“V”形和“U”形。保護區內沒有大河,只有幾條季節性河流和幾個在山北坡截水溝、阻流形成的小水庫,以增加自身風光。由於馬山地下火山巖的結構特點,其抗風化能力強,加上斷裂構造等因素,在周圍沈積巖逐漸被侵蝕夷平的狀態下形成孤立的殘丘地貌,讓人感覺山不高但地凸出。
地質學
馬山地層形成於早白堊世,其區域地層劃分屬於萊陽群曲各莊組。其巖石類型由沈積巖和火山巖組成,含有豐富的矽化木和獨特的安山巖柱狀節理,從而形成了集沈積巖、火山巖、接觸變質巖、古生物化石等地質現象為壹體的綜合性“地質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