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秋節的演變過程中,古老的禮儀和習俗結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許多神話傳說等諸多因素,最終形成了壹個內涵豐富的重要節日。其中,最著名的是圍繞月宮的壹系列神話,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唐訪月宮等。,這些賦予了月宮壹種如七彩霓虹般神秘而華麗的光環,使它充滿了浪漫。唐代中秋節賞月宴飲的習俗壹直相當流行。從流傳下來的眾多描寫中秋節的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嫦娥奔月等神話都與中秋節賞月有關。在唐朝初年,中秋節可能已經成為壹個固定的節日。然而,在當時,中秋節似乎主要是賞月和玩月,並沒有在民間廣泛流行。
中秋節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間的流行,應該是在宋代。北宋時,正式將八月十五日定為中秋節,出現了“小餅如嚼月,內有酥糯”等時令食品,賞月、吃月餅、賞月、觀潮等節日蔚然成風。明清時期,中秋節與元旦齊名,成為僅次於春節的中國第二大傳統節日。每到中秋節,家家都要設“月光陣地”,準備瓜果月餅,月餅必須是圓的,切成蓮花狀的齒。市場上有月光紙出售,上面畫著月神、玉兔等圖案。節日過後,燒紙,給每個家庭成員分發水果蛋糕。中秋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人們互贈月餅來表達他們的美好祝願。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據歷史記載,“中秋節”壹詞最早出現在《李周》壹書中。到了魏晉,就有了“告尚書鎮牛惑,中秋夕與左右微服過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壹個固定的節日。《唐太宗書》記載了8月15日的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代,到明清時期,它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壹。這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按中國歷法,農歷八月在秋中,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中秋”,八月十五日在“中秋”的中間,所以稱為“中秋節”。中秋節有許多綽號:它被稱為“八月節”和“八月半”,因為它在八月十五日;因為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著“月亮”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亮節”、“月夜”。中秋節的滿月象征著團圓,所以也被稱為“團圓節”。在唐代,中秋節也被稱為“校正月亮”。“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遊覽記》說:“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人們送月餅以示團圓”。《帝京風光略》也說:“八月十五,祭月,餅圓,瓜錯分,瓣刻蓮花。.....凡有妻回寧者,總有壹天會回到婆家,稱為“團圓節”。中秋之夜,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團圓”的習俗,即烙壹個象征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餅內有糖、芝麻、桂花、蔬菜,外面壓著月亮、桂花樹、兔子。中秋節過後,家裏的長輩會根據人數把蛋糕分成塊,每人壹份,如果有人不在家,留壹份給他們,以示家人團聚。
中秋節起源的另壹種解釋是,農歷八月十五恰好是水稻成熟的時刻,所有家庭都崇拜土地神。中秋節可能是秋報的遺產。
中秋節就要到了,和全世界壹起慶祝,壹家人團聚。那麽,中國的少數民族有什麽樣的中秋節習俗呢?
土族的“打月亮”
土族人在盆中盛滿清水,將月亮的倒影放入盆中。然後,人們不停地用鵝卵石砸盆中的月亮,俗稱“砸月”。
藏族“尋月”習俗
西藏部分地區藏族同胞慶祝中秋節的習俗是“尋月”。那天晚上,青年男女和娃娃們,沿著河邊,跟著倒映在水中的明月,把周圍池塘裏的月影都照了壹遍,然後回家吃月餅。
蒙古族追月習俗
中秋月夜下,蒙古族男女老少騎上戰馬,在銀色月光下的草原上馳騁。月亮從東方升起,在西方落下,但他們卻套馬向西疾馳,緊緊跟隨月亮的腳步,不僅“追月”,直到月亮下。
鄂溫克族的祭月習俗
鄂溫克族同胞以家人團聚、祭月為主要內容慶祝中秋節。在節日期間,他們也會走親訪友,互相娛樂。在中秋節晚上,人們聚集在篝火旁,唱歌跳舞直到深夜。
廣西侗族的“走月”習俗
中秋之夜,宋陸生和各個村舍的舞蹈隊壹路走到附近的村舍,和村民們聚在壹起賞月、唱歌、跳舞,度過了壹個漫長的夜晚。
廣西壯族的“祭月問神”
每年夏歷八月中旬,或中秋之夜,人們會在村尾露天搭起祭祀臺,供祭祀和香爐。在桌子的右側,壹根大約壹英尺高的樹枝或竹枝象征著社區樹,也作為月神下凡的梯子。活動分為:請月神下凡;上帝和人類互相歌唱;露娜占蔔算命;歌者唱咒文歌,分四個階段送月神回天。
此外,壯族還習慣在江裏的竹筏房上用年糕和拜月,姑娘們則在水面上放燈籠,衡量壹生的幸福,並唱起“請月亮顧”的優美民歌。
布依族偷老瓜煮糯米。
布依族人會把偷來的老瓜用紅布包起來,然後壹路拍給沒有孩子的家庭。這家的主人收老瓜的時候,壹定要請送貨員喝酒,宵夜。據說這樣會給這個家庭帶來孩子。對於這個被偷的瓜,被偷的家人是不會在意的。相反,他們會認為這會給他們帶來更好的收獲。
德昂族的“串月亮”習俗
對於雲南瀘西的德昂族來說,每當中秋月亮高掛,特別明亮的時候,時不時會有悠揚的葫蘆絲響起,青年男女會壹起“串起月亮”,傾吐心聲。有的還通過“串月”送檳榔、送茶葉來定婚約。
黎族的“八月會”(“調節”)
黎族人稱中秋節為“八月節”或“調節”。這時,各個集鎮都會舉行歌舞晚會。各村青年男女由壹個“調頭”(即領隊)帶領,月餅、香餅、甜餅、花巾、彩扇、馬甲成群結隊地互相贈送。晚上,他們聚集在火堆旁,烤野味,喝米酒,唱二重唱,而未婚的年輕人則選擇這個機會尋找他們未來的伴侶。
韓國人的中秋節習俗
在中秋節,韓國人宰殺牛和雞,烹制美味佳肴,並用新谷制作蛋糕和松餅等節日食品。松餅是將米粉蒸熟,打成黏糊糊的面團,然後卷成小塊,或者將米粉卷成小塊;用紅小豆、豌豆、芝麻、紫蘇子、栗子、糖等。作為餡料,包成月牙形的菱角形狀,放在鍋裏蒸著吃。有花生那麽大,吃起來像湯圓,風味獨特。晚上,韓國人用木桿和松枝搭起“賞月架”。他們先邀請老人到架上探月,然後點燃觀月架,敲長鼓吹笛,壹起跳起了“農家舞”。
拜月傣族習俗
根據戴的傳說,月亮是由皇帝的第三個兒子的巖尖改變的。簡言是壹個勇敢堅強的年輕人,他領導傣族人民打敗了強大的敵人,深受傣族人民的愛戴。後來,他不幸去世,化作月亮,升向天空,繼續發出柔和的光芒,給黑暗中的傣族人民帶來光明。
每到中秋節,小夥子們壹大早就帶著火藥槍上山射火雀和野雞,獵取節日野味。姑娘媳婦們忙著在湖泊池塘裏抓魚。他們都在忙著準備節日晚餐。老太太忙著炒糯米飯,煮大小不壹的食物。在四張桌子的每個角上,各放壹個糯米圓餅,每個餅裏插壹炷冷香。當月亮從山林中升起,點亮冷香的時候,全家老少都會開始“拜月”。後來,火藥槍朝天鳴槍,以示對英雄巖尖的敬意。最後,壹家人圍坐在小方桌旁,品美食,笑賞月,其樂融融。
阿昌族的特殊習俗
梁河縣的阿昌族從來不會忘記在中秋節給他們的狗餵食。
相傳,過去水稻都是自己種的,有香蕉樹那麽高。於是,人們養成了偷懶的習慣,把吃不到的米都浪費掉了。有壹天,觀音菩薩看到人們並沒有那麽珍惜食物。壹怒之下,壹陣風吹來,卷走了所有的谷子。很快,人們餓得大叫起來。觀音聽到狗叫,以為作惡的是人,不是狗,就往狗叫的地方扔了壹把把小米,人把狗趕走搶種子吃。壹位老人勸阻了大家,在河邊的地裏種了幾粒糧食。壹代又壹代,人們不僅學會了種谷子,還學會了生活要靠努力。為了不忘記過去的教訓,也為了報答狗得到糧食種子的恩情,8月15日早上,每家每戶都會用新收獲的大米煮飯餵狗,然後走親訪友,其樂融融。
高山族舉行舞會的習俗
相傳古時候,大清溪邊有壹對年輕夫婦,男的叫大建哥,女的叫華水姐,以打魚為生。有壹天,太陽和月亮突然消失了,天空壹片漆黑,幼苗枯萎,花果不長,蟲鳥啼哭。大尖和水花決定把太陽和月亮要回來。在白發老婆婆的指引下,他們用金斧子殺死了深潭中吞噬太陽的雄龍,用金剪刀殺死了吞噬月亮的雌龍。然後他們帶來棕櫚枝,把太陽和月亮舉向天空。為了征服龍,他們永遠留在池邊,變成了兩座山:大尖和水花。這個大池子叫“日月潭”。
因此,每年中秋,高山族同胞懷念大建和華水夫婦的奉獻,都去日月潭模仿夫婦捧著太陽和月亮的彩球,不讓彩球落地,以求日月明、風調雨順、莊稼豐。
苗族跳月習俗
根據苗族古老的傳說,月亮是壹個忠誠、誠實、勤勞和勇敢的年輕人。壹個年輕漂亮的水清姑娘在拒絕了九十九個從九九洲向她求婚的小夥子後,愛上了月亮。之後,她經歷了太陽制造的種種磨難,終於和月亮幸福地走到了壹起。
因此,苗族父母為了表示對他們幸福愛情的記憶,要在中秋之夜沐浴月光,載歌載舞,世代相傳,並稱之為“跳月”。青年男女在“月上跳”中尋找彼此的心上人,傾吐情意,說要像水和月壹樣純潔明亮,關系永遠好。
此外,雲南的阿西人也有中秋之夜跳月亮的習俗。
客家中秋習俗
客家人把中秋節稱為“八月節”或“八月半”。每逢中秋月圓之時,客家人會在院子裏、陽臺上,或屋前月亮升起的地方,擺上月餅、花生、柚子等水果,準備“拜月”活動。
祭拜結束後,全家人壹起賞月,在外面吃飯。賞月其實是成年人的事。孩子們壹般不會只是坐在那裏看,而是在皎潔的月光下追逐嬉戲。這是他們的天堂。對於吃,就有點講究了,經常先吃這些給月神的祭品。這是中國祭祀文化的傳統,即諸神享用後,祭祀者往往會將祭品瓜分,從而結束整個祭祀儀式。在分享食物的過程中,我們壹方面接受了月神的祝福,另壹方面也成全了傳統的祭祀文化。梅縣客家人說吃這些祭品會更“好”,更有福氣,更吉祥。
在梅州,除了具有普遍意義的傳統中秋食品,柚子也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食品,品種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中秋節吃柚子也有壹定的寓意,比如切柚子叫“殺柚子”,寓意驅邪;也有人說剝柚子皮就是“剝鬼皮”,體現了驅邪消災的願望。
湖南侗族鄉的“偷月菜”
相傳古時候,中秋節月夜,月宮裏的仙女們來到陰間,將甘露灑滿人間。這種甘露是無私的,人們可以在這個時候壹起享用灑有甘露的水果和蔬菜。董家把這種習俗命名為“偷月亮菜”。
在中秋節的晚上,侗族女孩用花傘從她們心愛的花園裏采摘瓜菜,而不被認為是“偷竊”。他們還故意喊:“餵!妳的瓜果蔬菜都被我扒走了。來我家吃油茶吧!”原來他們是在月宮仙子的幫助下通過紅線的。如果妳能摘到壹個瓜果,就意味著他們能有壹段幸福的愛情。所以成雙成對生長的豆子就成了他們采摘的對象。大嫂當晚也去其他園子“偷月亮菜”,但他們希望得到最肥的瓜或壹把新鮮翠綠的毛豆,因為這象征著孩子的肥壯和毛頭的健康(毛豆的諧音是指孩子)。而男孩子也有“偷月亮菜”的習俗,因為他們也希望月亮仙女給他們幸福。但是,他們只能在野外做飯吃,不能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