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楊迪大業期間,智泉寺景灣聽從其老師北齊慧思大師、南嶽天臺宗二祖的指示,深感法將滅危。為了有效地保護佛陀的財產,她發誓要雕刻石頭使其不朽。
景灣刻經得到了大隋朝朝野的支持和響應。611年,楊迪皇帝在白岱山附近的卓君縣招財進寶,蕭氏皇後用數千帛幫助景灣,朝野爭相施舍景灣。
景灣時期刻的石經至少有九種,如《華嚴經》、《北靜經》、《金剛經》。最早出版的《華嚴經》藏在白岱山雷音洞左側第八洞,而《火焰杯》則嵌在雷音洞的石壁上。從此,在百代山開創了石經的出版和刻制事業,所以百代山的後人也稱之為石景山。
631年,唐朝貞觀年間,為了刻經,在白岱山腳下大規模修建寺廟,將原來的智泉寺改名為“雲居寺”。
在唐代最早的《聊齋誌異》中,詳細記載了雲居寺的機緣:景灣早有建寺打算,但因缺木壹直未能如願。恰好,631年6月,壹夜暴雨引發山洪,上遊河堤坍塌,數千棵巨大的松柏樹順流漂至白岱山腳下。於是景灣招募工匠,在當地人的幫助下修建了雲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