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時期氣溫下降,改變了地球表面生物的區系和生存環境。因此,許多生物面臨滅絕或被迫遷移,只有能夠適應環境的物種才能生存。
在被稱為前寒武紀(6億年前)和奧陶紀末期(約4.5億年前)的兩個地質時期,出現了冰期。在今天的撒哈拉沙漠,妳仍然可以看到奧陶紀冰河時期的遺跡——大面積的石頭上有磨損的痕跡,那是冰經過時留下的。科學家認為,地球歷史上有過八次冰期。
冰河時期,歐洲、北亞、北美很多地方都被大面積的冰雪覆蓋,現在的冰蓋和冰層都是當時留下的。冰的運動改變了陸地。冰刮走了大面積的巖石,刮下的石屑堆積在冰的邊緣,這就是冰磧。當氣候變暖,冰雪融化,冰層範圍縮小,冰磧留在地面,融化的冰層流下來的水被帶到其他地方。許多新的湖泊和河流已經在曾經被冰覆蓋的山脈和盆地中形成。
此外,有科學家預測,地球下壹次冰期最早將在654.38+0.5萬年後出現,前提是這壹時期人類活動對地球沒有嚴重影響。
原因
大冰期的出現有1.5億年的周期。關於大冰期的成因眾說紛紜,但很多研究人員認為可能與太陽系在銀河系的運行周期有關。有人認為太陽運行到銀心附近時光度最小,使得行星變冷,形成了地球上的大冰期。有人認為銀河系物質分布不均勻,太陽經過星際物質密度高的區域時,降低了太陽的輻射能量,形成了地球上的大冰期。
形成冰河時代的主要因素:
1.夏半年日照減少是主要原因。夏半年日照的變化與地球軌道的偏心率、黃道面與赤道面的交角和歲差有關。
2.當太陽移動到靠近銀心的截面時,光度最小,使得行星變冷,形成了地球上的大冰期。
3.銀河系中的物質分布是不均勻的。當太陽經過星際物質密度高的區域時,降低了太陽的輻射能量,形成了地球上的大冰期。
4.它與地球表面的溫度下降直接相關。氣溫的升降受大氣成分和太陽輻射能量變化的影響,也受地球和太陽運行軌道各種因素的制約。
小規模冰期每2-4萬年發生壹次,大規模冰期每6.5438+億年發生壹次。科學家認為,地球軌道的不規則性改變了它吸收的能量,導致了地球的突然冷卻。但研究表明,地球軌道的不規則性對地球吸收太陽能的影響只占1%。
歷史
在地質歷史上,地球經歷了四個溫度持續下降的時期,地理學家稱之為“冰期”。其中,前寒武紀和古生代冰期長達數千萬年,而新生代冰期長達兩百萬年。關於冰河時代的起源,仍然沒有確定的理論。有學者認為,可能與地球自轉時地軸周期性傾角的變化有關,導致陽光照射量減少。冰河時代的發生仍然是自然科學的壹個謎。雖然科學家們已經相當肯定地球繞太陽軌道及其自轉軸的變化與冰河期的發生密切相關,但這些變化並不會改變太陽的入射能量,只是改變了入射太陽光的分布,卻能引起地球上氣候的巨大變化,這讓科學家們非常困惑。
大約兩百萬年前,地質史上第三次冰期“第四紀冰期”同時開始,全球氣溫開始下降。北半球中緯度地區的歐洲、北美和格陵蘭島都被從北極壹路延伸過來的大冰蓋覆蓋著。在此期間,歐洲有五次冰期,北美和中國大陸有四次冰期。至於臺灣省,目前只確認了最後壹次冰期的冰川,也就是7萬年到1萬年前的更新世晚期。學者稱之為“雪山冰河時代”。
南北極溫度的上升導致了極地冰蓋的融化。要知道冰的融化是吸熱的,所以兩極溫度的上升會相應的造成全球溫度的不平衡,也就是說溫度會下降。
上壹次冰期是在5萬多年前,因為當時地球的氣候非常悶熱,陸地動物都適應了40度以上的常年高溫。最後,由於兩極溫度不平衡,全球氣溫下降,但下降不明顯。
大冰河時代
五億年的記錄表明,地球歷史上主要有四次大冰期。其中,8億至6億年前的冰期可能是地球歷史上最嚴重的冰期,屆時整個地球都可能被冰覆蓋。冰河時代的結束可能間接促成了後來寒武紀的生命大爆發,但這壹理論仍有爭議。
四個主要的冰河時期:
1.卡魯冰期石炭紀和二疊紀古生代從3.6億年前到2.6億年前。
2.4.5億年前的安第斯-撒哈拉冰期到4.2億年前的奧陶紀和誌留紀古生代。
3.Wa Langille冰期的cryogenian(Orsturtian-Varangian)為8億年前至6.35億年前的冰元古代。
4.休倫冰期的休倫期是從24億年前到21億年前,鐵建造和地層侵入的元古代。
更新世冰期:
南極冰芯記錄的65萬年來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除以冰期/間冰期,距離更新世冰期的間冰期約4萬年,更接近現代,後縮短為654.38+0萬年。最後壹次冰期大約是100萬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