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達摩傳說

達摩傳說

菩提達摩

(?-536,比如說528)

菩提達摩(俗稱達摩)是中國禪宗的始祖。他出生在南印度,婆羅門,出家後愛上了大乘佛教。在梁平年(520-526)中期,他從印度航行到廣州,並從這裏向北旅行到魏,在那裏他到處以禪教人。據說他在洛陽看到了永寧寺寶塔的精美建築。他說自己150歲,各國都沒見過,所以“南唱合手數日”(《洛陽伽藍》卷壹)。

達摩到了魏國,參觀了嵩山少林寺,獨自壹人修行打坐。當時他被稱為墻上的婆羅門。魚道和惠科看到了佛法,並接近和支持了四五年。達摩覺得他們很真誠,就教他們怎麽穿衣服。他還送給惠科四卷《楞嚴經》,說:我認為中國人的根在這部經裏是最合適的。如果妳能遵循這個,妳就能離開這個世界。

隨著禪宗在中國的發展,達摩逐漸成為壹個傳奇人物。首先,據說達摩在到達金陵(今南京)時與梁武帝有過壹次問答。梁武帝是壹個信奉佛教的皇帝。他登基後,建了許多寺廟,寫了經書,教了和尚,造了雕像。他驕傲地問達摩:“我做了多少功德?”佛法說,“無功德”。武帝又問:“為什麽沒有功德?佛法說:“這是有出息的事,不是真正的功德。武帝無法理解達摩渡河入魏。記錄這壹傳說的最古老的文獻是敦煌出土的歷代無名法寶(寫於774年)和唐宗密的《覺遠經大術鈔》第二卷。後來禪宗著名的《藍巖錄》將其作為第壹首《上古頌》流傳開來。後來成為禪宗的知名公案。

佛法晚年的事跡,並不是所有的傳記都記載得很清楚。後人說他死於毒藥,葬於熊耳山(今河南省宜陽縣),但也有人說宋雲從西域歸來,在叢林中遇達摩。達摩孤獨終老,手足無措。所以也有“只歸西天”的傳說。

從敦煌出土的資料來看,在古代眾多作為佛法理論流傳的著作中,似乎只有“二進四行”說才是真正的佛法思想。唐敬覺老師冷嘎的《達摩傳》中有四行大乘入道,是達摩弟子林坦記錄的。根據林坦的序言,他把達摩的言行整合成壹卷,叫做《論達摩》;達摩是為禪修聽眾而作的壹卷《楞伽精要》,又稱《論達摩》。這兩卷論文邏輯性強,幹凈利落,在當時很受歡迎。

《少師六扇門集》目前壹般有兩卷,分別是:《心經頌》、《畸形論》(觀心論)、《兩種入門》、《安心修行》、《悟道論》、《血脈論》。還有敦煌出土的達摩和尚的絕對觀、達摩無心觀的解讀、南天竺禪師達摩觀(《大乘論》)等關於佛法的論文,以及朝鮮Beomeosa寺刻的兩卷《禪宗劄記》,日本鈴木大拙校刊《少師壹書》收藏的論文。這些文字的內容大致相同。

達摩“二進四行”的禪定法,就是以“壁觀”法為中心的。唐宗密《禪源集序》第二卷說:“佛法教人以壁觀心安,止於外緣,心無呼吸,感如壁,可入道。這不就是打坐的方法嗎?所謂“雙入”,就是“原因入”和“行動入”。理入屬於教學的理論思維,行入屬於實踐,即禪宗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說。

李進和邢的名字見於北良譯的《金剛三昧經成實錄》第五版。但《金剛三昧經》指的是“覺觀”,“壁觀”是來自佛法的獨特禪法。道玄對達摩禪的評價卷二十《Xi禪·續僧傳》說:“大乘成就最高,學於世,歸於市。”」

觀壁禪法的特點在於“以教明宗”,即激發信仰時不離聖教的標準,構成了信仰後教人是“不循文教”,即不靠言傳身教。第二步,理智是主要因素,行動是助力。

後世佛教徒以“家外教人不寫”為達摩禪的標誌,又因其以領悟佛心為參禪的終極目標,故又稱“佛宗”。有人稱之為“倫嘎派”,是因為達摩特別教人《倫嘎經》作為禪定的證明。

佛法之學無考,後人關於追溯傳統有各種說法。《楞伽師記》聲稱,菩提陀羅是第壹個祖先,菩提達摩是第二個,沈繡是第七個。神會堅持南宗正統,肯定佛法是中國禪宗的始祖,宣稱六代佛法——惠科——僧婦——道心——隱忍——慧能壹脈相承。關於西天的世系還有另外壹種說法,比如吉加夜和譯的《傅傳》。唐知居《林寶傳》(801年完成)是第24代,其次是第28代,即印度教從葉佳傳到獅子比丘,接著是菩薩、米朵、般若波羅蜜多傳到達摩。《祖堂集》(952年完成)、《永明延壽錄》(957年完成)、《景德鎮鄧川錄》(1004年完成)、《川法真跡錄》(65438+年完成)繼承了這壹理論

佛法的弟子有惠科、魚道、副僧(壹部叫“道”)和林坦。見本書關於“惠科”的專題文章。

魚道是壹位睿智的教育家,他與惠科壹起成為達摩的創始人和弟子,並在達摩工作了四五年。他從佛法中學習禪,註重個人內心的修行而不是告訴別人。他的事跡不為人知,除了《景德錄》中的三等傳說,講述了達摩彌留之際,即他自己告訴自己:惠得髓,道得骨,倪總得肉,道副(即和尚副)得皮,其禪意程度可想而知。

副僧,俗姓王,太原祁縣人,達摩剃度弟子。南齊建武(494-497)住在中山(今南京)的定林峽寺。他欣賞淩敏峨嵋山的美景,當蕭元藻離開四川(今四川)時,他跟隨他進入四川,從而使禪宗在四川流行。後又回到金陵(今南京),卒於金陵開禪寺五年(524),享年61歲。

林坦自稱是達摩的弟子,記載了達摩的“二四線說”。在《惠科傳》中,他被稱為妙林法師。北魏永平元年至東魏武定元年(508-543),參與洛陽、葉等地的典籍翻譯,是當時參與典籍翻譯的重要人物。他學識淵博,善於演講,在《野都》中經常講勝利經典。在吳州滅亡的時期,他和惠科共同保護經典,手臂被斬斷,所以被稱為“無臂林”。林坦早年雖親近佛法,但禪與義並重。因此,後世關於莫臨終時在弟子身上印上皮、肉、骨、髓的說法,並未提及。林坦《傳法禪》中記載的大乘入道四行(觀),在中國禪宗史上留下了不朽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