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秀
第壹,蚩尤是農業部落的名稱。
蚩尤觀的正史載於《五帝史記·黃帝紀》。它因在與黃帝的戰爭中失敗而聞名。
歷代歷史學家都做了筆記。我想明確的第壹個問題是:蚩尤是誰?
沛之撰《史記集》,引英紹曰:“蚩尤,古之帝”;他還傳達了壹段引自《漢書·三代孔夫子音義》的雲:“蚩尤是之貪者”。列出了兩種不同的版本。
後來司馬振寫《史記》,對“田字”和“庶人”兩種學說提出質疑。首先引用太史公原文“諸侯相侵,蚩尤最烈”。分析其含義,蚩尤不是天子,《關疏篇》中引用“蚩尤因廬山之金而成五兵”,說明蚩尤不是。然後提出“蚩尤蓋封臣”的理論。
但張守節寫《史記正義》,引用《龍魚圖》說:“黃帝攝政,蚩尤兄弟八十壹人,與獸與人說話,食沙石,造大弩以劍與戟相戰,震憾天下,殺無赦。所有的人都想讓黃帝做正確的事情。黃帝無法以仁義禁止蚩尤,只能仰天嘆息。玄女是上天派來賜予黃帝士兵對神符的信仰並制服蚩尤的。皇帝讓它做主要的士兵來控制所有的方向。蚩尤死後,天下將大亂。黃帝於是畫了蚩尤的形象稱霸天下。天下之威,謂蚩尤不死,四面八方各國皆服。”
引用這個神話混雜的民間傳說,顯然是否定“王侯”、“帝王”、“庶人”之說。因為,僅僅壹幅畫像就足以讓“四面八方的所有民族都是奴隸”,其威望遠非壹般的總督,也非庶人可比。然而,又有壹天,玄女被派去幫助黃帝,而不是蚩尤,可見蚩尤與“天子”並無瓜葛。
學者們之所以給蚩尤加上“田字”、“庶人”、“諸侯”等概念,顯然是局限於周秦封建社會結構模式的認知框架內,無法正確解讀原始社會末期蚩尤的身份以及這壹概念的社會歷史內涵。
據《五帝實錄》記載,蚩尤生活的時代,恰逢神農衰亡。
神農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明清時期農業生產工具荒廢的壹個氏族。《易·系辭》註:“神農之作,[]木為棺,拓片木為雷。蹲的好處是教天下。”此後,在中國的土地上,許多以狩獵和采集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轉向了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例如,《白虎依桐》記載:“古時候的人都吃動物的肉。至於神農,人多,畜不夠,所以神農因時分地利,教民種地。神而使之適民,故稱神農。”這是對肉食狩獵團體轉向農業生產的歷史的回憶。又如《淮南子修武訓》:“古時候人飲草之水,采草木之果,食螺蚌之肉,常染疾病之毒。於是神農開始教百姓播種谷物。”這也是人們收集和儲存水果和蝸牛肉作為主食並轉向農業生產的歷史記憶。
雷蕾的發明是中國原始社會生產力的壹次大躍進,奠定了中國原始農業的基礎,並導致了壹個新的歷史時代的出現,即“神農世界”。神農被尊為“農帝”,又稱“地皇”。《尚書傳·卷四》說:“神農亦農帝。.....神農,基於地之紀,知地之肥,谷之疏,故托農帝於地。”意思是他的功德實質在於發揮地力,也就是俗稱的“地黃”。
在中國古代傳說中,“帝”的含義有兩層:壹層是做出偉大發明,獲得世人贊譽的人,“帝、君、美、大”[1],如燧人氏因發明鉆取火而被尊為“黃穗”[2];傅系了壹條繩子,做了壹個網,用來抓動物和魚,做了壹個結婚儀式,使人類的繁衍進入了健康有序的軌道,因此被尊稱為“黃羲”[3]。二是指沒有公權力的原始社會早期。“德如帝,故稱帝”[4],“帝不煩女為天下工。不擾婦人,則為帝”[5]。其情景如《莊子·盜足》所述:“神農之世,臥則生,起則知母,不知父。妳們和麋鹿壹起耕田、吃飯、織布、穿衣,沒有互相傷害的心。”
神農後期,隨著農耕逐漸成為主要生產方式,四處流浪覓食的原始群體逐漸定居下來,逐漸形成氏族社會,並發展成為部落組織,出現了壹個影響力超越部落的部落聯盟首領,這就是“皇帝”。《說文解字》釋義:“帝、真、世之王”。“真”是指“審真”,即措施細致細致,符合客觀規律。《白虎依桐》說,“德與天合者為帝”[6]。“世界之王”是指超出部落範圍的號召力。“皇帝”稱號的出現,標誌著原始社會由早期的旅行團、氏族社會向晚期的部落社會轉變。這時,神農也開始被稱為“顏地”。
“顏地”的“焰”字有兩層意思:壹是火,燃燒。《說文解字》釋義:“炎上也”。《玉片》解釋:“炎、熱、灼”。這與原始農業離不開“火耕”有關。所謂“火耕”,是指在火燒過的荒地上砍掉雜草和灌木,然後按需種植的壹種開墾方式。第二個是指南方的神。《漢書》卷七十四:《南方之神顏地》,從黃河流域的地理角度來看,發源於湖北歷山,葬於湖南茶陵的神農無疑是在南方。
從被尊為“農帝”的“神農之世”到被稱為“炎帝”的“神農之衰”,是歷史的轉折點。
蚩尤活躍在歷史舞臺上,即“神農衰”和“顏地”時期。當時部落眾多,各部落依靠自己的經濟實力和武力相互爭鬥,不再服從部落聯盟首領神農的約束,部落聯盟是因發明雷的功績而自然形成的。“神農天下衰,諸侯侵伐,欺壓百姓,神農伏能征...蚩尤是最暴力的”[7]。這裏所說的“諸侯”並不是周秦社會制度下被授予公、侯、伯、子、公等爵位的貴族,而是指原始社會末期各個部落的酋長。蚩尤就是其中之壹。
“過”是壹個貶義詞。《說文解字》解釋為“蟲葉”。用作文章,如果今天的修辭是“小爬蟲”之類的。《六書真假》說:“凡不知者名”。“妳”是壹個部落名稱。尤其是為了農業。楊慎《丹引錄》說:“從農至農”。《漢書·詩傳》說:“東西耕為橫,南北耕為橫”。《呂氏春秋》中的“不低頭”就是壹個例子。”管子回到桓公那裏說:‘開墾土地,耕種土地,耕種谷子,充分利用土壤。如果我不覺得尷尬[],請以此為大理由'”。註:“大事業,大農業也”。《管子·省官》說:“互相競爭,視肥[],觀地力,明,前後農民,時時耕種;使桑馬,五谷,安其位,田之事也”。聖旨期是《禮記·月令》中所謂“王命分耕”的日期。農田就是農田,也叫農官。前埔神農的錢幣文字“農”是“由”。“遊”是根據道聽途說記載的部落名稱,與“遊”諧音。所以“有”部落就是“有”部落,也是農業部落。貶損稱為“蚩尤”。在中國古代,氏族和部落的名稱往往是不分青紅皂白地用其酋長和氏族、部落人的名字來稱呼的。因此,“蚩尤”不僅是部落的名稱,也是酋長和部落成員的名稱。
二、蚩尤與顏地、黃帝的關系
蚩尤與炎帝有民族關系。《蚩尤史傳》說:“蚩尤姓蔣,亦炎帝後裔”。
炎帝和蚩尤都是由神農氏發展而來,都隸屬於農業部灌溉聯盟。神農氏的直系後裔,因其祖先神農氏發明雷的豐功偉績而被稱為。炎帝和神農氏屬於兩個不同的歷史階段,所以《史記》在引用禪宗的閉幕式時,依次列舉了神農氏和炎帝。《五帝實錄》對神農和顏地的敘述非常接近,但並沒有具體說明他們之間的關系。《帝世紀》說:“神農之功為炎帝”,兩者的親緣關系已為人所註意。《漢書》二表古今人和易銜接,被漢武帝和神農合稱為“神農”。
易經引《帝世紀雲》,“炎帝”稱號傳至第八代:林魁帝、成帝、明帝、直帝、畢帝、哀帝、。到了王禹皇帝的世界,我開始看到蚩尤部的出現。
蚩尤部落是從神農氏發展而來的壹群農耕部落中最強大的壹個。其強勢的原因是:壹是有利於其本地鹽;第二,在煮鹽的生產過程中,冶煉金屬和制造武器的發明。
《孟茜筆談二卷三》註:“解州鹽澤,以二十裏而論。久雨,四山之水,悉於其中,永不泛濫;幹旱還沒有消失。【鹵水】是紅色的。泉下,謂蚩尤血。宋代,解州統治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鹽澤,即現在的潔治,被譽為“國寶”,有硫酸鈉、氯化鈉、硫酸鎂等鹽類,還有鈣、碘、鉀、硼、鋰、銫、鍶等稀有元素。”《太平宇宙》卷四十六《客觀存在於黟縣》:“蚩尤田在縣城南十八裏”。所以安義縣現在是縣,也是運城市管轄。這裏曾經是蚩尤部落的居住地。有了鹽的財富,蚩尤部落就有了對抗黃帝的實力。比如《史記·五帝本紀》說:“軒轅氏慣於用兵,以不樂,諸侯鹹。而蚩尤是最暴力的,切不開。"
《關帝子疏篇》說:“格魯之山起而出水,金隨之,蚩尤由此而成。他認為刀槍戟是九王子,都是老幼。狐之山出水面,金隨之,蚩尤由之。他認為狐貍精瑞格的戟是壹個20歲的軍閥。“格魯之山”和“胡勇之山”的具體指涉沒有考證。它的位置不會離今天的運城市太遠。或在它的位置。”黃金”泛指金屬,不限於黃金。
與山西省運城市相鄰的河南省三門峽市,也是農業部落的聚居中心。幾千年後,這裏依然有神農的後代。據周史書記載,周武王伐周成功。“緬懷聖王,就是贊美神農,然後聚焦焦”。裴潛《史記》註:“地理示弘農郡有交城,故交國也”。《漢書·弘農郡地理》弘農第壹郡,居住在河南省靈寶縣。陜縣屬於今天的三門峽市。《地理誌》記載,弘農縣“有鐵官於[]池”[]池,即今澠池縣,亦屬三門峽市。靈寶縣有金礦,仍有很大的開采價值。銀、銅、鐵、鋅、鋁等其他礦產資源也很豐富,該地區具備金屬冶煉的必要條件。相傳黃帝鑄銅鼎首山之地在靈寶縣[8],其相對歷史年代在軒轅蚩尤之戰之後。這個地區不僅礦產資源豐富,而且土地肥沃,盛產紫胡、天麻、黃芩、丹參等五谷果和中藥材,適合農耕部落居住。
據史書記載,蚩尤部落因為鹽池的好處和金屬冶煉的方法,成為炎帝為首的農耕部落聯盟中最強大的部落。蚩尤和顏地都是神農的後代,突出的叫顏地,失敗的叫蚩尤。
關於蚩尤與黃帝之戰,有三種說法。壹個是黃帝打敗炎帝後,再次打敗蚩尤鞏固皇位,黃帝和蚩尤之戰似乎是黃炎之戰的余波;另壹方面,蚩尤驅逐了赤帝(即炎帝),赤帝上告黃帝,兩帝聯手在中冀殺蚩尤;第三,蚩尤當兵攻打黃帝,戰敗被殺。
第壹種說法,如《五帝實錄》說:“軒轅是修德的軍隊,統管五氣五種術,撫眾民,動四方,教熊為勇虎,為的是在阪本之野與炎帝作戰。打三場仗然後贏。蚩尤作亂,不需要皇帝的命。是黃帝身為軍閥,在涿鹿之地與蚩尤作戰,所以依附殺蚩尤。太史公說黃帝名軒轅,國號熊軒轅,意為車。應該是指發明造車技術的氏族及其首領的名字。比如制作農具的技術叫神農,制作魚具的技術叫符,打火的技術叫燧人氏。有熊國家號。當時的“國家”其實是壹個部落。熊、彜、彜、貉、【】和虎是六種動物名稱,應該是熊部落中六個氏族的名稱,或者圖騰。漢泉,水名,在今北京延慶縣。涿鹿,山名,位於河北省涿鹿縣,離漢泉不遠。
第二種說法見於《逸周書·嘗麥解》:“蚩尤追帝,爭涿鹿之位,赤帝惶恐。據說是在黃帝,持蚩尤,殺於仲基。”廣平之地叫啊。戰鬥發生在涿鹿山下的開闊地帶,墻角指的是墻角。“九”的意思是很多,不限於八加壹的具體數字。“九角清”是指蚩尤不留遺產地驅逐了赤帝(即顏地)部落。帝姬指的是中原的冀州。爾雅·迪什:“冀州名曰兩河之間”。郭璞註:《從東河到西河》。當時黃河入海的地方叫東河,河套南下的地方叫西河。《李周誌方》註:“正北嶽並州”分屬山西太原和河北保定、正定。“東北稱幽州”,今屬北京。古代冀州位於隱居合並之南,山西南部,河北西南。傳說蚩尤在今山西運城解州被殺。
第三種說法,如《山海經·黃達北經》說:“蚩尤起兵攻黃帝。黃帝令應龍攻打冀州蠻荒之地。應龍牲畜飲水。蚩尤請求風伯雨神制造壹場大風暴。天帝黃帝說雨停了就殺了蚩尤。風伯雨師是壹位擅長農耕蚩尤部落氣象學的巫師。後來他成了農業氣象神,他立了廟。他18歲發表演講。”韓非子《十年韓非子》中說:“過去黃帝把鬼神放在泰山上...蚩尤在前,風伯掃入,雨師灑路”,反映了風伯雨師與蚩尤部落的密切關系,因為農業部落生產的豐收部離不開風調雨順。
已經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去審視孰是孰非。對於這種在上海流傳數千年後才被記錄在書籍中的史前傳說,歷史學家關註的重點是其中透露出的歷史陰影;民族學家關註的是傳說中所反映的民族類型、文化特征以及民族的形成和演變過程。
蚩尤戰敗的結果是被黃帝俘虜並殺死,史書、《逸周書》、《山海經》都有記載。另壹方面,又受到黃帝的重用。如《龍魚河圖》說:“黃帝制伏蚩尤,帝使其為主兵,統管四方。”到了秦漢時期,民間還有以蚩尤為主兵向神社行禮的習俗。於是乎,秦始皇的東征,漢高祖的劉邦從民間的禮樂殿出發殺妳,載於《史記》、《閉經》、《史記》、《漢高祖列傳》。
《管子·五行》中也有黃帝重用蚩尤的記載:“昔黃帝學蚩尤,知天道...蚩尤知明日之道,故當時而成。”“當時”是中原黃帝部落聯盟的壹個正式名稱。其地位和作用類似於李周的“天官”,也類似於後世的宰相。是協助部落聯盟首領(皇帝)管理各部落事務的大臣。這裏所說的“天道”,指的是天文歷舊時,對月令的經驗和認識。熟悉這些知識,是安排好農業部落生產生活,管理好農業部落社會的關鍵。
對蚩尤兩種完全不同結局的記載,反映了黃帝與蚩尤關系的不同階段和側面。“蚩尤”原是農業部落的名稱,既是部落酋長的名字,也是部落全體成員的名字。蚩尤部落的第壹任酋長叫蚩尤,第二任酋長也叫蚩尤。第壹代部落成員稱為蚩尤,第二代部落成員仍稱為蚩尤。就像《五帝禮記》“黃帝三百年”等謠言的實際內涵壹樣。把黃帝和蚩尤的戰後關系放到原始部落戰爭的歷史背景中,就可以理解為殺戮是必然的,不可能全部殺光。最後只能讓戰敗的部落在臣服的情況下生活在原來的狀態。
三、蚩尤後裔
在蚩尤部落居住的地方留下了聚落(後世所謂的“城”)、墳墓、神社等遺跡的記錄。追溯這些遺跡,可以看到蚩尤部落生活過的地區,從而揭示其後裔的蛛絲馬跡。
蚩尤城的記載見於《涿水條記》(水經註十三卷):“涿水出涿鹿山,世稱張公泉,東北流經涿鹿縣,故為城南……”《魏土地紀》說涿鹿城東南六十裏有蚩尤城。泉水深而不流,雨水側身流向漢泉。”他還引用《金太康地理》說:“漢泉也是地名。泉水向東北流,與蚩尤泉相遇,水出蚩尤城,城無東。”所以涿鹿現在在河北省涿鹿縣。濁水待考。蚩尤泉在今涿鹿縣。漢泉在今天的北京延慶縣。
《太平廣記河東道七》客觀存在於黟縣:“蚩尤城在縣城南十八裏...它的城市今天被摧毀了”。故安義縣轄於山西省運城市安義鎮。
蚩尤墓的記載見於《帝墓筆記》:“蚩尤墓高七尺,在東平壽章縣闞鄉鎮,十月常有人祭拜。有赤紅如絲的空氣,百姓稱之為蚩尤旗。肩冢在山陽巨野縣重聚,大小與冢相同。三國時期,東平守漳郡,陽谷守漳郡屬晉。楊珊巨野縣治所在今山東巨野縣。
蚩尤寺的記載見於《史記·禪林本紀》。秦始皇東巡,封泰山,禪定傅亮,在八神舉行儀式。在八神,“三軍之主,神龕是蚩尤。蚩尤在鄉,屬東平,與齊之西界也”。山東省東平縣,現為其舊治。另外,文章在《漢書·地理誌·東郡壽梁(張[9])郡記:“蚩尤寺在(蘇)[10]西北,有壹城”。在韓棟郡守齊時,“黃帝蚩尤在沛亭”。秦代沛縣,治所在今江蘇省徐州市沛縣。沛縣東隔微山湖與山東相望。
在《易嘗麥解》中有這樣壹句話“蚩尤命在好”。“於”在這裏解釋為“緣”。在房子裏,屋檐就是空間,在鄉村,就是空間。這意味著蚩尤部落曾被安排居住在少昊部落的邊境。當時,少昊部落以曲阜為中心居住。《左傳·二定四年》杜預註:“墟,曲阜也,在潞城”。蚩尤在少昊的西部。
《史記·貨殖列傳·第壹卷》說:“太原各村間,不用牛頭祭蚩尤神”。又說“漢武時期,太原有蚩尤之神...它的習俗是建立壹個神龕”。又曰:“今冀州有著名蚩尤戲,人三三兩兩,頭上有角[]。漢代創制角[]劇,蓋其遺制。”太原郡秦漢時期,屬並州,首郡晉陽,統治今山西省太原市。漢代的冀州位於河北南部、山西南部和河南省黃河以北地區。
根據上述記載,延續千年的關於蚩尤的遺跡、習俗和傳說,在秦漢時期被俘獲,至今仍保存在民間,色彩濃厚。在北起河北涿鹿,西至山西太原運城,東至山東東平,南至江蘇沛縣的廣大地區,禮廟殺人的習俗經久不衰。按照“民不祀非族”的古老習俗,這些地區必然有大量的蚩尤後裔,才有形成和維持這種崇拜蚩尤民俗的社會條件。在漢代,這些地區是漢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毫無疑問,相當多的蚩尤後裔成為漢族成員。
蚩尤的後裔是在那些被登記的人中發現的,包括鄒的屠氏。王甲《集註》記載:“軒轅氏赴蚩尤之謀,遷其民善民於鄒土之地,遷其民惡民於北方故裏。先以大地命名,後分鄒氏屠氏”。鄒氏塗氏現為漢族常見姓氏。
“北方的故鄉”指的是北方寒冷而貧瘠的土地,見於《瀟雅·項伯》壹詩。也是眾所周知的“北太陰寒而無土發,無草木,寒而凍。”說明蚩尤的壹部分後裔曾被遷到北方。蒙古學者陶克陶著《氈國春秋——匈奴篇》,認為蚩尤是傳說時代匈奴的國號,黃帝北追的肉粥被認為是蚩尤[11](部落後裔)。司馬振《史記考證》對肉粥的解釋是:“匈奴別號亦唐虞‘山戎’,亦稱‘熏粥’,春衛,鬼方,周嶽【閆妍】與匈奴”,《周樹帝姬壹號》:“太祖文保文氏,恐太尉,字‘烏獺’代吳。最早出自炎帝神農,後為黃帝所滅,子孫逃往葉爍。”《新唐書宰相譜系表》壹書指出:“宇文氏家族出自匈奴南單於。"
古有仇猶,公元前457年為晉國智伯所滅。《史記·李自成列傳》註:“智伯復仇仍廣,因後續用兵,復仇仍亡。”今天,在山西省蔚縣東北部有壹個仇視猶太國家的遺址。怨近蚩尤,其國可能是蚩尤後裔所建。
南遷的蚩尤部落後裔不詳,但名聲很好。黔東南州的苗族史詩《楓歌》說,苗族的祖先江洋(顏)是從壹棵楓樹的心中誕生的。苗學者聯系山海經南經記載:“有居嵩山者,有居木山者,謂之楓樹。被蚩尤拋棄的楓樹,叫楓樹。證明苗族是蚩尤[12]的後裔。”《苗族簡史》載:“川南黔西北蚩尤寺,為苗族所祀”。苗族始祖由楓樹而生的傳說,對蚩尤的近再世具有象征意義。
商興把蚩尤和苗人相提並論:“蚩尤只是發動了叛亂,並擴大到平民。不怪賊義,賊驕。苗人用靈使刑。”要說“作亂”從蚩尤開始,延伸到平民,都是以各種方式奪取人民的財產:成群結隊地襲擊搶劫土匪,殺賊滅口,以驕橫為義;作亂叫外奸,內勝,奪,盜,詐,糾,取為虔誠。“靈”即善,即不以善教化,而以刑法。指責苗族人沿襲蚩尤的習慣。時至今日,布依族人仍稱苗族為“布依族”。布依族“布”意為“人”或“族”。《廟堂法》中,限制成分在中心成分之後,“步遊”是“妳”的意思,也可以記為“有”。與他對蚩尤部落的說法壹致。
帝世紀含炎帝神農長沙茶鄉崩葬。茶鄉就是現在的湖南省茶陵縣,在湖南和江西交界的羅曉山脈西側。三個古苗族的居住地也在湖南和江西之間。據《史記·吳起列傳》記載,“古有三苗,左為洞庭,右為栗鵬”。洞庭就是今天的洞庭湖,栗鵬就是今天的鄱陽湖。所以三苗很可能是由神農後裔,或者蚩尤(農業部落)後裔發展而來的遊牧農耕部落群。有壹段苗族長途遷徙的傳奇歷史。這與其長期維持農耕經濟的生產方式是分不開的。當然,也有政治和社會的原因。
還需要註意的是,正如漢族是多元的壹樣,作為中國南方壹個古老的民族,苗族的原始族源也是多元的。苗族在古代被稱為“苗人”或“三苗”。除了上述與苗族、三苗有直接民族淵源的顏地神農、蚩尤外,黃帝子孫縉雲、顓頊子孫響頭也分別是三苗、三苗的主要民族淵源之壹。
《三苗》開篇即有記載,其中《尚書·虞書》:“三險中三苗”。孔《英達疏》:“三苗,國名,後縉雲”。這個所謂的“國名”,其實是部落名。“縉雲氏”是黃帝部落中的壹個氏族名稱,後來發展成為壹個部落名稱。《史記》正義壹案:“黃帝有熊,謚號熊氏,亦稱縉雲氏,氏,亦稱宣帝氏”。直指縉雲為黃帝。《史記》記載,黃帝又名軒轅。杜《左十八年》預註:“縉雲為黃帝之正名”。這個所謂的“官名”,其實指的是黃帝部落的師名。《左十七年》註:“昔黃帝族以為名,故以雲石為名”。即雲是本部落以氏族為基礎的軍事編制(雲師)的名稱,也是本氏族所掌握的部落公職(雲名)的名稱。
《史記》引用應劭的話說:“黃帝受命有雲瑞,故錄故事於雲。春官是表雲,夏官是縉雲,秋官是白雲,冬官是烏雲,中官是黃雲”。列出春夏秋冬的官名,如李周、負責祭祀禮樂的管春宗伯、負責行政軍務的下官司馬、負責刑法禁止的秋官司寇、負責空管工程建設的冬官司等。這種帶雲的官名,是黃帝部落早期各氏族所擔任的部落官職。至於黃帝成為部落聯盟首領後各部落所擔任的官職,如《管子·五行》所記載,稱為“當時”(天官)、“傳承者”(地方官)、“土司”(春官)、“司徒”(夏官)。今有浙江縉雲縣,其縣有縉雲山,相傳為黃帝遊仙之地。
廣韻把“逃避”解釋為“放手”,意思是放逐。“三危”,孔安國曰:“西裔之山”,意為偏僻之地。《山海經·Xi·山景》中有“三危之山”,郭璞註:“今敦煌縣”。漢朝設敦煌郡,統治今甘肅省敦煌市。敦煌城東北有三座危山,現在有三座危城。《五帝史記》載:“江淮荊州三苗數亂。於是請舜回到皇帝身邊...移三苗為三味改西戎”。“戎”原意為山溝,用來指人群,是指生活在山溝裏的人。今所謂“山人”也。“西戎”是西部山民。今天,黔西北苗族人流傳的古史傳說說,他們的祖先最初居住在積石山以西,向日落方向遷移到積石山,經過幾代人的長途遷徙,渡過黃河,到達長江中遊,最後進入西南地區。[13]
《山海經·黃達北經》註:“西北海外,黑水以北,有帶翼之人,名曰苗人(敦普註:三苗之人)。顓頊生驢,驢生苗人。”頭部也被用作口袋。見《尚書·順典》:“在崇山放壹兜”。亦作口袋,見《五帝實錄》:“在崇山放口袋,成蠻子”。崇山位於湖南省大庸市西南部。這個地方屬於武陵山區,行政編制屬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簡史》說,湘西苗族五大姓之壹的石姓與湘豆有關。石姓大小不壹。大石姓在苗語中被稱為“竇固”。[14]蘆溪和花園有竇固墓和寺廟。
標簽
根據中國古籍中的記載,蚩尤是原始社會末期活躍在中國山西、魯西地區的壹個農耕部落的名稱,即農耕部落的酋長與部落男子同名。蚩尤部落是神農氏的後裔,隸屬於顏地部落聯盟。傳說蚩尤部落擅長金屬冶煉和制造武器。蚩尤部落和黃帝部落在戰爭中失敗,他們的後代大多留在了中原。據《管子》記載,蚩尤部落加入了以黃帝為首的部落聯盟,並擔任重要公職。據《集註》記載,鄒、塗是其後代中能找到的姓氏。
蚩尤部落壹部分北遷,與肉粥(匈奴的別稱)有關。
蚩尤部落的南遷與苗族和三苗有關。三苗來源多樣,除蚩尤後裔之名外,還有黃帝縉雲氏、顓頊氏之後的第壹名。
從蚩尤和三苗傳說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原始社會末期部落之間大規模的激蕩運動,這種運動是由匯合、戰爭、融合和遷徙組成的。這種激蕩人心的運動,造成了中國各民族在起源和形成階段就相互離不開的局面。
-
[1]《白虎依桐卷壹》。
[2]《尚書傳卷四》。
[3]《尚書傳卷四》。
[4]《風俗依桐》。
[5]《白虎依桐》。
[6]《白虎依桐》。
[7]《五帝史記》。
[8]《中國市縣詞典》第659頁,在* * *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版。
[9]壽梁郡即壽張郡,東漢光武帝避其叔趙之諱。
[10]顏師古註:“(蘇)亦益水。”
[11]陶克陶:《氈國春秋——匈奴》,人民出版社,1987,第51頁。
[12]龍主文:《苗族簡史》第3頁,貴州民族出版社出版,1985。
[13]楊漢賢《貴州省威寧縣苗族古名傳說》,載《貴州民族研究》,第1980期。
[14]與12相同。
(本文原載於《中央民族大學學報》第3期,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