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紫薇斗數 - 《馬碩》“真的沒有馬邪嗎?我真的不了解馬。”“氣”在漢語中的用法。

《馬碩》“真的沒有馬邪嗎?我真的不了解馬。”“氣”在漢語中的用法。

唐代韓愈的《馬碩》壹文,先後被編入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001版的《初中語文》第四冊,可見該文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重要地位。但就是這篇著名的文章,教材在這篇文章的最後結束了那句話(“真的是無辜的嗎?《我真的不認識》中對“氣”字的註釋有不當或“模糊”處理之嫌。先看1994(第65頁,註8)教材上的註釋:【它真的沒有馬】真的沒有馬嗎?其,別,表達修辭語氣。下壹句中的‘its’表示壹種推測的語氣,可以翻譯為‘我怕’。”看教材2001的註釋(第155頁,註14):【真是無馬之惡】真的沒有馬嗎?通過對比發現,前者明確分析了句子中兩個“氣”字的意義和用法,而後者則完全沒有提到“氣”字的用法。查2001版教師教學用書,這兩句話的翻譯是這樣的:“真的沒有千裏馬嗎?”其實他們真的不知道千裏馬!“和1994版本對比,可以發現有明顯的不同,在於對最後壹句的理解。1994版教材的註解是:“我怕他們不知道千裏馬?”語氣很投機;但是2001版翻譯成“其實他們不懂奔馬”,卻是絕對正面的。壹個猜測,壹個確定,意義完全不同。有什麽問題?筆者認為關鍵是如何理解句子中的“氣”兩個字。可以說對“氣”字的理解決定了對整個句子的理解。

顯然,無論是1994版,還是2001版,教材對上壹句“真的沒有邪馬”的理解是壹致的。唯壹不同的是,前者專門分析了“氣”的用法,而後者對“氣”沒有其他評論。這不禁讓人懷疑:1994版的筆記有問題嗎?如果有問題,這個‘其’應該怎麽解釋?《教師教材》2001版(第220頁)“教學建議”中有壹點:“馬無惡,人不知馬。兩個“氣”都用來強調。至於強調什麽語氣,沒有說明,只說“我看了語氣就明白了。“查閱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壹書,我們可以看到,“起”用在句首或句中,起著加強語氣的兩個作用:(1)表示委婉語氣。在陳述句或疑問句中,表示“大概”、“我怕”;在祈使句中,單純表示委婉語氣,略等於現代漢語句末語氣詞“把”或“啊”所表示的委婉語氣。(2)加重修辭語氣。郭錫良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壹書中“氣”的用法大致如上:(1)壹般表示推測、懷疑,有“大概、恐怕”之意;(2)在祈使句中,起加強祈使句語氣的作用,有勸誡、期待、命令等意義;⑶用於反問句,加強修辭語氣。總結以上兩位大師的觀點,“氣”作為語氣詞大致有三個作用:(1)壹般表示推測,可譯為“大概”、“害怕”;(2)在保持中加強祈使語氣;(3)加強反問句中的修辭語氣。至此,我們似乎找到了理解上述兩個“氣”字的方法,即先判斷這句話是什麽,然後才能理解“氣”加強的是什麽語氣。至於前壹句“真的沒有馬邪”,1994版和2001版的理解是壹樣的,意思是“真的沒有馬嗎?“,這是個反問句。既然是反問句,那麽這個“起”無疑是起到了加強反問句語氣的作用,絕不是1994所註的反問句語氣。因為“氣”字本身並沒有反問句的意思,只是強調某種語氣。在這句話中,句末的“惡”字表示修辭語氣。”惡”壹般用在句末,是表示疑問的語氣詞,有時也可以表示修辭語氣。可以說這句話去掉“氣”字的意思是不受影響的。”真的沒有馬邪嗎?“還是反問句,句首用“起”,只是加重了修辭語氣。因此,我們不妨對這個“氣”作如下評論:加強修辭語氣,可譯為“要”

然後是關鍵的壹句“他真的對馬壹無所知”,之所以叫“關鍵”,是因為這句話對理解全文主旨有重要影響。我們在1994版和2001版的教材中看到了對這句話的不同理解。從“氣”的用法來看,確實有“表推測”這種常見用法,上面已經介紹過了,可能也正是因為如此,在1994版教材中對“氣”進行了註釋。這種理解似乎不應該有什麽異議,因為“有理有據”。但是,我們忽略了壹個更重要的問題:學習古代漢語,必須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體會語感和讀調,進而把握全文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千萬不要“拘泥於文字”,不顧“全文大局”。文中“食馬人”的“對馬的無知”是猜測,這是肯定的。只要稍微分析壹下這篇文章,就不難看出。《馬碩》全文圍繞著“食馬人對馬的無知”展開。因為“無知”,千裏馬不是千裏馬。作者借此批判封建統治者摧殘埋沒人才的社會現象。第壹段雖然闡述了伯樂和千裏馬的關系,但卻是為了下文揭露“吃馬人”的“無知之馬”。其次,揭示了埋葬千裏馬的根本原因是食馬人“不知馬”(“食馬人不知其千裏,而食馬。雖有千裏馬之能,但吃不飽,力有不逮,故美之,欲待用常馬得不到,故乞之。”),強烈譴責“吃馬人”的無知。第三段描述了“食馬人”的荒謬愚蠢。“策非以其道,食不能物盡其用,理不能意。”而是“戰略迫在眉睫,說‘天下無馬!’”,然後作者用“唉”字畫出感慨:“它真的沒有馬”,這是作者對“吃馬人”的反駁,也是用來向讀者提問,為下壹句做準備,然後以“它真的不認識馬”結束全文。很明顯,這個“答案”不是“猜測”,而是非常肯定的,壹定是“吃馬人不認識馬”。這樣才能和上面的語氣和語言走向保持壹致,真正揭示全文的中心——“不知馬”。我們很難想象,如果把這句話理解為“我怕他們不認識千裏馬”,那麽作者為什麽自始至終堅持“我不認識壹匹馬”這個外星人呢?在層層準備中,作者對千裏馬的同情,對“食馬者”的憤怒和嘲諷,越來越清晰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他“對馬的無知”本性也越來越暴露。他怎麽能以委婉的猜測語氣結束?如果按照1994版的理解,不僅不能正確理解全文的主旨,還會大大削弱對文章的理解,不僅不能正確理解全文的主旨,還會大大削弱文章的思想性。所以可以肯定的說,這個理解是錯誤的,應該遵循2001版教材的理解。

但是根本問題沒有解決。這句話裏的“氣”字應該怎麽解釋?在分析“無馬邪”這句話時,我們從“邪”字推斷出這句話中的“氣”字起到了加強修辭語氣的作用。同樣,我們也可以從《他真的不認識》中的“也”字找到突破口,也就是說,只要我們理解了這句話中“也”的用法,“氣”的用法就迎刃而解了。“也”字壹般用來判斷句尾,這是它的基本用法。這種基本用法還衍生出其他用法,其中壹種表示對以前的判斷或言語的肯定或不相信,《他不知道馬》中的“也”字就屬於這種用法。有人分析,這句話是對上壹句話的回答:真的沒有千裏馬嗎?(這是“問題”)言下之意,沒有千裏馬,但是有。其實他們不懂千裏馬(這是壹個答案)。毫無疑問,這裏的“爺”字對《不知馬》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結論簡潔明快,沒有任何猶豫和拖沓,就像音樂中的結尾壹樣,在裏面已經做到了,因為“不知馬”的結論就不用說了。由此推斷,句首的“氣”字強調的是“不知馬”的確定性和不容置疑性。從這個意義上說,“氣”字在肯定和強調“不知馬”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要翻譯的話,可以翻譯成“其實”或者“實際上”。雖然王力、郭主編的《古代漢語》系統中沒有提到“氣”,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沒有這種用法。既然大師們都探討過“起”可以表示推測語氣,加強修辭語氣和祈使語氣,那麽它也應該用來加強肯定語氣。在這裏,我沒有貶低大師們研究成果的意思。只是希望有更多的同事來討論,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文末建議在2001版教材中,把“氣”這兩個字講透,不要含糊。因為“起”是句首或句中的語氣詞,它的用法在以前的教材中出現過兩次,教材也有講解。壹個是2001版第二冊第二十六課,裏面有壹句話“我可以在有生之年不遺余力,但我不能毀掉壹座山的壹根頭發。像不像土石河?”教材中關於“氣”的註釋如下:加在“如”之前...他“可以加強修辭語氣;另壹個地方是2001第四冊第二十三課,其中“我要以五百裏之地安陵安陵,我能安陵安陵”,文中對“其”的理解是“句中表示的語氣詞”,即前面總結的“祈使句中加強祈使語氣”的用法。既然“氣”的用法在以前的教材中已經分析過不止壹次了,為什麽在《馬碩》中就要把“氣”這兩個字藏起來呢?為了讓老師少走彎路,讓學者更系統、更有規律地學習同樣的內容,我建議把這兩個“氣”的用法標註清楚。

寫完這篇文章,我深深體會到,文言文學習要做到詞、句、文有機聯系,綜合考慮,不能有“詞無句”、“句無文”。只有綜合考慮這三個,才不會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