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記筆記
唐太宗的長子李治、太子李承幹和唐太宗的次子王泰,都是他們的長孫所生。
貞觀五年(631),李治被封為晉王,年輕時以仁孝著稱。
貞觀十六年(642),李承幹被廢,李泰因罪被流放。
貞觀十七年(643),李治被封為太子。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七月登基,時年22歲。
李治三十四年,於洪道元年(683年),崩於洛陽魏紫宮貞觀殿。五十五歲時,葬於甘陵,寺名皇帝高宗,謚號皇帝。
政治
李贄本人善良、低調、節儉,不喜歡建築,不相信方士會在不死之術長生不老,不喜歡打獵,沒有野心,性格中有軟弱的壹面。在與他的四弟李泰爭奪王儲的時候,他也流下了眼淚。
我身邊很多賢明的大臣,如辛懋江、盧承青、許、杜、薛、魏、戴之德、、魏等。其中魏受到褚遂良的打擊,杜受到的冷落。
李治做太子時,與小他四歲的妃子武則天通奸。唐太宗垮臺後,武則天和唐太宗的其他數百名妃子被送到甘葉寺為尼泊爾理發。後來,高宗和蕭淑妃爭奪帝位。為了打擊舒菲,皇後帶著武氏回宮做了昭儀,武氏終於當上了皇後。王和蕭被棄後,都被武氏咬傷,砍斷四肢,泡在酒裏,武則天稱之為“骨醉”。然而,武侯並沒有被皇帝的嶽母孫昌無極等關隴貴族所容忍,並在掌權後攻擊這些貴族。由於武侯逐漸主導政局,高宗壹度打算廢除它。沒想到計劃被武侯得知,事情敗露。然而,上官儀,誰協助皇帝高宗計劃壹封信,被殺害的宗族。這件事之後,高宗就沒有理由鎮壓武侯了,後來由於眼疾,政權完全被武侯控制了。
唐高宗曾在武則天的建議下使用皇帝的稱號,並與武則天並稱二聖。高宗後期的政治事務主要依靠吳處理。
領域
——唐朝的疆域在高宗統治時期是最大的,持續了32年,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包括北部的貝加爾湖和南部的越南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