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有壹位姓蘇的先生,名叫荀,梅州梅山縣人。蘇軍的高尚品格和道德感是在家裏培養出來的,在家鄉廣為流傳,在四川民間久負盛名。何誌、嘉佑年間,蘇洵和他的兩個兒子蘇軾、蘇轍來京,翰林學士歐陽修得到蘇洵寫的二十二篇文章,獻給朝廷。文章刊出後,官員和學者爭相傳閱。他的兩個兒子都考上了進士,而且都在前列,在當時也是以文采和學識著稱。
眉山在西南千裏之外,蘇洵父親在北京從默默無聞成名,蘇洵父子文章從此壹統天下;蘇洵的文章博大精深,口若懸河,讀的人都很驚訝,都想到他。見面後發現他很老實很溫柔,看起來不像是個健談的人。隨著妳和他越走越近,和他相處的時間越長,妳會發現他越可愛。斷斷續續的聊他知道的,越問他越覺得他什麽都知道。唉,那可稱得上是純潔正直的君子啊!
蘇洵的曾祖父有名;祖父的名字是親戚;我的父親,名字不詳,曾經被朝廷授予過外交大臣的職位,但是三代都不顯赫。蘇旭有三個兒子,比蘇蓮和次子蘇環都長。兩人都是靠文章進入地球的。蘇洵是最小的,但是(他)不喜歡學習,成年後也不知道怎麽學習。他父親也沒問就讓他走了,這讓他的鄰居和親戚都很驚訝。有人問為什麽,父親只是笑笑不答,蘇洵自己還是我行我素。我直到27歲才好好學習。我拒絕了以前的夥伴,關起門來看書寫文章。壹年後,我連兩次進士都沒考上,秀才也沒考上。回家後,我嘆了口氣:“這些都不值得學。”於是我把之前寫的幾百篇文章全燒了,閉門苦讀,五六年不寫文章。於是我潛心研究六經百家學說,研究古今太平與動蕩、成與敗的變化,以及聖賢挫折、順利、仕途、退休的原因,從中得到精華、涵養和豐厚的積蓄。但是沒有表達出來。過了很久,我說:“好吧!”從此我才思敏捷,壹瞬間寫了千言萬語,文章馳騁自如,思想開合自如,壹定會到達壹個深邃微妙的地方才停下來。大概是因為稟賦深厚,所以表現得比較晚;他的頭腦是誠實的,所以他所學到的東西是深刻的。從他來到北京的那壹刻起,年輕人和學者們就尊重他的才華,研究他的文章,並以他為榜樣。因為他們的父親在三個人中都很出名,所以叫他“老蘇”,以區別他們。
當初歐陽修為他向朝廷推薦文章。他被叫到魏紫館工作,但他拒絕赴任。後來被授予省校書記壹職。恰逢泰昌自龍在位起編禮書,於是做了霸州文安郡主簿,令其取主簿俸祿,與姚弼* *在項城合寫了壹百卷《泰昌因革禮》。這本書編好後,就在朝廷即將奏響,還沒有報道的時候,他就病死了。當時是治平三年四月五申日,58歲。天子知道後為他感到難過,特地賜他光祿寺丞的官職,並命公司準備船只將他的遺體運回蜀國安葬。
蘇洵喜歡與人交往,在別人急需的時候幫助別人。當他的朋友去世時,他幫助撫養他們的孩子,所以他的鄰居非常感激他。蘇洵晚年喜歡易經。他曾說:“《易經》的內容是深刻的,有些儒家學者把它和附會論混為壹談,去掉這些(附會食論)後就會顯露出聖人的思想。”《易傳》的作者卻死了,成就無窮。治平四年十月,任申葬於彭山安貞鄉李克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