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周朝,每逢豐收後,除夕之夜,人們都要臘祭八神,其中第七位神是水神,水神是城隍。
自三國以來,民間就有城隍廟,最早有記載的城隍廟是公元239年孫權在安徽蕪湖建立的。到了隋朝,已經有了向城隍祭祀動物的習俗。但在當時,城隍只是壹個抽象的神,沒有具體的名字。
在唐代,城隍信仰相當普遍,許多文人,如杜甫、韓愈、張九齡、杜牧、李商隱等人,都寫詩祭拜城隍。因為在當時的封建專制制度下,人們希望那些官員能為人民做主,同情人民的疾苦。因此,他們對那些為人民做好事的官員非常尊敬,在他們死後,他們把他們當作城隍崇拜。比如蘇州拜春,杭州拜文天祥,上海拜秦玉波,桂林拜蘇建。
明朝朱元璋當皇帝的時候,對大城隍很感興趣。因為出身於土地廟,所以對土地神的老板非常尊敬。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詔封天下城隍。並且嚴格規定了城神的等級,* * *分為京城、府、州、縣四級。於是壹夜之間,全國各地的城隍廟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朱元璋說:“如果我們聯合了城隍之神,人們就會知道,就會害怕。人如果害怕,就什麽都不敢做。”。
縱觀城隍的進化史,不難發現城隍的出現與城市的形成是同步的。城隍從自然神到人神、從善到惡,從為人民服務的英雄到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地方官”,從受到人民的歡迎和愛戴到受到人民的嘲笑和唾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