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清實行的是階級統治的方法,隋唐宋明實行的是流貨統治的方法。在中國古代,自從九品鄭智制度被打破後,就沒有真正的階級,有些階級只是過客。看了西方對封建主義的定義,感覺他們定義的階級(封建主義)是壹種固定不變的限制,除了革命之外,不能因為個人的後天努力而被打破。
夏商周時期奴隸與奴隸主的關系牢不可破。兩漢養孝,講求人生閱歷和功名,三國戰爭講求能力和名聲。從兩晉到南北朝,終於形成了出身論,整個社會形成了士紳與貧民的對立。當時所謂“上品無貧,下品無紳”。
自從楊迪大帝大業三年正式對士人開放,壹千三百多年來,整個社會,除了皇帝和皇室,上至宰相(內閣首輔和樞密院首長),下至貨郎,為什麽不能流通?國有土地除部分公田、黃莊外,可以自由流通交易。地主和農民的關系並不是牢不可破的。在和平年代,很多小農戶甚至勤儉節約幾年,就可以買幾畝地,成為地主。至於商人,賺到錢後回老家買田買房就更普遍了,所以中國的情況和西歐根本不同。當時中國社會的土地基本上是私有制,而在西方是私有制。
正是因為中國社會的這壹特點,才產生了“王侯將相,和而不同”的思想。王朝末年,各地常有流民,但起來後又重復前朝的模式。西方社會分為大小區域。誰是領主就分壹塊地,建城堡,養軍隊。森林眾多,關稅高低不壹,大陸根本不統壹的貨幣制度,嚴重制約了後來商業和資產階級的發展。如果他們想要發展,他們將不得不改革和打破這個體系。
元清時期,蒙古人和滿族人集體統治,漢人壹般不能擔任大儒華池、會稽壹級的官員。蒙古人和滿人的對立是實實在在、牢不可破的對立。對於漢人來說,允許妳在壹定的空間內靠自己的能力發展,但是當妳達到發展的頂峰,想要突破出身的限制,那麽,對不起,妳自身的天然障礙決定了妳在能力和滿族相同的情況下,不可能和滿族平等。
滿蒙都有貴族,基本都是貴族階層。比如蒙古的世襲制度和滿族的八旗制度,保證了這兩個朝代有大量的貴族。而漢代貴族很少,這也是中國人常說“富不過三代”、“君子之恩,五代之後伐”的原因。正因為元清統治是階級統治,所以這兩個朝代的統治集團在鎮壓國內叛亂勢力時也是最團結的。漢朝的統治模式是家天下,滿清的統治模式是家天下。
所以元、清時期的階級是西方定義的真正的階級,而其他兩漢時期的階級是中國的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