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於2018年4月被正式認定為中國四大古都之首。
2065438+2008年4月,世界古都論壇拉開帷幕。經過中外多次討論和協議,中國洛陽的建都歷史最悠久,在中國四大古都中名列第壹,在世界上也是首屈壹指的,因此被確定為世界古都論壇的永久舉辦地。
因此,河南洛陽成為中國官方認可的四大古都之首。
首屆世界古都論壇於2065438年4月19日在河南洛陽舉行。國際博物館協會主席代表正式為世界古都論壇揭幕。埃及、英國、意大利、柬埔寨、日本、韓國等20多個國家與會,中國八大古都中的其余七個(北京、Xi安、南京、開封、杭州、安陽、鄭州)全部出席。
世界古都論壇永久會址-中國洛陽
自中國第壹個王朝夏朝以來,13個正統王朝和20多個政權都把洛陽定為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洛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1500年的建都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城市。洛陽還是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城市,也是中國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的起點。洛河兩岸不到30公裏的範圍內,有五處都城遺址,分別是夏都二裏頭、商都錫伯、東周王城、漢魏洛陽、隋唐洛陽。
武都官鑼
形成於東漢時期,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由班超、甘英、班勇等開辟的。,從首都洛陽出發,可以直達地中海東岸,馬駱駝絡繹不絕。《後漢書》中記載:“其君常欲與漢溝通,而欲與漢安息,故不能掩其拜。”漢魏西域洛陽城從曹魏、西晉延續到北魏,隋唐時改為洛陽城。丁丁門也是絲綢之路的世界文化遺產。作為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樞紐,東都建成後,楊迪遷都洛陽,實現了萬國來朝的中國夢。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惠洛倉和韓家倉是首都隋唐時期的糧倉。《資同治鑒》作者、北宋著名歷史學家司馬光曾寫下《過舊洛陽城》:“煙知雨啼華生,宮在舊帝都。若問古今興亡,請只看洛陽城。”洛陽的設計影響了同時期海外城市的格局。比如日本的京都、奈良等城市,都是仿照唐朝的洛陽、北魏的洛陽等都城,甚至中世紀日本到京都的訪問都被稱為“商洛”。
絲綢之路的起點——隋唐洛陽城丁丁門遺址
由於大量絲綢在洛陽交易後運往西方,東漢以後,羅馬的seres、粟特的srγcinch kn δ h、敘利亞的saragh都是指洛陽城。“賽裏斯”——洛陽城曾被古代西方人視為遙遠而神秘的中國,從中國出口的絲綢被西方賦予了同樣的名稱並沿用至今,現代英國絲綢也由此起源。如果說瓷器是中國的象征,那麽洛陽就是絲綢的代名詞。
楊迪大業五年(609年)正月,從洛陽出發,巡視西河,開荒。西域各國相繼向東都進貢。
武則天派兵奪回“安西四鎮”時,後來又設立了北庭護都城,與安西護都城壹起保護了絲綢之路的暢通。
絲綢之路插圖
大運河會洛倉遺址
洛陽北部的邙山陵墓群是許多古代皇帝和名人的埋葬地。“生於蘇杭,葬於邙山北”,“臥牛不得其所”,邙山在中國人心中壹直是龍脈的所在地。?中國、華夏、中土、華夏、中原、中州都起源於古老的洛陽城和河洛文明。
河南省夏商周展覽的名稱“寨子中國”,出自西周青銅器何尊。碑文提到建在周(今洛陽),這是關於“中國”壹詞的最早記錄。“中國”指新建都城洛陽,意為世界中心的國家,九鼎遷至洛邑,都象征著周的崇高地位。《翟子中國》隱含了當時的天地意識和國家觀念,並以此作為展覽的標題,意在體現河南在三代文明不斷演進中的突出地位及其對解釋“為什麽中國”的重大意義。
西周時期的寨子中國-洛陽
周公建立了洛邑——禮樂制度
第壹王朝,呵呵夏都:考古學家在二裏頭遺址發現-
●最早的城市主幹道路網
●最早的宮城(故宮直到明清時期的源頭)
●最早的中軸線布局的宮殿建築群(都城和王權在建築上的表現)
●最早的青銅禮樂樂器群(中國青銅文明的開端)
●最早的青銅近戰武器。
●最早的青銅鑄造作坊
●最早的綠松石作坊
與之前和同時期的其他遺址相比,二裏頭遺址的城市形態發生了突飛猛進的變化。宮城有大型宮殿建築,四周有更多的方墻。宮城之外,四路垂直相交,寬闊平坦,將城市劃分為不同的功能區,如官方手工業作坊區、祭祀區、貴族聚居區,更接近後來的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和後來的中國古都,都顯示出獨特的王者風範。
遺址現存面積約300萬平方米,總發掘面積5萬多平方米,取得了壹系列重要成果。迄今為止,已知中國最早的城市道路系統、最早的宮殿建築、最早的青銅禮器、最早的官作坊區、最早的國家級祭祀場地、壹定數量的貴族墓葬等眾多重要遺存,出土文物26000余件,拓展了我們對中華文明多元壹體格局形成過程的認識。可以說,二裏頭遺址是迄今為止可以確認的最早有明確規劃的都城,後世的中國古都城市建設條例與之壹脈相承,開創了中國古都城市規劃體系的先河。
中國第壹王朝——洛陽夏都二裏頭遺址
漢魏洛陽城始建於西周,期間東周、秦、西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北周等都曾建城使用,唐初廢棄,距今已有1600年的歷史。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五個朝代先後將其作為首都,距今已有540多年的歷史。漢魏洛陽城是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核心區的重要古都遺址。已整體列入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也是中國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格局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地下遺存最豐富的古都遺址之壹。
漢魏洛陽古城
建中李記
應天門位於魏紫的南大門。魏紫城是隋唐時期的洛陽城宮城(宮),又稱魏紫宮。它是隋、唐、武周帝國的主要宮殿,世界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征。唐朝實行東西京制。東都洛陽,是長安之外的另壹個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魏紫城位於神都洛陽西北角的最高處,始建於楊迪大帝元年(605年),至今已有530多年的歷史。它已成為九個朝代管理事務的地方,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朝代最多的宮殿。除了魏紫,洛陽商鞅宮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宮殿。
應天門是壹個巨大的“門”形建築群,由門樓、多層建築、闕樓及其連廊組成。這是隋唐時期發掘的第壹座闕遺址。遺址平面呈凹形,由門樓、繁花樓和闕樓組成。它們之間的走廊把門樓和東西向的闕樓連成壹個整體,就像壹座空中樓閣,今天有十三層樓高。李白和白居易都寫過詩,都贊美過,所以壯闊就不難想象了。門上有兩觀,上面的匾寫著“紫顯微”;兩側有五座拜樓,整體形似五鳳,故又稱“五鳳樓”。塔下有三個門道,左進右出,中間是禦道;前門雙向三出口,東西兩側十二出口,象征著皇家的尊貴。是古城門系統的最高級別,也是皇帝享受的最高禮儀。也是對秦漢以來形成的三大體系的繼承和發展。
隋唐洛陽城宮城的正門——應天門
隋唐洛陽城樂園(田童塔)
大業三年,其冬,皇帝東來,刻以蠻族貢品,諷刺皇帝作天下大戲。有幾十萬人從四面八方招來奇技異術,以衣、衣、金聞名。而勒關白和平民婦女坐在棚亭裏看著它。他們都穿得很漂亮,所以我們結束這個月吧。此外,三個城市的店鋪都搭起了簾子,擺滿了酒食,留下了手掌心,帶領蠻族與百姓進行交易。所到之處,皆邀坐,醉散。蠻夷哀嘆中國是神仙。
隆碩元年(661)“三月,丙申朔,與大臣、洋人在洛城門赴宴,在屯觀看新教舞蹈,稱為大事之壹。”
唐林德二年(665),四個少數民族的首領和外國使節聚集在洛陽周圍,與唐高宗壹起封泰山於東。
開元十三年(725),唐玄宗封東嶽泰山,從東都出發,“四夷土司亦步亦趨”。
東嶽封宴回羅京,西樵傳黨或書記。
陽臺比宜春花園好,燈光和不夜城壹樣。
隋唐洛陽紫薇城
唐人常把富貴和胡商聯系在壹起,稱之為“壹千塊錢估胡”、“富波斯”。唐朝的胡商大多比較有錢。就連皇帝有需要的時候也會向胡商要錢。胡商捐數百億建舒天。當時洛陽外商眾多,資本雄厚,可見壹斑。
萬國·松德·舒天
1.舊唐書:今國家定周、秦兩地為東西兩府。設九道而立於宮中,設百官而嚴守宮中。以法源的形象為例,號碼是史靜。
2.唐高宗:兩個北京,兩棟東西向的房子。
3.唐高宗《建東都城聖旨》:此都於宇宙,朝貢四方,居各國。
4.唐中宗:在三川,巴水黃州。
5.唐玄宗:三秦九羅,仙嶽帝京。
6.唐玄宗:現羅史靜,只是舊都。
7.唐肅宗:今天,漢洛祠堂修復。
8.《通典》:凡周、漢、魏、晉、、隋,至於我唐,便是帝都了。
9.《舊唐書·禮制》:從歷代來看,壹都建的人多,兩都建的人少。今天國家拜物殿,極其嚴格。
10.完整的唐雯:今天,兩個首都建在壹起,各自有自己的神。都洛有壹座羅廟,秦有壹座廟。
中國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出自洛陽,河洛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源頭。這條河是黃河,羅羅是洛水。洛陽也是聯合國授予的世界文化名城。現代洛陽有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等歷史遺跡,洛陽有牡丹、水席、杜康酒等傳統文化,有二裏頭遺址、偃師商城、東周王城、漢魏洛陽城、隋唐洛陽城等國家古都遺址。
河圖洛書
洛陽作為國王的都城,自然成為歷代詩人、文學家施展才華的必然之地;這裏的風景名勝和自然風光是河洛文學發展的沃土。自古以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河洛大地上書寫,留下了無數絢爛的篇章。以漢魏唐宋為標誌的河洛文學,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經歷了無與倫比的輝煌。俗話說:河洛自古富強,漢魏文章半洛陽。
三交足庭
先秦時期,《詩經·周南》中的大部分作品都產於河洛地區,其中的關雎壹直在向世人訴說著千百年來河洛人民連綿不斷的感情。賈誼,大文豪,洛陽才子。他既有跨秦之論,有“西漢弘文”之稱,又氣勢磅礴,感情豐富。還有《吊屈原賦》、《捕鳥賦》,被認為是漢代騷體賦創作的最高成就。他們感情豐富,充滿哲理。班彪影響在先,班固潛心寫作,班昭為輔。“洛陽三班寫了漢書”成了千古佳話;班固的《兩都賦》首推東都,張衡的《兩都賦》成了“長軌”。王充的文風,批判虛偽鋪張;蔡邕擅長文筆,文筆優美飄逸;趙翼寫《慈氏妒惡賦》,詩人大怒,沖冠;蔡文姬寫的《傷逝》和《胡笳十八拍》,才女都是血淚縱橫。
建安時期,曹氏三子愛好文學,以“建安七子”為代表的壹大批誌存高遠、才華橫溢的文學家聚集在他的周圍,呈現出“眾星捧月”之勢。雖然他們的作品大多不是洛陽制作,但他們與洛陽有著不解之緣,與洛陽息息相關的優秀作品不在少數。比如曹操的《好李星》和《秋路行》,都是悼念洛陽的毀滅;孔融在洛陽成名;曹植才華橫溢,被譽為“建安奇人”,是壹個不平凡的人。《送別應》和《白馬王子王彪》這兩部名著都與洛陽有關,而他的《洛神賦》更是引人入勝。開天辟地之後,“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齊聚洛陽,各具風格,使洛陽成為文學藝術的聚集地,為河洛大地留下了無數壯麗的篇章。左思在宜春閉門造車,構思十年,代表作三都賦作《洛陽紙貴》;潘嶽提筆抒懷,風韻優美,瀟灑的洛陽城下令“拋果造車”。從《不思蜀》到《心盡人皆知》,河洛文學增添了千古流傳的典故和傳說;從陸機的《洛陽紀》到楊玄之的《洛陽伽藍紀》,古代洛陽的輝煌被用文學的筆跡記載在歷史上。
唐代大詩人李白寫過“春夜雒城聞笛”。杜甫在洛陽壹直生活到20歲,河洛文化培養了他的氣質。最後壹次送別洛陽,壹路上寫了《三官》、《三別》,達到了詩歌創作的巔峰。後來,白居易在洛陽生活了18年,洛陽幾乎到處都是他的足跡,他的詩也處處描寫洛陽。在他留下的3000多首詩歌中,有800多首是歌頌洛陽的,為河洛文學留下了許多耀眼美麗的句子。韓愈教習東都,聚集人才,提拔落後,稱洛陽為故鄉;東晉才子杜牧,思想豐富,聲名始於洛陽。作為唐詩中的壹朵奇葩,何為詩歌創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家鄉的山、河、草、樹都對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此外,古文運動的先驅人、中唐大學者劉禹錫、元稹、詩人陸通等都對河洛文學的繁榮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北宋時期,西京洛陽是文人居住的地方,許多開國元勛在取得成就後退休,如歐陽修和司馬光,以及在西京逗留的呂蒙正、宰相富弼和文彥博。這些才子在洛陽創作了許多著名的詩歌,對北宋初期文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