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漢武帝下令官員在古代歷法的基礎上重新制定了壹種新的歷法——《太初歷》(完成於公元前65438年+004年),沿用了200多年。東漢初年(公元25年-公元220年),國家也制定了季歷。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年~公元518年),祖沖之制定了《大明歷》,其中首次計算歲差,壹年的持續時間為365.2428天,與現在的精確測算只差52秒。
到了唐代(公元618 ~ 907年),著名天文學家和尚壹行經過幾年的測算,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全面、最詳細的歷書——大衍歷。全書共七部分,包括:新月和滿月的計算方法,二十四節氣和晝夜長短的計算方法,太陽和月亮的運動,五大行星的運動,七十二四季和六十四卦,以及日月食的預測。這個歷法對中國歷史上有很大的影響。在明末采用西歐方法編制日歷之前,所有以前的日歷修訂都是仿照其結構進行的。
北宋時期(960-1127),沈括制定了以時令節日為基礎的十二節假日歷法,廢除了閏月,與現行公歷保持壹致。元代(1279 ~ 1368)郭守敬在實際觀測的基礎上,吸收前人的經驗,加上自己的想法,編出了中國最好的歷法《計時歷》。廢除了商代日本的積年法,建立了求異法和孤矢切圓法,準確而圓滿地解決了古代歷法中的四大問題,即設置新月、安排閨月、安排二十四節氣、預測月食的日期、時間和情況。
從明朝萬歷年間(公元1368 ~公元1644),西學傳入中國歷法。清朝順治初年(公元1644 ~公元191),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等人編制了《憲法歷》。1912年,中國開始使用陽歷,但同時使用陰歷,其本質仍是憲歷。
在古代,人們認為宇宙中有壹個至高無上的主宰,稱為“帝”或“神”。在古代文學中,天與帝往往成為同義詞。自然現象都有其人格化的主人,如風師稱之為飛廉,雨師稱之為屏雲,雲師稱之為盛世,日皇稱之為和,月皇稱之為望舒。(這些名字主要用作古詩詞、賦中的詞語。)可以刪除,因為《黃帝內經》用“紅龍”、“xi合”、“王術”來論述自然氣候變化對人體的影響。
出於農耕民族掌握四季變化的需要,古人對天象的觀測非常勤奮。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壹些關於星名、日食和月食的記錄。《尚書》、《詩經》、《春秋》、《左傳》、《國語》、《爾雅》等書對星辰有很多描述,也有豐富的天文記錄。史書記載有《天官書》、《爾雅》。
古代人的天文知識不僅豐富,而且非常普及。明末,顧在《日之錄》中說: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言也家有三星”,女之語也。《月尾離》也是壹部守卒之作。龍尾滿幸福”,這也是給孩子聽的謠言。後世學者,問而不知者也。”
[編輯本段]基本概念
這裏有壹些基本的天文概念,比如七府五緯,二十八宮四象,三面墻,十二倍,除。
壹、七政、五維:古人把太陽、月亮和稱為火、水、土七政,也叫七爻。其中,金木的水、火、土合在壹起也被稱為五個緯度。
金星在古代被稱為星星,也叫太白,因為它的光色是銀白色,亮度極強。《詩經》中的“子興見夜,群星閃耀”(《鄭風,女啼》),“昏壹期,群星閃耀”(《馬丁,東門楊》)都是指金星。金星黎明時在東方被稱為“祁鳴”,黃昏時在西方被稱為“長庚”。
木星通常被稱為歲星,或簡稱為“年”。
水星也被稱為恒星。
火星這個古老的名字令人困惑。
土星也被稱為振興或填充星。
需要註意的是,先秦古籍在談到天象時提到的水,並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營室),即臥房,在西方是飛馬的α β星。如《左傳·莊公十九年》《水昏被種》。先秦古籍在談天象時,火不是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恒星中的火,尤其是心宿二,在西方是天蠍座的阿爾法星,如《詩經》中的“七月之火”。
第二,二十八個小屋和四頭大象
古人以星星為背景觀察日月五星的運動,因為星星的位置比較穩定,所以可以作為日月五星運動的位置。古人選擇黃道赤道附近的十八顆星作為坐標。先介紹壹下黃道和赤道。
黃道是古人想象的太陽壹年的軌道。地球沿著自己的軌道邊界圍繞太陽旋轉。如果從地球軌道的不同位置看太陽,太陽在天球(以地球為中心,半徑無窮大的假想球體)上的投影位置就會不同。這種視運動叫做太陽視運動,太陽周年的視運動軌跡就是黃道。
赤道不是指地球赤道,而是天球赤道,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恒星不是壹顆恒星,而是相鄰恒星的集合。古人把附近的幾顆星聯系起來,就有了東西南北七夜。每隔七個晚上,他們就把它想象成壹種動物,叫做二十八夜:
東方黑龍:墻角,心尾。
北方玄武:鬥鈕女虛擬危險室的墻壁
西白虎:雀樓肚子裏全是人參。
南方朱雀:井鬼劉伊壹
(康4,第1,吉1,毛3,紫1,見沈1,鎮3)。黑龍、玄武、白虎、朱雀並稱為四象。玄武是龜蛇的雜交動物。
古人觀察太陽、月亮和五大行星在28個晚上的運動。了解了這壹點,古籍中的壹些內容就不難理解了。《尚書》中的“月出碧”是指月附於(出自同裏,依戀之意);“總的來說”和“火星停留在心宿二”意味著火星位於心臟;詩經“太白吃昴宿星”的意思是金星遮住了昴宿星。
二十八宿不僅用來觀測日月五星,古人還用來確定壹年的四季。在古代,人們認為留在南方就是春天的第壹個月,留在南方就是夏天和五月。此外,古人還以上述二十八夜為主體,按照由西向東的方向將黃道附近的壹周分為28個不等點。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28個夜晚意味著28個不等的星空區域。
三面墻
古代除了二十八夜,還有所謂的三壁。自紫薇苑、太尉苑、天師苑。
在黃河流域的北方天空,古人以北極星為標,在其周圍聚集其他恒星,形成壹個區,稱為紫微苑。紫微院外,張儀以北的星區為太尉院;房間裏跳躍點以北的星星區域是石天墻。
北鬥七星在古代天文學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北鬥由舒天、田璇、天極、天全、宇恒、開陽、耀光七星組成。古人把這七顆星聯系起來,想象成舀酒的桶形。舒天、田璇、田忌、田泉爭身,顧月葵;宇恒、開陽、耀光為鬥柄,古稱瓢。北鬥七星屬於大熊星座。
古人非常重視北鬥,因為它可以用來辨別方向,設定季節。將田璇和舒天連成壹條直線,延伸五倍的距離,妳就能找到北極星,它是北方的象征。北鬥七星在不同的季節和晚上不同的時間出現在天空的不同方向。好像是繞著北極星轉的,所以古人在昏厥之初就根據鬥柄所指的方向來決定季節:鬥柄指向鬥,天下為春;鬥柄指西,天下秋;桶柄指南,天下為夏;桶柄指北方,全世界都是冬天。
四到十二次
為了解釋日月五星的運行和節氣的轉換,古人把黃道周圍的壹天從西向東分成十二等份,稱為十二次。每壹次,在二十八個小屋都有壹些星星作為標誌。因為十二時辰平分,而二十八夜寬窄不壹,所以十二時辰的每壹個時辰的起止界限都不能與夜之間的界限壹致,有的夜跨越了相鄰的兩個時辰。該列表如下:
十二次二十八夜。
1.吉星鬥牛士
2.神秘女人有危險
3.小心危險的房間墻壁。
4.減少樓魁樓的肚子
5.大亮的肚子飽了
6.石神筆鑒神經
7.鵪鶉第壹井鬼柳
8.鵪鶉之火和柳樹之星
9.鵪鶉尾張壹。
10.壽星熱情滿滿。
11.火在房間的盡頭。
12.木尾箕鬥分析
Xiao1,zou1 zi1。
【編輯此段】起止界限與中國大致相當。
在古代外國,黃道南北八度以內的空間稱為黃道十二宮,也是由西向東等分為十二等分。起止界限與中國的十二回略有不同,大致對比如下:
十二生肖
1.吉星摩羯宮
2.馮諼寶瓶宮
3.雙魚座宮殿
4.丟下白羊宮
5.大良金牛宮
6.石申的雙子宮
7 .鵪鶉第壹癌宮
8.鵪鶉火獅宮
9.鵪鶉尾房裏的女人宮
10.壽星天秤宮
11.火天蠍宮
12.《木馬宮殿》解析
古人12次創立它主要有兩個目的:壹是用來指示太陽的位置來解釋節氣的變化,比如太陽在占星中穿越冬季至日,在玄機中過寒。二是用於說明木星每年運行的位置,拒絕使用年表。例如,壹年是“在占星中”,而下壹年是“在神秘中”。
十二次的名字大多與各自的恒星有關。比如火是第二個名字,也是心的星名。頭鶉、火鶉、尾鶉,所以得名鶉,顯然與南方的朱雀有關,朱雀的七夜也屬於此夜。
動詞 (verb的縮寫)分開
古人把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國家聯系起來。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把天上的星星按照地面上的面積來劃分,分別賦給地面上的狀態圖,使它們相互對應。說某星是某國的分界線,某某星是某國的分界線,就是“分界線”的概念。
古人設司的目的是觀測天象,在地面上預測社稷禍福。在談到馬爾斯留在倫亨的心大星時,他說:“有天罰;心,宋粉葉也。視之為君。”有了對野的了解,我們就可以知道古代作家在寫某個地區的時候,甚至會寫這個地區的配星。比如庚欣的《哀江南》:秦被賜鵪鶉蛋頭,天醉如此。王波的《王騰亭序》、《群星分翼》和李白的《蜀道難》、《訪井記》。指的是描繪的地方星星的劃分。
在古代,天象的變化與人員的吉兇聯系在壹起。例如,日食是上帝對當權者的警告,彗星的出現象征著軍事災難。當老星正常運行到某顆星時,地面上的匹配狀態會有大豐收,而當熒光星運行到某顆星時,這個區域就會有災難。古人還認為,壹些天象的變化是水災、旱災、饑荒、瘟疫、盜賊等自然和社會現象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