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宮寶藏豐富,人傑地靈,文化底蘊深厚。明末清初有“南宮十景”之說,康熙版縣誌中也記載了壹幅“十景”圖。從此,楓亭麥飯樹、銅塔淩雲、平崗鳳棲、巍山疊翠、盤水蓮舫、石佛陸晶、古槐查汗、壹古遺風、扁鵲九峰、丹朱墓成為人們向往的地方。然而,隨著時間的變遷,許多古老的場景已經消失。所以說到南宮十景,連南宮人都含糊不清。新的南宮市委市政府,盡管經濟建設任務繁重,但仍不忘兩手抓,抽調人力發掘和保護歷史文化資源。經過對大量史料的查找和考證,以及實地踏勘和標定,明確了南宮十景的內涵。以此為基礎,提出了以河北省南部縣城附近最大的人工湖群英湖和中國第壹佛塔、第壹寺普通寺為中心,造山造景,建亭修寺,植樹綠化,重現南宮十景的分片開發規劃。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解釋全市人民的困惑,並向領導匯報,現將南宮十景的內涵簡述如下:
馮婷麥飯閣這是大風閣(麥飯閣)和顓頊閣的景色,位於西定辦事處北古鎮村。相傳漢光武帝重新做人的第二年(公元24年),劉頭巡視河北,聽說偽漢武帝郎冰到了邯鄲,急忙逃到滹沱河以南。在壹場暴雨中到達南宮時,劉秀軍和他的官員們率領壹輛汽車從路邊逃跑,後面跟著大將馮異和鄧禹(音若,意為點燃)火。光武在爐子上燒衣服,他的臣民*。後人為紀念劉秀在此遇害的經歷,建了壹座亭子,名為“大風亭”,又名“麥飯亭”。亭內兩側各有壹匾,正面為“烈風”,另外三面分別為“龍翔鳳凰洞”、“奇峰偉峰”、“韓晶碑”。亭北是“王官寺”,殿宇與亭閣相連,松柏環繞。明初,始祖朱迪南下東昌(今聊城),取道南宮,曾在大風閣邊的王官寺住宿。嘉靖年間,南宮縣令胡延照得知這裏曾有兩位皇帝駐紮,聖物出眾。於是,他設置了兩個環節,即大明始祖碑立碑,為大明始祖碑立碑立碑,為大明始祖碑立碑建亭。清嘉慶二年,知縣丁祿端重修“大風閣”,立“重修大風閣”碑。現在兩亭已毀,但亭基猶存,有壹對石獅,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通塔淩雲。這是中國佛教的第壹座寶塔和第壹座寺廟——普通塔和普通寺,位於西定辦事處北老城村。普通塔建於東漢皇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它是繼莫騰、朱發蘭之後,中國第壹批接受聖旨的高僧、漢傳佛教始祖所建的第壹座佛塔。塔高約28米,* * *九級,為八角樓閣式實心磚塔。塔的每壹層都有屋檐,屋檐下傾斜著壹個鬥拱。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巴以北是普通寺,沒有留下任何痕跡。1992南宮市人民政府尊重群眾意願,批準省佛教協會關於恢復中國第壹寺普通寺的提議。經過壹年多的籌備,6月1993 11奠基,9月26日1996隆重舉行了普通寺落成暨佛像開光儀式。著名的剎車開始出現了。近日,省民族宗教事務廳、省佛教協會領導再次考察了普通寺和南宮的佛教文化淵源,發出了恢復擴建普通寺、建設中國第壹梵天寺的宏偉心願,得到了南宮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拉開了南宮乃至全國佛事盛會重新開放的序幕。
平崗鳳凰。這是南宮老城十字街的景觀。相傳明朝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張衡河水泛濫,突如其來的洪水摧毀了南宮城。就在官民苦於無處可逃的關鍵時刻,壹群色彩斑斕的金鳳凰帶領著洪水中的百姓來到城東的壹處高地,這裏遍地鮮花,樹木繁茂,鶴鷺雲集。災民得救後,金鳳凰鳴三聲,飛走了。為了紀念這群鳳凰,這個帖子被命名為“飛鳳崗”。知府余贊和知府李林決定將已被水毀的南宮城遷到這個風水寶地。所以有句老話叫“牛臥老城,鳳凰飛新城”。這座城市的建設進展順利。到了明朝成化十六年,建成了壹座方城、城墻雄偉的新城。“這座城市方圓八英裏,高二英尺,寬三英尺。城外有埂(黃音,意為無水護城河),埂外有堤,堤外有重埂(《南宮縣誌》嘉靖版)。城內店鋪林立,亭臺樓閣,十分氣派,因此有“小北京”的美譽。
群山是綠色的。這是魏紫,位於北湖辦事處小關村西北。魏紫山是壹座巨大的土山,隱現在平原荒野中,綿延數英裏。“似雲,此太行山自西北來”(《道光版南宮縣誌》)。山上的樹很茂盛,草很茂盛,魏紫花開了。夏天,枝頭時而紫紅色,時而微紅或白色的花朵,漫山遍野,芳香四溢,沁人心脾。魏紫被稱為魏紫山,因為它與負責決策的官方衙門諧音。這座山也是南宮的制高點。據李《登山》記載,登山“舉目遠眺城垛,逶迤長堤浮畫,若拱起,信足開目散神思……”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
泛水蓮舫。這是儒學博物館蓮花池的場景,位於西定府老城區的北面。潘哲研究宮殿和學校。據《南宮縣誌·史跡》(嘉靖版)記載“縣內儒前荷塘數畝,有紅白荷花兩種,塘壞但坡猶存”。從《南宮十景》中可以看出,蓮池的荷葉明麗湛藍,荷花映日,蓮池岸邊綠樹成蔭,是壹座儒家博物館。館內書聲嘹亮,館外小橋流水清香,雅致。
石佛沒問題。這是西北寺王村南的幸福石佛寺的景色。據《南宮縣誌》(道光版)“興福石佛寺位於縣城西北七十裏,有壹尊石佛,據說是懸拱舊制(武則天年),刻有佛像的石碑三十余塊,也是舊物。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村民修門墻(聲素,意為墻),有個道士崔不知是誰。他請了壹個幫手,擅長辨黃,尤其擅長針灸。他像城裏人壹樣到醫院去布施,於是回到廟裏,道士不知如何是好。”興福石佛寺的舊貌,成為當時南宮最大最好的梵天寺。當時香客絡繹不絕,名聲大噪。清代智《石佛寺》詩曰:“為訪佛寺,渡禪林,籠中樹新色,僧蓋柴門書葉,客開竹樓管七律,石龕香火猶存,野寺鐘聲暮響,外有無盡太平,生不安寧。”
古樹被插入中國。這是位於城市東街的文廟的景觀。據《南宮縣誌·大淮亭記》(康熙版)雲,儒教東側,有壹古淮,為所獨有,枝葉不多,“淮不蓋牛”,“寒好”,但“枝最大而廣”,直抵。所以書院又叫“大槐亭”。館內竹、蘭、奇石、亭臺樓閣,吸引了眾多學者來此講學。曾有“不到大懷閣,不能稱學者”之說。《懷閣遺跡》詩中說:“當年懷閣人文薈萃,唯有荒臺蓋,勝景只在畫中壹瞥。名士憶古今分,幾排野鳥穿斷樹,塵土飛揚,樂和禮尚未捉。這些歌什麽時候才能再聽到?”
義大媽強。這是鹿邑古寺的場景,在端頭鎮鹿邑寨。傳說齊國的軍隊攻打魯國,在魯國的郊區,壹個女人為了保護自己的侄子不受齊國的傷害,拋棄了自己的兒子。齊國將軍問他為什麽,婦人回答說:“棄子割私愛,保侄義。”。聽了這話,非常震驚,覺得魯壹個普通女子還有這種道德修養。魯還能克服嗎?於是我撤兵回國。魯國君主為了弘揚“削私存公”的精神,決定在伊古的家鄉修建“伊古祠”,並下令將該村改名為魯伊齋。從那以後,它也為後代建立了壹個道德景觀。
扁鵲老海豹。這是扁鵲廟的景象,扁鵲廟位於老縣城南二裏龍崗,即鵲山。春秋末年,晉當政,醫生強,民眾弱。趙簡子是晉國的官方醫生。有壹次,他病了五天,不省人事,他打電話給扁鵲尋求治療。第二天醒來,七天後痊愈。為了表示感謝,趙簡子獎勵扁鵲東陽的4萬畝土地。漢魏趙分晉,趙分東陽。扁鵲死後,趙人在南宮縣南二裏龍崗修建扁鵲廟,並贈予土地,將龍崗改為扁鵲山,村名改為扁鵲村。扁鵲廟建成後,香火旺盛,延續了1000多年。到了元代中期,又進行了翻修。“占巴關(音足愛,意為低而窄)是宏廠,易板堂是壹隅,富麗堂皇而寧靜,這才可以規劃壹個大國君主的居所……”(《南宮縣誌·扁鵲廟》)。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姬福同誌所制新河舊圖中,仍有南宮縣西南扁鵲村的標識。民國初年,土臺還存在。《扁鵲》詩雲:“闕山春末,我為古剎。全臺各地,草本植物成群生長,到處都是靈根生長的於之。雨水損壞了紀念碑,但風摧毀了沒有樹枝的老樹。但願祈求肘後,綠囊錄下,世人得救。”
丹朱古墓。這是丹朱墓的景觀,位於北湖辦事處小關村西北。是堯的兒子,死後葬在南宮。現墓高約12米,墓區占地3000平方米,土壤密封良好。據《南宮縣誌》(康熙版)“後冢在魏紫,或為丹朱之墓。所以古語有雲,‘古有隧道,直通冀州薛楠,洞今猶在’。雖然沒人見過隧道,但很多人都聽說過丹朱借桌椅的故事。據說很久以前,這裏有壹個很有靈氣的地方。誰有婚喪嫁娶,誰就可以借桌子椅子杯子盤子給客人。借款人只要把單子抽出來,就去土堆上燒香磕頭,需要的東西第二天早上全部擺在攤位上,用完後歸還。時間長了,來借貸款的人越來越多,但心不古。有的借了自己留著,漸漸的什麽也借不到了。(張、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