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紫薇斗數 - 蔣介石魏紫

蔣介石魏紫

女士們,先生們,我們現在要去參觀青城山。

青城山位於都江堰市的西南部。坐汽車大約需要20分鐘。我想利用路上的時間給大家介紹壹下青城山的概況。

青城山距離成都63公裏。因其青山綠水,樹木蔥郁,壹年四季清幽涼爽,壹直是川西著名的旅遊避暑勝地。因為它是中國道教的發祥地之壹,自東漢以來的兩千多年裏,壹直是道教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基地,影響遍及全國,所以青城山也是道教名山。說到這裏,妳可能聽說過青城山的基本特征。那是離城市最近的景點,自然風光幽靜,道教文化歷史悠久,還要加上六個字:保護的相當完好。因此1982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65438-0999,青城山與都江堰景區聯合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的充分肯定。當然,“眼見為實”,很快每個人都會知道我說的是真的。

青城山得名有兩種說法:壹種說法是青城山有36座陰陽峰呈環狀排列,峰巒峻峭,林木蔥郁,宛如壹座綠色城墻,因其形狀而得名青城山;第二種說法是,青城山原名青城山,青字有三分水。因為古老的神話“杜青、魏紫和天地都住在這裏”,這裏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它被稱為青城山。後來,東漢道教創始人張玲·張天師在青城山的基礎上創立了石天道。道教提倡“克己復禮”、“返樸歸真”的教義,與青城仙都的含義不謀而合,山名不變。唐初佛教發展迅速,青城山上佛道有領土之爭。官司打到皇帝,唐玄宗信以為真,親自下詔判決“廟歸道教,廟在山外”。道教贏了。但是聖旨上寫青城山的清字裏沒有水旁的綠。道教不僅借助皇帝親判的力量收復了疆域,還改名青城山。

這個故事不是傳說,山上保存的唐碑聖旨全文足以作證。

道教文化

據地質調查,青城山形成於654.38+0.8億年前的造山運動。山體上升時受到強烈擠壓,巖層破碎。起伏大,褶皺明顯,故山奇,崖深,崖裂,處處顯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相傳青城山地區有36峰8大洞72小洞***108風景。壹百單八是壹個吉祥的數字,寓意著景點眾多,但人們更渴望的是漫山遍野的古木林和蜿蜒的山路帶來的無盡清涼和隱逸,以及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和保存完好的宮殿建築藝術。

說起道教文化,由於道教在青城山存在和發展了兩千多年,特別是歷代對高島的托管和管理,青城山作為道教的祖山和俗人眼中的“聖山”得到了充分的保護。可以說,今天青城山的古建築、古遺址、歷史傳說、飲食習俗,甚至樹木花草,都滲透著道家文化的精神。青城山道教的發展也有幾起幾落。東漢舜帝漢安二年(公元143年),就讀於邛崍山鶴鳴山(今大邑縣)的張玲來到青城山赤城崖,建立道教。由於張玲被弟子尊稱為“石天”,他所創立的道教也被稱為“石天道”。石天道教通過石天道教在張玲及其傳人的創造和發展,逐漸傳播到全國各地。晉隋時期,石天道教出現了北方石天道教、南方石天道教的興起和區域性宗派的出現。青城山是南天師道的正統門派。唐朝末年,著名道士杜光庭來到青城山,石天道教傳統與上清道學結合。上清道學聲稱道學的修煉可以上升到“澄明的天空”,高於舊石天道學的理想“太澄明的境界”。杜光庭後來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做了尚書侍郎,光祿大夫。他被封為國之棟梁蔡國公,晚年在青城山住了近30年。他著書立說,對道教的發展影響很大。

到南宋時,青城山道士李少偉等人創立了衛青教,以雷法為功用,將內丹術與法術術相結合,說“可驅邪、治病、達帝、鳴雷震雷、調解自然”元朝封他為“袁磊光復真人”,壹時間信徒眾多,青城山又興盛起來。明代青城山道教屬於全真道龍門派。全真教不同於原來的石天鄭錚,它主張和尚要出家,住寺廟要當道士,不娶妻,不吃葷腥,自創壹套修行方法,修身養性,清靜無為。住在山裏的道士自然更註重寺廟的維護和山林的培育。明朝末年,戰亂不斷,青城山道士逃亡。直到清康熙八年,武當山全真道龍門派道士陳慶覺來到青城山主持教育事務,才再次改變了局面。後來,陳在四川官員的幫助下,從康熙帝那裏得到了禦書“丹岱畢洞”,並封他為“畢洞真人”。

此後,青城山道派隸屬全真道教龍洞派。新中國成立後,青城山吸收了世界各地的道士。淡臺碧東教的原有格局已經發生了變化,但它仍然是道教中壹個有影響的分支。1957,“中國道教協會”成立,青城山道士易心瑩當選為副會長兼副秘書長。後來,傅元天道士還當選為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並在1992當選為會長,同時兼任中國道教學院院長。所以研究道教文化的人,都要來青城山。

佛寺大門

尊貴的客人,我們現在在青城山前。古典而輝煌的山門,身後青翠的森林,總是讓每壹位遊客感受到壹種深深的隱逸感,他們渴望進入這個安靜的世界的渴望油然而生。請別急,我們先去看看山門旁邊的苻堅宮。

苻堅宮,位於張任峰下,建於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原名張任洞,宋代被朝廷命名為“惠慶苻堅宮”。張任峰因寧峰而得名。據傳說,寧豐是黃帝時代的壹位陶官。他可以在火焰中行走,跟隨煙霧,乘風行雲。寧豐幫助黃帝學會了“踩高蹺”的本領,打敗了蚩尤,統壹了中國,被黃帝封為統領五嶽的“五張越人”。在宋代,它還在周樹青城山封了九天丈夫的概念,楚賦任命了真正的國王。道教十大洞天中有壹位主治神仙,寧峰就是青城山的主治神仙。苻堅宮始建於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近年來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和重建。

苻堅宮的建築面積為1196平方米。前面建有亭臺樓閣,後面是淡臺崔林,前門苻堅宮四個字是1940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題寫的。前殿名為“永生殿”,是供奉晉代道士範長生的。正殿是寧豐和杜光庭的塑像。後廳裏有三尊雕像。中間是太上老君,被尊為道教教主。左邊是東華帝,神話中的東魏公,他是全真教的第壹位創始人。右邊是全真道的創始人王重陽。大廳的墻上掛著張三豐寫的詩。柱上懸掛的394字“青城長聯”描寫風景,講述故事。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索道

進入山門,我們直接去月城湖,坐索道上山。首先映入人們眼簾的是並排而立的雨亭和翠亭。

青城山的山道上散布著許多橋、亭、牌樓,它們與森林相匹配,因山的氣勢而形成不同趣味的山水畫卷。亭子多以枯樹為柱,樹皮為頂,樹根為凳,枯枝古藤為飾,符合道家清靜主義,回歸自然,與靜謐的山景融為壹體。亭型也因景而異,有沿路轉彎形成的三角亭——以勒窩;泠然亭,半倚在懸崖上的方形亭子;有壹座八角形的亭子矗立在峰頂——西心亭;還有睡雲亭,山路經過,柱子減少,還有山勢彎彎的凝翠橋。這些亭臺樓閣都是根據景物造型,命名切割,配以適當的對聯,更有詩意。在旅遊期間妳會繼續看到它。

月城湖在這裏。這裏曾經有壹口甘泉,名叫“張任泉”。1985年,人們在這裏築壩攔水,形成湖泊。我們過了湖,坐纜車去了上清宮。從高處走下來比徒步更省時省力,所以妳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參觀。索道全長980米,采用安全舒適的循環吊椅載客。遊客可以在空中觀賞風景,視野開闊有趣。

上清宮

下了索道已經是上清宮景區的四景了。

上清宮位於山陽,是青城山現存38座寺廟中最高的道觀。宮殿門口有壹個警衛室。上清宮三個大字是蔣介石寫的,兩面對聯是國民黨元老、書法家於右任寫的。他說,青城山的植被已經被道教神話汙染了,這座名山自古以來就在等待朋友。另壹幅是愛國將領馮玉祥寫的贊美道教的對聯。字體幹凈,容易辨認,就不逐字讀了。寺廟右側南樓前有兩口井,名為鴛鴦馮跋井。兩口井——方逸園,噴泉相連,但壹渾壹清,壹淺壹深,井旁鐫刻國畫大師張大千題寫的“鴛鴦井”二字。寺廟右側的大殿,楠木板壁上刻有《道德經》全文。在大廳的左側,有壹條長長的走廊通往附屬大廳,這裏供奉著孔子和關羽,並命名為武文大廳。兩側是張大千繪制的馬谷、三豐創始人王牧和華瑞夫人的畫像石刻。武文大廳的右下方是麻姑池,據說是麻姑沐浴丹的地方。形似半月形,深達數尺,青翠欲滴,多年取之不盡。

上清官正殿供奉太上老君,即道教始祖老子。從武文廟前的走廊到禦經樓,從卸貨門到聖燈閣。高泰最高峰彭祖峰旁邊有壹條小路。山上有個亭子叫回音亭,意思是“當妳爬到高處,所有的山都要有所回應”。現在已經改建為接待點,在更高的地方新建了“老君閣”。

三層樓高的亭子裏有壹尊巨大的銅像,是道教領袖李老君騎著壹頭青牛。請到亭子裏去看。站在老君閣三樓的觀光走廊上,從走廊上俯瞰,青城山的山峰都是綠色的,拱起地平線,山風橫過,綠波起伏。清心爽口的目的就是舒服愉悅,真的是無法形容。再往遠處看,岷山隱隱,岷江如帶,蜿蜒飄逸。成都平原美如千裏。如果在清宮過夜,還可以欣賞神燈,看日出,看雲海。這是青城山的三大奇觀,各有各的獨特趣味。

沿路下山,妳要經過眼前壹條陡峭的山路。雖然有扶手和鐵鏈,但請小心。過了朝陽洞,就很容易走到“訪寧橋”路了。

祖師殿

參觀寧橋,向左轉大約兩英裏到祠堂。這座寺廟建於晉代,原名東天官。現存寺廟建於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供奉真武大帝和三豐創始人,故又稱真武宮。祠堂對面的山谷叫白雲溪,後面是軒轅峰,蘭林環繞,環境幽靜。唐代高島有杜光庭讀書的“讀書臺”。

1982被定為全國重點道觀。寺廟右邊的小路可以到青城山後面。馮玉祥將軍抗戰時曾三次來青城山,1945住在祠堂。接到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後,將軍喜出望外。他雕刻了壹個紀念碑,並在寺廟的壹側建了壹個亭子作為紀念。這個碑現在在祠堂裏,作為文物保護。

它在石天洞穴附近,被稱為古龍橋。請看南面的山縫,壹條從懸崖頂直劈到山腳的石縫。據說是山裂。它實際上大約有18米寬,70多米深。據說張天師是降伏青城山的妖怪。念咒塗寫後,字跡將山體分割成凹槽,所以人們稱之為“投”

天時店

這就是石天,我們通常所說的石天洞景區是指以古道觀為代表的壹組宮殿建築。石天寺是長島寺的頂部,也是最後壹座寺廟。此寺位於三混元頂巖腹洞前,清光緒十年重修。

張天師就設在洞穴上部,所以人們說這是名副其實的石天洞穴。請看這尊隋代石刻的張天師像,三眼瞪視,表情凝重,左掌直伸,可見手掌為“楊平治都之印”,相傳是石天用鎮山寶降魔之像。旁邊是他的第三十代孫子,宋代虛靜的塑像,溫文爾雅,是壹個拯救世界的形象。石天廟是石天道教的發源地。過去,江西龍虎山的石天上任後曾在此朝拜。

前方是“三皇殿”,內有伏羲、神農、軒轅黃三石像,壇前是唐代開元皇帝的牌位,使“山外歸道觀舊址”顯得十分珍貴,並作為鎮宅之寶代代相傳。其他碑刻還有張大千先生的《石天像》、《龍門派碧東宗道脈源流碑》,都是值得觀賞的文物。

黃帝廟在正殿“三清殿”後,我們從上清宮下來,從後面往前看,於是先看了看石天殿,然後進入黃帝廟,最後參觀三清殿。黃帝廟供奉軒轅黃帝。大殿重檐回廊,古樸中透著靜雅。橫額上有國民黨元老、大書法家石喻題寫的“古黃帝廟”四個大字。廟前的“軒轅黃帝洞碑”上鐫刻著馮玉陽將軍在1943寫下的悼詞:“軒轅黃帝是壹位偉大的祖先,他在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關愛各族。禮樂之制,能文能武,教子子孫孫,萬古長存。”這位中華民族的祖先被尊為神。青城山有壹個傳說,黃帝去張任參觀寧峰練習“與龍壹起飛”的技能,所以早在隋朝,山上就建立了壹個洞穴來祭祀。

三清堂

現在讓我們參觀三清殿。三清殿是石天洞穴景區最宏偉、最令人欽佩的道觀建築。

大雄寶殿是壹座亭閣式建築,重檐歇山頂。建於1923,近幾年壹直在維修。殿前前庭由九級石階支撐,前檐由六根大石柱支撐,分別立在1.2米高、雕刻有奇形怪狀動物圖案的石基上,顯得莊嚴肅穆,非常有氣勢。大廳分五個開間布置,占地***580平方米。前後檐柱、經柱有28根大石柱,高4.4米。柱子上端全部鏤空,有弓有曲門,有鳥獸花草,色彩古樸典雅,與建築相協調。樓上是“無極堂”。建築中間是壹個八角井,用於采光和通風,也可以緩解遊客的壓抑感。中間是康熙禦書“淡臺筆洞”的牌匾。該廟供奉道教的三位至高神:元始天尊,居住在玉清(清代微小的天空中),象征宏遠世紀;生活在清朝的靈寶天尊(於玉田),象征混元世紀;住在太清仙境(在大紅天),寓意世紀初的道德佛。這個道德神就是偉大的老紳士。三神合稱“三清”,故此地稱為“三清殿”。

廟前的石柵欄上,掛著許多畫像,光著頭,光著背,翻滾跳躍,嬉鬧嬉戲,頭上無疤,冠上參差不齊,還有壹些穿褲子的“毛排骨”。如果嬰兒的形象是“裸體”。《道德經》中說“常德不可分,力屬嬰兒”,教導人們保持壹顆純潔善良的心,認為出家人應該回歸童心的境界。石雕中還設計了壹些樂器。海螺遇到山風會發出悅耳的聲音,稱為“天籟”。這組石雕反映了道教的哲學和審美情趣。

寺前還有壹棵古銀杏樹,高約30米,樹冠直徑36米,是張天師傳下來的。

下山

走出古道觀的山門,石天洞景區的遊覽就此結束。請再看壹下這座寺廟的位置。當初選址多巧妙啊!

古昌道觀位於白雲溪和海棠峰之間的山地平地上,海拔1,000米。之後又有第三個混合屋頂如屏風般矗立,左接青龍,右接黑湖塘,三面環山。眼前的白雲谷視野開闊,可望千崖萬樹環繞,置身深山碧海之中,是壹個神仙大都會的境界。此外,石天洞穴的宮殿建築以山門、三清殿和黃帝殿為核心,排列在中軸線上。十幾個天井和蜿蜒的遊廊隨著地勢錯落有致,將寺廟和亭臺樓閣連成壹片。柱子上刻著對聯,天井裏的古木花充滿了詩情畫意,顯得格外的清雅飄逸。符合道家融於自然的思想。

各位朋友,我現在要下山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青城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幽靜美麗,來這裏旅遊的中外遊客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這是因為,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青城山和宮亭的自然風貌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全力保護。1999年,都江堰-青城山景區正式申報自然文化雙遺產,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讓青城山煥發了青春,更加美麗。

大家即將離開青城山。如果有朋友想帶土特產回去給親戚朋友,我給大家介紹壹下青城山的四大名產:白果燉雞、東田奶酒、青城貢茶、東田泡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