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紫薇斗數 - 林業工作調研報告

林業工作調研報告

#報告#引言調查報告是反映對某壹問題、某壹事件或某壹方面進行調查研究的結果的文章。以下是關於林業工作的調查報告,歡迎閱讀!

第壹條林業工作調研報告

為進壹步規範林權流轉行為,深入貫徹落實《* * *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中央決定)和《* * *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落實中央決定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河南省實施意見),探索林業產權制度改革新模式、新途徑,促進我省林業可持續發展和資源化。

林權流轉是實施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發展非公有制林業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發展非公有制林業的主要途徑。我省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特別是中央決定和河南省實施意見發布後,林權流轉發展迅速,成效顯著。通過林權合理流轉,林地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資源配置得到優化。壹些地方出現了“資源增量、農民增收、社會增效”的“三增”局面。

(壹)林權流轉的主要內容

我省林權流轉的重要內容包括林木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的流轉,以及林地使用權和地上林木所有權同時流轉。其中以林地使用權流轉為主,特別是宜林的荒山、溝、灘、丘、沙等荒地,以及運河、路邊、溝、河旁的空地。比如早在1993,洛寧縣就出臺了《關於出讓三廢使用權加快發展的決定》和《關於出讓三廢使用權的實施細則》。1995之後,*、*、*、*等地市委、市政府相繼制定出臺了開發治理“四荒”、拍賣承包使用權的意見或決定,*、*等多個縣(區)也出臺了相關決定或具體實施辦法。

(二)林權流轉的發展過程

我省林權流轉行為始於上世紀80年代末,是在農村家庭承包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由農民承包自主經營。在平原地區,到處實行農田林網和農林間作的林木,價格轉給農民經營,林木所有權已經轉移;山區大型集體林、果園由懂管理協會管理的農戶承包,樹木隨林地使用權壹並流轉。90年代中後期,隨著農村土地改革的深入,特別是“四荒”的開發治理,農民投資林業的熱情越來越高,從承包幾米的路段、河段,到承包壹條路、壹條渠、壹段河。從承包幾畝幾十畝林地,到買斷幾百上千畝荒山;從小荒山荒坡開發利用到以林為主的多種經營。隨著林業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管理模式的不斷更新,林地使用權流轉的規模和覆蓋面也在不斷擴大。《森林法》的修訂,《森林法實施條例》的實施和中央決定的頒布,使林權流轉保持了可持續發展的態勢和良好的發展態勢。

(三)林權流轉的主要形式

1,拍賣

拍賣是指按照有關規定對林地資產進行評估,確定底價,舉行拍賣,買方出價,競買人中標,與賣方簽訂合同(協議),買斷壹定期限的林地使用權或林木所有權,在林業部門統壹規劃的基礎上自主經營,收益全部歸中標人所有的流轉形式。在拍賣過程中,允許各類投資者跨地區、跨行業競價購買,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本地人。這種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更受群眾歡迎。而這種轉讓形式,交易價格壹般高於底價,有利於國家或集體森林資源資產價值的最大限度實現。

2.承包經營

承包經營是指雙方按照有關規定協商達成協議,承包方按照合同約定向發包方繳納承包費,取得林地使用權,自主進行造林經營,收益完全歸承包方所有的流轉方式。在合同管理中,承包商可以是自然人、農民、法人或合夥組織。承包經營是最早的林權流轉方式,也是實踐中應用最廣泛的方式之壹。

3.聯合(合作)經營

聯合(合作)經營是指多個投資者以土地使用權、森林經營權、資金、勞動力、技術為合作條件從事林業生產經營,收益按比例分成的壹種經營方式。聯合(合作)經營主要是通過民主協商,以聯合經營的形式進行管理。如蘆山縣趙村鄉郭蓓石村棕李園藝園,經營面積1000畝,由市房產局職工王寶賢出資30萬元,郭蓓石村以土地、勞務出資,林業技術人員以技術出資成立董事會,共同管理。

4、森林權屬保管

所謂“林木認領托管制”,是指林權流轉的壹種形式:托管公司先通過承包方式取得國有或集體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然後吸引自然人(主要是城市居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自願認領壹定面積的林地,取得其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再由認領人將認領的林地委托托管公司進行專業化、集約化經營和采伐。委托方按照協議約定的價格和支付方式向托管公司支付托管費,托管方按照專業水平對托管的樹木進行集約化管理,確保樹木生長達到約定的積累。這種林權流轉形式在我省出現已有20*年。

二,林權合理流轉的積極效應

(壹)拓寬林業投資渠道,增加林業投資主體。

隨著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入和林權流轉的加快,全社會參與林業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在不斷上升。非公有制林業已經形成並迅速發展。林業建設基金打破了過去長期依賴政府的局面,林業建設主體實現了由過去單壹行業建設項目向社會多元化參與的轉變。以桐柏縣為例,自1999以來,全縣非公有制林業面積達18.5萬畝,占全縣近五年造林總面積的67%,有2452家企業、單位和個人參與經營,累計吸引投資3800多萬元,占同期全縣林業總投資的70%。

(B)振興林業資產和優化資源配置。

林權流轉前,宜林荒地及其周圍的空地長期閑置,或劃撥給不稱職的經營者,得不到有效開發。土地作為生產要素,使用價值難以實現,形成死資產。與此同時,社會上的壹些閑散資金也沒有找到合適的投資項目。沒有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壹些林業技術人員和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沒有施展的空間。通過林權流轉,實現了林地資源、資金、勞動力、技術等林業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盤活了資產,富裕了群眾,穩定了社會,發展了林業。

(3)林地面積擴大,森林資源總量增加。

投資的增加,資源的優化組合,必然帶來資源的增加。就桐柏縣而言,1999的森林面積為118000畝,目前增加了146000畝,森林蓄積量由11600立方米增加到13800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37438立方米增加

(4)造林質量提高,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俗話說“三分建設七分管理”,植樹造林不易,管理更難。過去造林產權收益不清,群眾積極性差,造林成活率低,管護難度大。通過林權流轉,明晰了產權,保障了利益。“誰造誰有”的政策得到落實,廣大林農有了實實在在的主人翁意識,造林護林的積極性大大提高。造林前期,他們舍得投錢選良種,栽壯苗,高規格高質量種植,後期精心澆水、施肥、防治病蟲害,“像種糧壹樣育林,像種地壹樣管林”。他們在加強自身管理的同時,還積極研究林業法律政策,加強對他人毀林的防範,大幅減少毀林等現象,更好地保護了資源。

(5)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高林業建設的科技含量。

林權的合理流轉促進了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的緊密結合。為了提高生產力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經營者積極與林業科研單位建立合作關系,大力引進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促進了林業科技進步,加快了林業科技建設步伐。比如桐柏縣,五年來,* * *引進優良樹種15個,接穗(芽)1萬個,推廣優良品種58個,應用新技術、新成果36項。造林成活率和良種率均在95%以上,科技成果轉化率在50%以上。

(6)增加農民收入,培育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

非公有制林業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使經營者以追求經濟效益為目標,圍繞市場進行生產經營,根據市場供求信息調整產業結構和樹種結構。在實現自身經濟利益的同時,也為區域經濟的發展註入了生機和活力,成為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據桐柏縣調查,全縣依靠發展非公有制林業經濟脫貧致富的有XX多戶,占全縣農戶總數的30%。

(七)開辟了就業門路,減輕了政府壓力。

辦“綠色企業”風險小,效益持久,為機關富余人員、企業下崗職工和城鎮待業青年提供了壹條就業再就業的途徑,也為壹些單位和企業開辟了壹條興辦經濟實體、發展森林致富的新途徑。如桐柏縣風機廠下崗職工楊,在鄉買下200畝荒山,發展以板栗為主的經濟林,在林中套種中藥材和牧草,每年收入2萬多元,依靠果業擺脫困境;義馬市煤業集團下崗職工王曉峰承包1萬畝荒山種植經濟林,實現再就業,被評為非公有制林業好典型。

(8)促進了林業產業發展,推動了區域經濟進步。

通過林權流轉,森林資源的增加促進了林業產業的發展,木材加工、林產品加工、花卉經營在壹些地方逐漸形成支柱產業。靈寶市農民羅眼科自1993起承包荒山4萬畝,自籌資金10萬元,建成全省連片杜仲基地。他依托西北農業大學等機構,在山上建基地,在山下辦廠,實施綜合開發。羅眼科大哥羅萊克承包荒山6000畝,投資654.38+0.5萬元,嫁接654.38+0.5萬梨棗、雪棗,成立了集種植、倉儲、銷售為壹體的萊克棗業有限公司。現在每年生產幹鮮棗654.38+0.5萬公斤,產值50多萬元。

三,林權流轉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壹)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相對落後。

這裏所說的相關法律政策包括兩大方面:壹是建立具體完善的林權流轉制度,規範和引導林權流轉行為,二是保護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

第壹個方面,1985年,國家體改委、林業部發布的《林業經濟體制改革總體綱要》提出建立明晰的產權制度,規定“按照森林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相壹致的原則,實行森林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有償轉讓”,提出了林權轉讓的要求。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於治理開發農村“四荒”資源進壹步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合理安排農林牧副漁生產,實行家庭或聯戶承包、租賃、股份合作、使用權拍賣等多種方式治理開發“四荒”,規定了以林“四荒”使用權有償轉讓。

第二章林業工作調研報告

壹、全縣非公有制林業的基本情況和經驗* * *縣屬於黃河沖積平原。是壹個平原農業縣,轄13個鄉鎮,耕地84.2萬畝。土層肥沃深厚,氣候溫暖濕潤,境內河流眾多,適宜多種樹木生長。林地主要由果桑園、林場、苗圃地和農田防護林組成,但沒有天然林和原始林。近年來,經過縣委、縣政府和林業部門的努力,我縣林業取得了壹定的成績,特別是近兩年來,隨著壹系列優惠政策的出臺,非公有制林業發展迅速,個體造林數量不斷增加,資金投入不斷加大,造林規模越來越大,質量越來越好。截至年底,全縣非公有制造林總面積達到8.89萬畝,其中用材林211.00畝,經濟林2.7萬畝,公益林3.6萬畝,其他0.46萬畝。造林大戶12戶,面積25萬畝,其中用材林0.3萬畝,經濟林0.1.3萬畝,公益林0.9萬畝。非公有制林業占全縣林業的98%,在我縣林業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投資方式以個體戶自籌資金為主,投資271.7萬元,員工32人。總結成績,我縣發展非公有制林業的基本經驗是:

(壹)林權制度改革的全面實施,提高了群眾植樹造林的積極性。非公有制林業不僅在我縣林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在解決農村可持續發展問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雖然經過多年的努力,大戶承包的方式有所增加,但主要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形式,難以形成規模經濟。為促進非公有制林業發展,形成全民發展林業的良好局面,我縣按照“明晰所有權、搞活使用權、放開經營權”的思路,將縣域內的宜林溝、路、渠、灘產權以拍賣合同形式落實,實行“誰造誰有、共同創造”和“誰管理、誰投資、誰受益”的方針,逐步建立起來。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鼓勵企業、事業單位、各種經濟組織和個人跨行業、跨所有制、跨地區開發經營林業,實現林業經營主體多元化。承包林地發放林權證,權屬清晰。同時,結合各鄉鎮實際情況,在簡化承包流轉手續、信貸資金支持、減免部分稅費等方面制定相關優惠政策,保持林業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最大限度地讓利給承包者。目前,布吉鄉、姬胡鎮、霄雲鎮、駟馬鎮等鄉鎮有12多戶大承包戶,* * *承包河堤、林地2500畝,收回承包費200多萬元。林權改革的實施,充分調動了群眾投資、勞動和植樹的積極性。

(2)加強組織領導,促進了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縣委、縣政府多次召開常委、縣長辦公會,對我縣林業工作進行了認真研究,確定了發展思路和目標,明確了工作措施,制定下發了林業發展規劃、林業生產意見、林業產權制度改革意見、實施方案等壹系列文件。縣鄉兩級領導幹部包保責任制得到落實。縣級領導保證鄉鎮,縣級部門保證重點項目,鄉鎮領導保證村隊,鄉鎮村級幹部保證路段和地塊。責任層層落實,各級領導幹部列在自己的責任項目中,起到示範和帶動作用。根據縣委、縣政府的安排,各鄉鎮制定了各自的林業產業發展規劃、年度計劃和工作措施,為全縣林業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廣泛的宣傳動員改變了群眾的觀念。以“適應新的發展形勢,更新觀念,抓調整,做大做強森工產業”為主題,開展了各種宣傳動員活動。壹是各級領導帶頭宣傳,切實轉變了幹部群眾的觀念。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和鄉鎮領導每次開會都要講話,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宣傳媒體宣傳林業,讓廣大幹部群眾真正認識到新時期林業的地位和作用,認識到發展非公有制林業是大勢所趨,是加快林業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二是林業部門組織各鄉鎮制作宣傳彩車,組成宣傳車隊在縣城進行巡回宣傳。同時,利用傳遞橫幅、墻體標語、印發宣傳材料和技術資料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發展林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做到家喻戶曉、家喻戶曉。三是各鄉鎮通過召開動員會、村幹部會、群眾代表會等形式,宣傳植樹造林是優化農業種植結構、增加農業收入的有效途徑,使全縣幹部群眾對植樹造林的認識實現了質的飛躍。

(4)典型引導的實施促進了全縣林業的均衡發展。為了使廣大農民真正成為林業發展的主體,我縣實行多元化投入機制,進壹步挖掘廣大農民的生產經營潛力,在林業局發展產業的典型鄉鎮,培養了壹大批村戶。司馬鎮瞄準市場,從調整種植結構、獲取經濟效益、有效增加農民收入的角度出發,成立了千畝櫻桃基地。興隆鄉政府出臺優惠政策,調動群眾造林積極性,發展梨棗、冬桃,大力推進林果基地規模化發展;在去年宋廟村間作苜蓿與速生豐產林效益顯著的基礎上,布吉鄉決定用5年時間建設1萬畝速生豐產林基地。目前已高標準完成1300畝項目任務,在全市林業生產檢查中得到市政府領導的高度評價。霄雲鎮為加快林業建設步伐,大力發展民營林業,制定優惠政策,引進外資,承包了唐王村700畝農田發展速生豐產林,走出了壹條民營經濟發展林業的新路子。大力發展林業二、三產業,以姬叔鎮張寨、劉樓等村為重點,發展鋸材加工廠46家,家具廠50家,竹材及制品銷售點12個,年產纖維板廠2家,年產膠合板2700立方米。註冊資金達到700多萬元,從業人員500多人,年上繳利稅654.38+0.32萬元,對非公有制林業的全面發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二、當前非公有制林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思想解放程度不夠,對林業的認識不足。由於林業發展周期長、見效慢,壹些人只看到眼前利益,對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認識不足,缺乏發展林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規模小,投資少,難以形成規模經濟。我縣非公有制林業大多是個體農戶經營的小規模生產、分散經營模式,普遍規模小、投入低。此外,目前貸款難,貸款期限短,以至於壹些林農在獲得林業發展回報之前就厭倦了還貸,持續的生產投入難以為繼,導致林業無法有效發展,難以形成集約化經營,與現代林業規模經營不相適應。

3.管理粗放,經濟效益低。部分經營者采取自然放任的粗放式管理模式,“靠常青樹自然成材”的做法較為普遍。樹木生產緩慢,低產林比例大,有的已形成次生林,降低了林地的直接經濟效益。

4.技術網絡不完善,先進科技成果應用率低。林業主管部門沒有足夠的資金完善技術網絡,技術指導和服務滯後,壹些林業新成果、新技術、新經驗沒有及時充分推廣應用,壹定程度上影響了造林效果。

5.缺乏龍頭企業,加工能力低。中國沒有大型木材加工和水果加工企業,沒有林業發展的推動力。

第三,林業部門需要做的工作

在發展非公有制林業的過程中,林業主管部門還需要在引導、規劃和服務方面做大量工作:壹是做好規劃設計。在林地產權落實過程中,林業主管部門要組織專門人員加強技術指導,對承包的宜林地逐壹丈量,確權發證,統壹規劃,合理布局,提高規模效益。二是以市場為導向,做好樹種引進工作。根據社會對良種的需求,引進、培育、示範、推廣名、特、優、稀經濟林木和用材綠化樹種,搞好金太陽杏、油桃、日本甜柿、豐水梨、雪棗、107、108、三倍體毛白楊等優良品種的引進,提高我縣的品質。三是做好科技服務。積極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成果,實施果樹保護性栽培,開展高密度定植、優質早期豐產技術研究,逐步提高科技含量。大力發展林牧、林菜、林菌等多種形式的間作套種,在短期內提高生長,提高經濟效益。利用電視講座、培訓班、現場指導等形式進行技術指導,提高果農管理水平。

四、非公有制林業未來發展的思路和建議

要使非公有制林業穩步健康發展,必須遵循林業的規律和特點,從促進林業整體發展和農民致富的角度出發,積極支持和引導。

1.突出非公有制林業的重要地位,營造發展氛圍。要廣泛宣傳發展非公有制林業的重要意義及其在整個林業中的地位和作用,宣傳非公有制林業在植樹造林、發展經濟、促進改革和穩定等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使全社會形成認識,為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2.落實林業政策,拓展非公有制林業空間。制定優惠政策是鞏固和發展非公有制林業的根本保證,認真落實林業政策是調動群眾造林積極性、推進林業產業化的動力之源。要進壹步深化林業產權制度改革,通過招標、拍賣、承包、租賃、回租等形式公開出讓林地使用權,制定保護林農權益的相關優惠政策,使林地和立木使用權依法轉讓和繼承,確保經營者利益。

第三條林業工作調查報告

近年來,我縣以“綠化大地、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堅持林業重點工程與興林富民相結合,成果與產業培育同步鞏固,林業產業跨越式發展。壹、發展現狀

1,第壹產業快速發展。全縣林業用地面積654.38+0.0065萬畝,其中有林地684.300畝,疏林地36.000畝,灌木林地654.38+0.000萬畝,未開發林地654.38+0.002萬畝,宜林地654.38+0.76萬畝。按林種分,商品林43.43萬畝,公益林57.22萬畝。全縣總蓄積量為654.38+0.05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38.49%。幹雜果產業基地建設順利,總面積1.75萬畝,其中柿子1.3萬畝,核桃2.6萬畝,紅棗1.9萬畝。幹雜水果總產量7萬噸,產值7000萬元。

2.第二產業基礎薄弱。在幹雜果深加工方面,已建成1加工企業和3個年產500噸柿子的小型加工廠,並建成柿子醋生產線。此外,農民采用簡單的手工自發加工。據統計,全縣每年加工鮮柿13000噸,市場銷售鮮柿45000噸,但仍滯銷1XX噸。隨著柿子產量的逐年增加,柿子滯銷的現象會越來越明顯。木材加工業基礎薄弱。全縣只有49戶,其中帶鋸15戶,長壽木材加工25戶,原木經營4戶,農具、食材加工5戶。產品主要是初級產品。成品以梨棗木制品為主,如搟面杖、蒜瓣、拐杖、碗、酒杯、小吃板、茶筒、調味盒等生活用品,還有神仙葫蘆、木猴等旅遊工藝品。但設備簡陋,工藝技術落後,各類產品檔次低,不具備規模化生產,年經濟效益不足500萬元。原木年銷售額200多萬元。全縣第二產業年產值700多萬元。

3.第三產業發展開局良好。近年來,我縣以“發展大旅遊、打造大產業、開發大市場”為理念,以“政府主導、部門聯動、激活市場、壯大兩翼”為發展思路,積極推進旅遊產業結構調整,全面提升旅遊服務質量,使森林旅遊產業發展煥發出勃勃生機。五年來,我縣先後投資5.53億元實施了大佛寺景區改擴建及周邊環境整治、魏紫山公園、涇河防洪景觀帶、鞏留焦家園景區、涇河龜蛇山大峽谷漂流、程家川古民居、施瑯湖生態休閑景區、白家河觀光農業走廊等十大景區,景區已成為我縣林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目前我縣林業產業雖然發展迅速,但經濟效益仍然較低,只有8000多萬元,人均收入272.1元,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1%。

二、存在的問題

1,森林改善環境的能力較低。目前,我縣的林木大部分是近十年來林業重點工程保存下來的中幼林。雖然區域生態環境發生了明顯變化,地表徑流逐年減少,但森林的涵養水源、防風固沙能力尚未充分發揮,水土流失治理進展依然緩慢,人類居住飲用水嚴重不足。

2.幹雜果產業有“大資源,小產業”。貯藏加工和深層次開發發展滯後,幹雜水果中鮮有名優品種,市場競爭力不強。特別是幹雜果品種結構不合理,優質主推品種不足。如柿子面積1.3萬畝,核桃面積21.00萬畝,棗樹面積1.9萬畝,分別占幹雜果總面積的76.4%、1.2%和1.1%,但引進培育新品種。

3.林業資源開發水平低。森林旅遊發展水平低,處於起步階段,綜合服務設施不完善,難以吸引外地遊客來賓旅遊。木制旅遊產品加工業發展緩慢。現有企業都是小型加工企業,沒有先進的大型龍頭企業。設備落後,技術力量薄弱,產品粗糙單壹,難以滿足遊客需求。

第三,壹些建議

1,狠抓森林撫育。對目前已建成的中幼林,要積極開展撫育,優化森林結構,增強森林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維護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進壹步提高森林生產效率和生態服務功能,控制水土流失,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2.狠抓依法治林。進壹步健全完善領導幹部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責任制,明確森林資源保護第壹責任人和主要負責人,實行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依法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和野生動物資源的違法犯罪活動,樹立執法權威,提高執法效果。全面監督重點地區森林資源管理,加強林業重點項目實施核查,準確掌握森林資源信息動態變化和項目進展情況,建立健全預警機制,有效遏制邊管理邊破壞現象。

3.發展林業合作經濟組織。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重點建設、集群發展、點對點結合、形成優勢的原則,真正把引導和扶持產業發展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手段。壹是成立專門的柿子產業組織,吸收壹批有專業知識和工作能力的大學生或以招聘考試、競爭上崗等方式抽調現有技術人員,組建彬縣柿子辦。派遣專業人員出國學習柿子深加工的先進經驗,為柿子產業發展奠定基礎。二是針對我縣柿園管理現狀,積極實施流通管理。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允許農民將山溝裏原來由壹家所有的柿樹和集體所有的柿樹果園,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給善於經營、有辦事能力的人,實現規模經營,降低生產成本。三是建立專業合作組織。

在群眾生產方便、積極性高的村莊,積極組織和引導廣大果農,聯合農戶,成立專門的經濟合作組織,聯合分散的農戶組成農業經濟合作組織,進行規模化生產,進壹步培育優勢產品,尋找和開發市場,以經濟組織的形式應對復雜多變、競爭激烈的市場。

4.加大林業生態建設投入,加大支持力度。在財政預算中爭取國家、省、市基本建設專項資金,逐步增加對重點林業生態工程的投入,在財政經常預算中努力增加對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林業科技教育、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野生動物保護、森林旅遊等事業的投入。在資金使用上,要增加後續管理資金,確保公益林生態效益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