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紫薇斗數 - 壽經貿

作者

壽經貿

作者

壽經貿

作者|張為勝

編輯|李紅兵

來源|亞布力內參

氣候變化的後果在世界各地層出不窮。極端暴風雪襲擊了美國,北極海冰融化,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沈入海底,澳大利亞山火燃燒了數月...氣候變化對中國的影響也非常明顯。

未來會怎樣?《柳葉刀》倒計時亞洲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副教授蔡表示,到2060年,中國將出現越來越多的氣候危機。

減排能消除氣候危機嗎?蔡的回答是,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行動非常及時和重要。它們是為了避免長期巨大的、不可接受的氣候風險,但氣候系統具有慣性,近中期氣候變化的趨勢幾乎是不可避免的。換句話說,在2060年之前,無論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減排多少,無論是否碳中和,氣候變化大概率會繼續加劇,極端天氣更多、氣溫升高的趨勢難以改變。

蔡認為,除了在現階段促進碳中和,中國必須在氣候適應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氣候適應做得不好,碳中和的進程也會受到影響。在氣候適應方面,不僅政府,企業也有很大的行動空間,比如探索中國氣候保險的盈利模式。

城市是人口和經濟的集中區域,防止氣候危機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那麽,城市的氣候適應是如何做到的,能否抵禦氣候危機頻繁而嚴峻的沖擊?

根據蔡的研究,公眾和各級政府對氣候適應的認識、準備和重視不夠。很多城市不了解氣候變化,在做城市規劃的時候沒有把氣候變化的影響考慮進去。由於缺乏系統的評估,很難明確城市在氣候危機面前的脆弱性。“就相當於妳要去打仗,但妳根本不知道敵人長什麽樣,妳在暗處。”

以下是蔡在亞布力論壇上的對話內容:

亞布力論壇:您在2021中國《柳葉刀》倒計時報告發布會上提到,中國應該盡快采取足夠的行動,避免未來出現級聯式的健康危機。什麽是連鎖健康危機?它出現的時候是什麽樣的?

蔡:第壹,氣候變化不是壹個傳統的危機,而是很多共同危機的推進器和催化劑。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我們會看到更多更強的危機,比如高溫熱浪、極寒、暴雨、洪水、幹旱、臺風、氣候敏感型傳染病(如登革熱、瘧疾)等等。未來我們面對的可能不是單壹的危機,而是時間和空間上多重危機的疊加,比如高溫+登革熱,高溫+幹旱,暴雨,洪水,傳染病,造成1+1 & gt;2的後果。

二是連鎖反應。自然危機和社會危機是相互關聯的,壹個危機可能引發另壹個危機,就像滾雪球壹樣。像鄭州“7·20”這樣的極端降雨,除了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直接影響外,還可能產生交通中斷、醫院停電、全社會應對危機和實施救援能力下降等次生影響,從而造成更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要特別註意連鎖反應,這也是對城市治理能力的挑戰。

亞布力論壇:您的意思是像鄭州“7·20”特大暴雨這樣的氣候危機會越來越多,很多氣候危機可能在同壹時空並存,容易引發滾雪球般的連鎖反應,沖擊經濟的穩定運行?

蔡:我們必須深刻理解1,2,3的平均氣溫上升到底意味著什麽。工業化以來的近兩百年(1850),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1.1,但遺憾的是,中國的氣溫上升速度略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如果氣溫繼續上升,很多人和行業都會受到重創。比如1986-2005年期間廣東的熱浪日數是6天,2020年這個數字已經上升到25天。如果溫度上升到2,根據國內學者的預測,這個數值會變成120天左右。這意味著全年平均每三天就有壹次熱浪,否則很難想象誰能受得了。農業、旅遊業和服務業將受到重創,醫院急診將不堪重負。

亞布力論壇:這些氣候預測準確嗎?

蔡:人們不太關註氣候預測的結果,但它並不可怕,也不具有欺騙性。目前的氣候模型可以很好地再現氣候變化的歷史,比如模擬近年來的氣溫上升趨勢。因此,這些氣候模型給出的未來氣候預測結果也是高度可靠的,需要我們高度重視。

亞布力論壇:中國正在大力推進減排。如果如期在2030年和2060年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實現碳中和,氣候變化帶來的危機會有明顯改善嗎?

蔡:2060年之前,不會有太大的變化。目前國際上幾乎所有的模型都認為,無論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減排力度如何,是否實現碳中和,2060年之前氣候變化(至少是氣溫上升)的趨勢不會有太大變化。換句話說,近中期氣候變化將繼續加劇,極端天氣增多、氣溫升高的趨勢可能難以改變。

只有到了2060年以後,根據近年來的減排力度,全球氣候變化趨勢才會有明顯的不同。近幾年減排更多,2060年以後氣候變化的幅度會更小。相反,氣候變化會更加嚴重。

亞布力論壇:為什麽在2060年之前,即使大幅減排,氣候變化會越來越嚴重,氣候災害會增加?

蔡:首先,氣候系統具有慣性。目前氣候變暖的大趨勢短期內不會因為近幾年的減排而逆轉。從減排到真正的氣候影響需要30到40年。換句話說,我們目前的行動在2050年甚至2060年之前不會對氣候產生明顯的影響。第二,氣候變化是壹個全球性問題,比局部問題的治理困難得多。如果其他國家不合作,中國做得好是不夠的。

但不代表現在減排就沒有意義。相反,如果我們想避免長期的巨大、不可接受和不可逆轉的氣候風險,我們必須提前行動。因此,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行動非常及時和重要。但另壹方面,由於近中期氣候變化的趨勢幾乎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在現階段絕不能忽視氣候變化的適應,我們應該在適應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

亞布力論壇:現在中國的氣候適應如何?妳能阻止未來的氣候危機嗎?

蔡:目前,公眾和各級政府對氣候適應的認識、準備和重視都不夠。很多人和管理者不知道未來30到40年將會發生什麽樣的氣候變化,會給每個人的健康和社會經濟的平穩運行帶來哪些挑戰,如何開展適應行動。如果只是被動的等待氣候災難的發生再去救災,必然會承擔很多本可避免的損失。

亞布力論壇:鄭州“7·20”暴雨是氣候變化的壹種表現。它暴露出的氣候適應的缺點有哪些?中國其他城市有什麽可以反思的?

蔡:妳知道嗎,中國大部分城市的排水系統都是按照幾年壹遇的雨量標準。這是壹年壹次的暴雨。別說50年,100年,我們連城市排水系統都沒有按照三五年壹遇暴雨的重現期來設計。不知道下壹場暴雨會落在哪裏,但如果城市基礎設施和排水能力大體相同,那內澇會比鄭州好多少?

很多城市不了解氣候變化,在做城市規劃的時候沒有把氣候變化的影響考慮進去。但是我們面臨的新常態是,到2060年,氣候變化會越來越嚴重,氣候災害會越來越多。

這壹長期趨勢將對道路、橋梁、地鐵和醫院等重要基礎設施構成新的挑戰。地方政府必須衡量現有的基礎設施和資源配置能否應對百年壹遇甚至千年壹遇的風險,能否提前預警、監測和預防重大災害。

亞布力論壇:2017年,中國啟動了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有28個試點項目。但也有專家認為,試點城市很少有針對性的氣候適應措施,或者把他們要做的常規任務都包括在內,最後那些任務可以設置在任何地方。換句話說,壹些試點城市真正的氣候適應工作還遠沒有達到理想狀態。

蔡:我真的聽說是這樣的。這恰恰說明人們普遍缺乏對氣候適應的認識,不知道該怎麽辦。

亞布力論壇:妳認為城市現在應該做些什麽來防止未來的氣候危機?

蔡:最關鍵的壹步是了解氣候變化對妳所在城市的影響,並分析氣候危機發生時的脆弱性。在這方面,每個城市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如果連自己的“家庭背景”都不知道,怎麽做氣候適應和提前規劃?

亞布力論壇:中國城市的“家庭背景”是怎樣的,在氣候危機面前有哪些脆弱性?

蔡:現在很難說,因為我們缺乏評價。例如,氣候變化和健康只能根據過去事件對健康的影響進行定量研究。但是未來會變成什麽樣,各種疾病的發病率會如何變化,醫療資源需要如何提前配置,很多問題都不清楚。相當於打了壹場戰爭,但妳根本不知道敵人長什麽樣,自己也是蒙在鼓裏。

即將出臺的《國家氣候變化適應戰略2035》,我認為它的理想狀態是對未來提出明確的工作目標和量化指標,但如果當前基礎不明確,就很難提出目標和指標。

亞布力論壇:的確,如果沒有系統的安排,不可能知道哪裏有漏洞和風險,自然也不可能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麽。只能根據以往的經驗來估計。

蔡:對。目前已經有很多學者在研究未來的氣候風險,但是他們的工作比較零散,在壹定程度上缺乏系統的設計和安排。比如有的人只研究高溫熱浪,有的人只研究洪水。這兩次浪潮不僅使用了不同的氣候情景和研究方法,而且使用了不同的情景來估計弱勢群體的總數和分布。現有的研究大多難以回答“中國各地區未來將面臨何種氣候風險威脅?”“我們的缺點在哪裏?”等問題。

所以風險評估需要國家層面重視,壹些發達國家每五年做壹次全面評估。

亞布力論壇:發達國家如何適應氣候?

蔡:英國就是典型。差不多20年前,英國就開始系統評估氣候變化的影響,分析其脆弱性,制定氣候適應行動計劃,然後定期跟蹤監測行動計劃的實施效果,並據此開始新壹輪評估,重新檢查和填補空白,這是循環往復的。

壹般來說,發達國家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比發展中國家小,但發達國家非常重視氣候適應,並為此投入大量資金,相當於對本國形成了保護罩。然而,許多發展中國家並沒有充分認識到氣候適應問題,他們沒有為災害應對機制和部門間協調做好充分準備。

而且減排在經濟學上有壹定的外部性,因為它的受益者並不特定,但是如果我們做更多的氣候適應,我們的國家和地區就會受益更多,相當於給自己買了保險。

亞布力論壇:現在,全社會的目光和資源都被碳中和調動起來了。相比之下,氣候適應能為社會創造什麽價值?企業能為氣候適應做些什麽?

蔡:氣候適應的核心是減少氣候變化的損失和影響。因此,哪裏有損失和影響,哪裏就需要適應氣候,哪裏就有避免損失的機會和好處。所以企業的行動空間很大。

首先,盈利模式層面。我們需要找到壹種經濟手段來刺激人們做出長期決策,從被動救災到主動防災減災。氣候保險可以成為撬動變革的支點。為什麽地方政府缺乏提前部署防災減災的動力?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其中之壹可能是,雖然每壹次大災都造成了巨大的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損失,但總能從中央得到大量的金錢和物質援助。舉個極端的例子,假設未來地方政府要自己承擔所有的災害損失,同時還要去保險公司投保,效果可能完全不壹樣。

保險費率的計算有壹個“促進損失預防原則”。防災工作越好,費率越低,交的保費越少。反之,保費越高。在這種模式下,地方政府更有動力把防災的理念放到整個城市規劃中,比如提高下水道的防禦標準,加固堤壩等等。

中國的氣候保險仍處於起步階段。面對越來越嚴重和頻繁的氣候災害,充分發揮保險業分散氣候風險的作用,探索我國氣候保險的盈利模式,不僅可以緩解中央和地方政府事後提供救災資金的壓力,還可以有效提高各地區的防災減災能力,顯得十分迫切。

第二,服務水平。受氣候變化影響較大的行業和地區會產生新的需求,比如新鮮的海洋運輸,需要非常高的時間和溫度。要準確預測途中氣象條件,避開海上風暴,選擇最快能到達的航線,大大節省燃油。提供這些定制的氣象服務也是壹種非常新的形式。此外,每個城市和社區的基礎條件不同,氣候影響也不同,需要各種量身定制的氣候適應方案。

第三,技術層面。農業節水灌溉、抗旱抗蟲種子繁育、城市排水管網改造、海洋河湖堤壩升級、綠色屋頂建設、預警監測設備安裝等。都是適應氣候變化的技術手段。

亞布力論壇:您剛才提到做好氣候適應有助於實現碳中和。如何理解兩者的關系?現在,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碳中和上。在此背景下,如何理解氣候適應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蔡:氣候適應和碳中和能否更好地協調,需要探索。畢竟碳中和戰略公布的時間並不長。而且兩者都需要資金投入,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可能會互相擠壓,爭奪資源。但從長遠來看,氣候適應和碳中和必須找到壹個很好的合作方式,否則可能做不好。

亞布力論壇:為什麽?

蔡:首先,如果城市不能適應和應對頻繁的氣候災害,就會導致橋梁、道路、房屋等基礎設施的重復建設,必然增加碳排放。其次,僅靠現有技術很難實現碳中和,必須開發顛覆性的減排技術。而企業發展這類技術需要壹個相對穩定的環境,而氣候災害恰恰會破壞社會經濟的穩定運行,使得企業難以進行長期布局。所以,氣候適應做得不好,碳中和的進程也會受到影響。

主編張為勝

排版王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