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洞又名“真仙巖”、“靈巖”。整個景區位於融水苗族自治縣以南1.5公裏處,占地10多公頃。有兩個洞穴,入口高約20米,寬約30米,深約50米。洞內原有白發銀須的老君雕像,由鐘石天然凝成高達7米,故名老君洞。宋代,洞內建有先軫亭,早已被毀,僅存宋代、元代、明代、清代、民國碑刻。這些石刻包括銘文,詩,詩,甲骨文,書單,圖像等。,字體有篆、隸、鎮、曹。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為歷代學者所重視。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洪祖(徐霞客)到融水,在鎮仙巖居住長達13天。他的主要活動是收集洞穴中的石雕。清代著名金學家王昌編撰的《金石文集》,盧增祥編撰的《八瓊石與名臣金石補》,學者謝其坤編撰的《粵西金文》,都記載了真仙巖石刻。據嘉慶《廣西通誌》(卷260)和曹雪《名勝古跡誌》記載,“靈巖山,又名老君洞,在宋先平改名真仙巖,藏有太宗禦書120軸”。如今有“瑞雲、西江、仲晶、唐毅”四石,是真賢閣當時收藏的作品。
老君洞是戎州八大古景區之首,堪稱“水月洞”。清澈蜿蜒的靈壽溪從洞後穿山而過。流經洞穴的部分長約300米。從後洞乘船順流而下,可以看到整個洞穴的景色,還可以欣賞洞內石壁上的摩崖石刻和各種鐘乳石。洞口古樹參天,遮天蔽日。兩座建於宋代的古老石橋橫跨在洞口的小溪上。他們的橋造型美觀,結構精巧,目前汽車還能通行。相傳太上老君南遊榕陵至此洞,念念不忘歸。他對人說:“這個洞是天上最好的,溪水清澈,西邊沒有流沙。”我應該被藏起來,所以我變成了壹塊石頭,永遠呆在洞裏。此洞由此得名,成為中國道教“三十六洞天”之壹。宋代紹興年間,著名詩人、狀元張孝祥遊覽此洞,贊嘆不已,稱其為“天下第壹真仙巖”。宋太宗發布禦書,稱120軸藏於洞中,遂將此洞改名為“真仙巖”。洞內滿是碑刻,僅宋碑就有17塊。其中嶽飛手下的獨臂將軍王佐所寫的“真仙洞”,直徑壹尺半,筆法筆直。北宋元胡黨的曾孫沈倩所立的“元胡黨碑”尤為珍貴。洞內景色秀麗,有天竺石星、金線吊葫蘆、鶴巖旭日、群峰來顯、仙翁下棋等。有壹個鼓形的奶石從地面升起。當它被拍的時候,它聽起來像壹個鈴鐺。鈴聲上傳,倒掛的奶石立刻回響,由近及遠,經久不息,深深觸動心弦。
老君洞景區原建規模完整,有三清殿、禦書亭、魏紫亭、鴻鵠、隋寒軒、尹紅樓、腳石寶塔、清風亭、王源亭、五百羅漢豐都山等,還有老君的天然鐘乳石。由於歷史原因,許多景點和設施遭到破壞。目前,有關部門已開始對其進行修繕,開發了隱仙洞、水月洞、楊嬌洞,並新建了盆景園、桃花園、荷花池、徐霞客雕像等供遊客遊覽。
老君洞內的園林宗教設施始建於唐代,興盛於宋代。唐宋以來,許多文人墨客在洞內留下了大量的詩詞、遊記、碑刻和百余處石刻,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宋太宗親自授予“禦書碑”120軸藏於洞內,並將老君洞命名為“真仙巖”。阿明王朝的旅行家徐霞客,在這個山洞裏住了13天,這是他30年旅行活動中時間最長的壹次,寫了5000字的遊記,生動地描述了老君洞的景色和傳說中的神話。他高舉火炬,走進山洞去看勝利。他遇到壹條從頭到尾鉆到石頭下面的蟒蛇。他擡起腳,跨過它。蛇蟒不動,可見暗洞之深。站在洞內的溪流中間,可以看到鎮仙巖的前門和後門,都是巖石方圓。陽光照射在溪流的兩端,仿佛兩輪明月躍出水面。這壯觀的“水月洞”讓徐霞客贊嘆:“真仙天下第壹,此景第壹真仙!”宋代著名詩人範成大稱贊:“容州有真靈巖仙洞,不可傳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