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名稱的由來:白堊紀是由比利時地質學家讓·德·奧馬利烏斯·德·哈洛伊在1822年研究巴黎盆地時提出的。白堊,拉丁語意為“鈣質粘土”,意思是白堊系地層中隨處可見白堊,它是由海洋無脊椎動物的甲殼類,尤其是球粒隕石中的碳酸鈣沈積而成。這些白堊粘土層可以在歐洲大陸和不列顛群島找到(尤其是著名的多佛白崖)。
白堊紀介於侏羅紀和古近紀之間,從公元前1.45億年(誤差400萬年)到6500萬年(誤差30萬年)。白堊紀末的大滅絕事件是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分界線。
時代特征:白堊紀大陸被海洋隔開,地球變得溫暖幹燥。在最大的恐龍時期,許多新的恐龍物種開始出現,恐龍仍然統治著陸地,翼龍在天空滑行,巨大的海洋爬行動物統治著淺海。最早的蛇、蛾、蜜蜂和許多新的小型哺乳動物也出現了。被子植物也出現在這個時期。
白堊紀氣候相當溫暖,海平面變化很大。恐龍生活在陸地上,海洋爬行動物、菊石和厚殼蛤生活在海洋中。新的哺乳動物和鳥類出現,開花植物也首次出現。白堊紀-第三紀大滅絕事件是地質時代最嚴重的大滅絕事件之壹,包括恐龍在內的大多數物種滅絕。
白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稱為“白堊紀”,縮寫為K,是德語中白堊紀的縮寫。
據科學家估計,白堊紀的大氣含氧量為今天的150%,二氧化碳含量是工業時代前的6倍,溫度比今天高4.5%。
時代鑒定
和其他古地質年代壹樣,白堊紀巖石標記非常明顯清晰,但其開始的確切時間無法非常準確地確定,誤差達幾百萬年。侏羅紀和白堊紀之間沒有滅絕事件或生物演化,兩個時代可以明顯分開。白堊紀的結束時間比較準確,在公元前6500萬年到6600萬年前結束。當時,整個地球的巖石層都含有大量的銥。科學家普遍認為,當時壹顆巨大的隕石撞擊了地球,在今天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留下了壹個大坑。因為這顆隕石,地球上的生物大量滅絕,這被稱為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畢竟歷史久遠,難以考證,現在這個理論也有爭議。
白堊紀亞層
(圖為四川白堊紀恐龍足跡圖)
早期的科學文獻將白堊紀分為三個時期,即新科姆期、高盧期和森諾期。如何確定中數列的頂底界限,目前仍有不同意見。1982年前後,國際上出現了壹個“中白堊紀事件”科學組織,非常活躍,主要研究生物地層學、海侵海退、缺氧事件、地磁場反轉、鹽和白堊的形成、南大西洋和莫桑比克峽谷的裂解、印度板塊從岡瓦納分離等課題。白堊紀中期不是壹個準確的地質年代概念。有人從阿普特時期算到桑頓時期,大多數人從阿爾布期算到康亞期。中白堊世的劃分在國際上很少使用,除了在中東。白堊紀二分法已經用了幾十年,在大量的出版物和地質圖中都有,目前不適合改變。
白堊紀的劃分以歐洲海相地層為依據。起初以菊石為標準劃分為6個7期(階段),後有部分亞期升級為12期(階段)。但是,有些人仍然習慣於把下白堊統下部的四個階段稱為Nyokomu階(或翻譯為紐康階)。上白堊統中期的康亞克、桑頓、坎潘三個階段統稱為森諾階段。在這12級中,可劃分出53個菊石帶,浮遊有孔蟲和鈣質超微化石作為白堊紀劃分、分帶和洲際對比的重要依據。
目前科學文獻壹般將白堊紀分為兩個時期,即晚白堊世和早白堊世,共12個時期,均以歐洲地層命名,從最晚到最早的劃分如下:
白堊紀晚期
馬斯特裏赫特時期:7060.6-6580.3萬年。
坎帕期:8350 . 7–7060 . 6萬年。
桑托期:8580.7-8350.7萬年。
科尼亞克期:89.3 1.0–85.8 0.7萬年。
土倫期:93 . 50 . 8–89.31.0萬年。
森諾曼期:9960.9-9350.8萬年。
早白堊世
阿爾比安:112.0 1.0–99.6 0.9萬年。
Apu階段:125.0 1.0–112.0 1.0萬年。
Balem時期:130.0 1.5–125.0 1.0萬年。
仰視期:136.4 2.0–130.0 1.5萬年。
藍帆本期:140.2 3.0–136.4 200萬年。
貝裏安期:145.5 4.0–140.2 300萬年。
有哪些種類的恐龍?
恐龍種類包括:食肉龍鐘敏、骨龍、原蜥腳類、蜥腳類、鳥腳類、劍龍、甲龍、角鼻龍等。
1,肉
食肉恐龍首先指的是各種大型獸腳亞目恐龍,它們有著巨大的頭部和巨大的牙齒,與體腔龍不同,體腔龍體型較小,骨骼較輕。最大的肉食性龍是馬普龍,屬於異龍科,異龍科,最重可達12噸。
2.骨質亞目
體腔龍,體輕而靈活,前期可能為食肉,後期為雜食性,有的以卵為主食(像鳥龍壹樣無齒)。
3.原蜥腳亞目
原蜥腳類,兩足,雜食性。頭不大,頂面光滑,眼眶比頭上所有的孔都大,淚骨細長,眼前的孔呈葫蘆狀,枕髁較大。下頜關節低於齒列面,牙齒小,牙冠短。兩側有弱縱棱,其前緣可見少量鋸齒結構,齒尖不鋒利。頸部較長,神經棘和橫突不發達,背錐雙凹,至少有23個推薦前椎骨,3個愈合推薦椎骨,前尾骨較高。
4.鳥腳亞目
鳥足綱是化石最多的恐龍,內容也很復雜,兩足或四足行走。口腔壹般是扁平的,下頜前方有壹個單獨的前牙骨。禽龍,最早被人們發現並得到科學認可的恐龍,就屬於這壹類。
5.角鼻龍
角鼻龍,即角鼻龍,指角鼻龍的壹個分支,壹種四足食草恐龍,體長9米。它們群居,壹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吃植物,就像壹群巨大的綿羊。
多虧了像《《侏羅紀公園》》這樣的關於恐龍的電影和它們沒完沒了的續集,霸王龍可能是在地球上漫遊的最著名、最可怕,當然也是最受歡迎的恐龍。但現在,霸王龍可能有了壹個新的競爭對手來爭奪恐龍世界無可爭議的王者頭銜,或者至少在霸王龍出現之前可能已經有了更早的王者。
猶他州的科學家最近從全球博物館收集並重新組裝了壹些骨頭,並發現了壹個全新的物種。它和霸王龍有壹定的關系,但它生活的更早,遍布北美。
研究小組報告稱,異特龍吉姆·馬德森尼(Jim Madseni)重約4000磅(約1.8噸),從頭頂到尾巴近30英尺(9.1米)。
它用兩只三趾的腳站立,有80顆鋸齒狀的牙齒,可以用來捕捉和切碎獵物,有長長的彎曲爪子幫助捕獵。對於我們非常了解的霸王龍來說,我們基本可以知道霸王龍的體重在5到7噸之間,長度約為13米(現存最大的化石為14.6米)。也就是說,這些早於霸王龍的地球霸主比霸王龍小很多。
多年來,科學家們壹直在爭論哪些標本應該被歸類為異特龍,異特龍是指用兩條腿站立的恐龍,身體很大,是食肉動物。現在,吉馬塞尼異特龍已經被宣布為這個屬中最古老的,可以追溯到霸王龍時代的654.38+0.45億年。
玫瑰馬普龍
雖然它的名字中有“玫瑰”等浪漫的花名,但玫瑰馬普龍的攻擊性可以排第二。它可以長達12米,重達6噸,壹度成為地球上最大的食肉恐龍。而且從已經發現的化石可以斷定,馬普龍玫瑰是壹個狩獵群體,它經常獵殺另壹種叫做阿根廷的恐龍。他們生活在壹億多年前的地球上,主要分布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附近。
四川發現新的食肉恐龍足跡
2021電信7月6日消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恐龍足跡研究團隊近日宣布,在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黃荊鎮發現了壹批保存完好的恐龍足跡。最重要的發現是記錄了壹個新的Eubrontes物種,並命名為Eubrontes雷龍足跡。該研究論文發表在5日出版的《古地理雜誌》上。
描述:四川谷林食肉恐龍的足跡
2020年7月的壹天,谷林黃荊鎮元林村村民林永平在清理暴雨後被崩塌的巖石堵塞的河道時,發現壹塊被洪水掀翻的石板上有四個間距相同的腳印。這些腳印大小均勻,每個腳印有三個緊密排列的胖腳趾,每個腳印之間的間隔約為50厘米。曾在古藺縣桂花鎮韓熙村發現許多恐龍腳印的黃荊鎮政府工作人員徐婷聞訊後,將腳印照片發給了有關專家。隨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和自貢恐龍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共同帶隊前往金魚溪。通過仔細調查,發現金魚溪足跡點至少有4只蜥腳類、2只獸腳類和4只孤立足跡。留有腳印的砂巖表面有水波痕,粉砂巖中普遍發育泥裂縫,代表曲流河沈積與小型辮狀河沈積互層。此外,在靳羽西足跡所在的應時長石砂巖中,有豐富的無脊椎動物的痕跡,如砂質泥巖和帶絳蟲。
金雨溪足跡點最重要的發現是記錄了壹種新的真龍類物種,命名為真龍類雷龍足跡。學者們根據其明顯的跖骨墊痕跡和其他特征將腳趾II歸類為真正的雷龍足跡。由於這批標本與有拇指印的中大型獸腳亞目恐龍足跡明顯不同,如重慶獸腳亞目、其他真正的雷龍足跡物種、凱因特獸腳亞目和白堊紀亞洲足跡,因此命名了壹個新物種。
足跡特寫:
據估計,畢葉雷龍足跡的速度為3.89公裏/小時,體長約4米。四川盆地下白堊統幾乎沒有獸腳亞目恐龍的骨骼化石,但根據中國西部早白堊世的化石記錄推斷,造跡者可能是壹種中等體型的異龍科或角龍。
真正的雷龍足跡於19世紀早期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康涅狄格山谷被首次發現。關於真實的雷龍足跡或真實的雷龍型足跡的報道常見於上三疊統、侏羅紀和白堊紀地層。目前,中國有超過65,438+000個足跡,其中很大壹部分被歸類為真正的雷龍足跡或真正的雷龍足跡。雖然雷龍的足跡樣本豐富,但其足跡種類已多次更新。大多數物種的足跡描述較差,所以目前大多數學者只接受壹個物種,即早侏羅世的模式種巨猿。畢葉的雷龍足跡可能是除巨猿之外最確定的真實雷龍足跡物種之壹。
畢葉的真實雷龍足跡是獸腳亞目足跡的重要形式,是中國唯壹與侏羅紀真實雷龍足跡類型物種有相似之處的獸腳亞目足跡物種。可以說,畢葉的真實雷龍足跡是第壹個可靠的白堊紀真實雷龍足跡物種,也是經過仔細研究後命名的罕見新遺跡物種。它在中國西南地區早白堊世的出現,證明了存在壹個成功進化的獸腳類恐龍分支——它與巨齒鯊腳印、張北腳印、Therangospodus腳印和其他類型腳印的制造者壹起存在,這可能有助於更好地理解真實雷龍和真實雷龍腳印在時空上的形態昌佩普斯。
這項研究是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的Martin G. Lockley教授、德國足跡學者Hendrik Klein、自貢恐龍博物館的彭、等學者合作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