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壹般是四個字,所以自然分為兩部分。幾乎沒有例外,前兩個單詞組成壹個單詞或短語,後兩個單詞組成壹個單詞或短語。根據這兩部分的語法關系,我們把成語分為以下四類:
組合:即前兩個詞和後兩個詞的意義並列或繼承。比如“和平與安全”等等。
主謂式:即前兩個詞是動作的發出者和主語;最後兩個詞是主語的動作或狀態,是謂語。如“華麗”、“婚禮”、“心花怒放”、“神清氣爽”等等。
動賓式:即前兩個詞是動作和謂語;最後兩個詞是對象,接收者和行動的對象。如“舉世無雙”、“包羅萬象”、“崇奉神明”等等。如果四個詞中有主語、謂語、賓語,則歸類為“主謂式”。
部分正式:即前兩個字和後兩個字的壹組是成語的核心部分,另壹組只起到修飾和解釋的作用。如“豆蔻”、“書香門第”、“出類拔萃”等等。
這四個成語的劃分,將是我們采用某種命名方法的重要條件。
成語的命名有多種方法,每種方法如果要使用都必須符合壹些必要的條件。有的條件因命名方式不同而不同,有的則是* * *。先說說這些成語命名必須滿足的條件。至於某些命名方式的特有條件,我們會在講具體命名方式的時候再詳細闡述。
成語的命名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關聯性:即妳選擇的名字能讓人很容易聯想到妳使用的成語。因為成語用來命名,是為了讓名字包含豐富的成語文化內涵,讓短小的詞語有無窮的含義。如果名字沒有讓人想起所用的成語,那麽壹切都是徒勞。這是提名者應該非常謹慎的事情。成語有四個字,幾乎不可能用壹個字概括意思,所以必須用兩三個字。但即使是用兩個字,很多時候也不會讓人產生聯想。比如“冰雪聰明”這個成語,形容壹個人異常的悟性。本傑的意思很好,但如果把前兩個字叫做“李冰雪”,或者把後兩個字叫做“王機巧”,那就失去了成語的意義和魅力,因為壹般人不容易從“冰雪”想到“聰明”,反之亦然。這時候換個方法就好很多了,比如命名為“兵聰”,很多人都會想到這個成語。所以從壹個成語中選了壹個好名字之後,壹定要回去想壹想,能不能把成語和這個名字聯系起來。如果沒有,妳最好放棄這個名字。
善意:這壹點有兩層意思。壹是指所用的成語必須有好的含義,或鼓勵、或祝福、或贊美、或警告,不得是貶義成語,如“傲慢”、“短視”。二是指拿出來的兩個字,放在壹起壹定有好的含義。有些詞壹旦脫離成語,意思就變了,有時候意思不好,選不出來。比如“charming”形容壹個女人,以前很可愛,但是“charming”這個名字可以接受,“charming”太精致了。“寶馬車”指的是高貴的生活,但“車”這個名字畢竟也是“車”,含義較低。這些都要註意。
歧義:就是妳選擇的名字除了讓人想起妳用的成語之外,沒有其他歧義。有些詞雖然能讓人想起成語,有好的含義,但由於歷史、風俗、方言等因素的影響,也有其他不好的含義,此時不能選用。比如“龜年”本來是祝人長壽的,現在常用“龜”來罵人,所以最好不要用這個“龜年”。“風流儒雅”本來是誇壹個人風度翩翩,現在“風流”有貶義,不如不用。
以上都是我們用成語取名字時必須註意的問題,也是我們取名字的標準。其他要求,如語音和字形,在其他章節中已經討論過,但沒有壹壹列出。
有三個詞
從壹個成語中選三個字,顯然其中壹個是姓。這也是壹種“取姓入名”的方法。用這種方法,最重要的是名字的意思要和成語壹致。因為成語壹般只有四個字,現在用三個字,容易讓人產生聯想,但是名字本身就有壹種奇怪的含義,讓人無所適從,以成語命名的目的無法達到。所以不用的詞必須是成語中最不重要的詞,或者是並列詞中的壹個,這樣才能盡可能的保留成語的意思。
這三個詞的順序可以和成語不壹樣。正因為如此,在顛倒成語的語序時要特別註意,以免造成歧義或混亂。
另外,有些人喜歡用姓氏的諧音來輸入姓名。確實,含有姓氏的成語太少了,但是用壹些含有姓氏諧音字的成語是不行的。比如劉(中流砥柱)、金(女主角)、傅東海(幸福如東海)等。第壹,姓氏畢竟不是成語的原詞,不加解釋別人很難想到成語;第二種是壹個名字只有兩個字脫離了姓氏,而提名者最初考慮的是姓氏三個字的意義,忽略了名字本身的意義,所以名字的意義往往是模糊的或者庸俗的;第三是總會有錯別字,對孩子影響不好。
三字法在不同的情況下適用於不同類型的成語,具體如下。
組合:組合成語的前兩個字和後兩個字意思相近,所以姓字可以代表那部分的兩個字。壹般來說,從聯合成語中選三個字,姓給,名是另壹半,所以意義變化最小。但偶爾也有例外,要看具體情況。
主謂式:從主謂式成語中取三個字作為名字,壹般名字的兩個字為壹組,是原成語的第壹個字或最後壹個字,姓是另外兩個字中的壹個,讀起來比較有節奏。當然也不排除姓字比二字差。但是,如果是大小結構結合的成語,當然無所謂。例如,沒有感覺到是壹個短語,而“會”是獨立的。
動賓式:因為成語中動賓式成語很少,而且取三個名字要求其中壹個字是姓,所以這種情況不容易遇到。
偏正式:從偏正式成語中取三個字作為名稱,要註意組成壹組的兩個字的順序不能顛倒。這樣,剩下的字的名字的基本意思就可以和成語的意思差不多了,不管是前面的還是後面的。
成語是表達壹般概念的固定短語或句子,大多由四個字組成。比如“空中樓閣”、“有名”、“照妳”、“五彩繽紛”、“歡天喜地”都是四字成語。少於四個字的成語,如“敲門”、“莫須有”、“想當然”,多於四個字的成語,如“桃李滿天下”、“真金不怕火煉”、“有心無力”、“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只準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占絕對少數。
成語在某些方面類似於專有名詞、科學術語、諺語、歇後語、引語和由四個詞組成的常用短語。比如專有名詞、科學術語都是固定詞組;諺語、歇後語、引語不僅僅是固定的短語或句子,還具有類似成語的意義。四個字組成的普通詞組比較簡潔,形式和大部分成語壹樣,比如“東西南北”“春夏秋冬”,但這些都不是成語。搞清楚成語和專名、科學術語的區別,有助於我們確定什麽是成語,什麽不是。現在我簡單說明壹下這方面。
成語和專名不同:專名和成語雖然是由幾個詞組成的固定詞組,但專名表達的是特定的概念。比如“李莊小學”只是壹個學校的特有名稱(當然也可能有重名),“廣安人民公社”只是壹個公社的特有名稱。成語表達壹般概念。例如,成語“分崩離析”可以用來形容壹朵失敗的花,壹支失敗的軍隊或分散的人群。另壹個例子是成語“津津有味”,可以用來形容任何人對某事特別感興趣。
成語不同於科學術語:科學術語代表的是科學概念,而不是壹般概念。比如“主觀能動性”、“革命樂觀主義”、“無限花序”、“平行四邊形”等科學術語,雖然都是由幾個詞組成的固定詞組,但都不是成語。
習語不同於諺語:諺語大多是句子而不是短語。諺語在人們的口語中經常使用,但在文章中使用較少。諺語往往帶有濃厚的口語色彩,不像成語那樣帶有文言色彩。諺語的形式不如成語整齊。比如“坐山觀虎鬥”“烏鴉都是黑的”這樣的諺語就不那麽工整了。當然,如果這些諺語壹定要叫成語的話,也可以勉強。
成語不同於歇後語:歇後語是壹個固定的句子,必須由兩部分組成,第壹部分是對事物的比喻,第二部分是正面的解釋。為了得到生動、形象、具體的表達效果,還可以像成語壹樣引用歇後語。比如“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狗愛惹老鼠。”“泥菩薩越洗越醜。”“蜜餞黃連先甜,後苦。”這些話是“歇後語”而不是“成語”。
成語和專名,科學術語和歇後語的區別似乎相當明顯。壹般來說,成語和引語、常用短語和諺語的區別是清楚的,但有些不容易區分。我們應該承認,有些固定詞組或相當固定的詞組是介於成語和諺語、語錄或普通詞組之間的,沒有必要去劃分。比如“壹文不值”可以認為是壹個常用語,因為它並不勉強稱之為“壹文不值”、“不值錢”或“壹文不值”。不過,這個短語畢竟比較固定,很像成語,把它當成成語也沒問題。再比如“馬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把它當成成語或諺語也沒什麽。
神話是人類最早的幻想口頭散文。人類童年的產物,文學的先例。神話是建立在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為了生存和提高生產力而積極要求認識和支配自然的基礎上的。
童話充滿了神奇的幻想,給原始勞動者的願望和世間萬物的生長變化蒙上了壹層奇異的色彩。神話中的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類知識和願望的理想化。是根據原始勞動者的形象,他們的生產條件,以及他們對自然力的認識想象出來的。狩獵經濟相對發達的部落所創造的神話人物,大多與狩獵有關。農耕發達的部落所創造的神話人物,大多與農業有關。人們使用刀、斧、弓和箭作為武器,神話中的人物成為用這種工具武裝起來的英雄。神話中的主人公被想象成超人,但有時也會遇到挫折和厄運。它反映了神話和幻想的現實約束。通過神話幻想的折射,從神話人物的行動和鬥爭中看到當時人們的行動和鬥爭。
神話是人們試圖借助幻想征服自然的表現。神話中的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類認識和欲望的理想化。
神話具有壹定的地域性和地域性,不同的文明或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話意義。然而,在世界各地,也曾出現過以驚人的相似性描述同壹現象的神話。
神話壹般分為三類:創世神話、神佛神話和英雄神話。其中,創世神話最為重要。
所謂創世神話,是指時間設定在人類原始時期,記錄事物和制度起源的神話。其中,壹般有三種:世界起源神話、人類起源神話和文化起源神話。
所謂世界起源神話,是指描述世界和宇宙起源的神話。以《聖經》為例,《創世紀》就屬於這類神話。因為內容涉及地球、太陽、月亮等宇宙現象的起源。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民族神話都包含了世界起源的神話。比如美洲印第安人的神話,就是建立在宇宙存在基礎上的神話。還有壹些民族神話,不僅有關於世界起源的,也有關於文化起源的。
但是,無論是哪種神話,所有的神話在開始理解意義的時候都有壹個大的主題,那就是宇宙從“混沌之初”進化到了“秩序的規則”。
至於所謂的人類起源神話,通常描述的是人類逐漸從動物中分離出來,然後逐漸成為世界上壹個特殊物種的全過程。比如人類如何學會使用語言的神話,人類如何懂得用火的神話,人類如何開始築巢造屋的神話,人類如何與動物分離的神話。這些神話實際上是壹個世界秩序和規則的開始。
通過這些神話,人們會對世界的歷史演變有壹個清晰的認識,明白世界是如何從混沌無知演變到無數的秩序和規則的。
與創世神話相比,神佛神話和英雄神話更具戲劇性,記錄了神佛和英雄的事跡。壹般來說,越是文明的地區,創世神話的比例越少,而神佛和英雄神話的相對比例會反比例增加。這是壹個自然的趨勢,但並不意味著創世神話的內容因此而減少,而是因為神佛神話和英雄神話的內容在不斷擴大,相比之下,創世神話的比重要少得多。希臘神話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在希臘神話中,創世神話的比重很小,大量的神、佛、英雄的故事經過長期的積累,成為希臘神話中的絕大多數故事。
典故-佳能和軼事。
軼聞原指舊制度、舊例,也是漢代禮樂制度等史實負責人的正式稱呼。後來,壹個常見的意思是指關於歷史人物、法律法規等的故事或傳說。人名典故由來已久。它可以追溯到漢代。後漢書《王蒼傳·東平憲》說:“臣向至尊鞠躬,臣向朝臣鞠躬。每次設宴,我都會換個樣子,在宮裏拜,這是個典故。”
1,佳能系統和奇聞;
2.詩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詞語。
這樣,典故的解釋就比軼事的解釋更寬泛。故事、軼事比典故更民間、更俗、更口語化,常與軼事、趣聞搭配;典故中的典就是經典的意思。顧名思義,典故也可以解釋為經典中的故事和文字。所以更書面化、形式化,是正統文學的壹個分支。如果把軼事比作野史,典故就像正史。其實我們習慣於把古代漢語中壹些耳熟能詳的故事稱為典故,把壹些老人口頭說過的話概括為軼事。當然,這個奇聞異於世故。另外,奇聞軼事往往給人長篇大論的感覺,而典故則是用非常精煉的語言概括整個故事,由成語等固定的詞語或短語建立起來的。比如刻舟求劍,偷鐘,等兔,邯鄲學步,畫蛇添足等等。,都是壹目了然的,看標題就知道是什麽意思,講的是什麽樣的故事。所以典故通常和成語聯系緊密。習語是在長期的語言使用中形成的固定短語或詞組。成語典故是漢語詞匯中的壹個特殊部分。它們結構簡潔,含義豐富,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但是在很多成語典故中,要準確的從字面上理解並不容易,所以壹定要仔細查。這是成語典故逐漸被人們遺忘和拋棄的主要原因。
成語典故,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按圖索驥等。
歷史典故,比如馮唐的易老,李廣的難封。
文學典故,如《曉風殘月》、《壹去不復返河》等。
文化典故,比如牛郎織女。
軼事典故雖有差異,但同宗同源。壹般來說,它適合於軼事和典故的分類。比如我們把逸事分為文學逸事(如西遊記逸事)、文化逸事(如飲食逸事、佛教逸事、民族逸事、服飾逸事等。)、人物趣聞(如《中國十大名曲》)、歷史趣聞(如《三國趣聞》)和地方景點趣聞(如《中國十大勝景》)因此,典故也可以分為以上幾種類型,但趣聞和典故都是為文學創作服務的,其運用有局限性。此外,軼事和典故也可以按國別分類,外國文學中也有典故。因為外國沒有中國古代那麽重,典故涵蓋的範圍更廣,分類也更多,比如數學典故、物理典故、科學典故等。
恰當地運用典故可以增加詩歌的表現力,在有限的文字中表現出更豐富的內涵,增加韻味和趣味,使詩歌委婉含蓄,避免直白。在詩歌史上,李商隱和蘇東坡是使用頻率最高的典故。有人說李商隱“善於積累舊事實”,比如《愛雪之詩》,裏面用了18個典故。其實好像典故是和詩壹起來的,詩和典故是分不開的。外國也不例外,即使是反對用典的人,也常常在詩詞中有意無意地使用典故。主要原因是典故的凝練委婉與詩歌的簡潔生動有關。怎樣才能在詩歌創作中利用好典故?
(壹)要熟悉大量的典故,以便在需要的時候能夠運用。中國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壹般都能找到相關的典故。創作時要避免頭腦空洞,無法聯想到相關典故。如:“將長夏,春晚含淚嘆,四月梅催作詞。騎藍襖穿煙雨,清晨泡在霧中,悠然穿越天池。天池水初沸,乳燕飛,雲消雲散,柳絮可作詩。黃昏的時候,我去了樓榭,我拍了滿欄桿的照片,周圍人特別多。是壹年最好的收益,我壹個人享受。往年這個時候,少男少女們漸漸來了,笑著和谷雨告別。清明寒食傷親怨,總有淡淡的思念。看著險峻的山石,草長鶯飛,人在畫中,畫在人眼的眼裏,都很有趣。俗話說,我勸妳不要浪費時間。年紀大了就怕瘦瘦的,壹次又壹次的下雨。當妳不得不觀望的時候,在天池湖上劃舟永遠是直的!自帶綠茶,水從惠泉汲取,清閑得老柴。35分鐘後,茶香了。不請朋友,不招待客人,壹個人坐著,邊喝茶邊哭。雨中的天池別有壹番風景,涓涓細流不盡,人生亦然。有說不完的悲歡離合,何必嘆息。雨壹吹走,生命也就結束了。壹天過去了,霧散雲淡,天空很幹凈。見蓑衣釣,浮萍遊魚。這個時間能自然多久,明年就很難忍住了!我忍不住恨。如果桌子平平,妳會抓鳥,聽到就唱。手裏沒有金筆,只能喃喃自語。我處於迷茫的狀態,披著頭發回到了鬧市。人家還是傻。”(選自《下雨時回家》)
(2)要準確理解相關典故的正確含義和用法,避免因誤用而鬧笑話,影響意思表達。比如“秦心”的典故來源於漢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套用在其他親情、友情、友情上就會不恰當或牽強;比如“望帝”這個典故,就是壹種悲傷的偽裝,如果用於慶典就不太合適。
(3)寫詩時要特別註意典故的靈活運用,可以根據句音的需要進行變化和調整。比如“高山流水”的典故,在古詩詞中有各種各樣的引用:子琪、知己、斷弦、高山壹巷、子琪耳、鐘繇聽、流水引用等。其實可以多壹些,但是要註意,關鍵詞不能變,比如“博雅”、“中氣”、“秦”、“賢”、“段”。
(4)註重典故的生命力。詩是寫給別人看的,典故是用來傳達思想的。所以不要把太隱晦生澀的典故寫進詩裏。需要指出的是,近體詩是唐以後形成的,大量的典故都是唐以前的故事,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學習唐詩宋詞,熟悉這些典故。如果他們根據古籍選擇其他典故,壹定要非常謹慎,尤其是唐宋以後的事件。如果他們不廣為人知,那就難了。如:“我們官員壹起爬朱紅色的臺階,被紫色的墻分開。早上,接著是皇帝的榮譽進宮,晚上屍體染了爐的香氣。白發增多,哀嘆春花雕零,仰望天空羨慕飛鳥飛翔。但這是天堂的統治,沒有出錯,幾乎沒有請願。”
(5)典故既然是歷史故事,就用來更好地傳達思想感情。根據讀者和時事融入新的典故是很正常的。現在社交媒體非常發達,新聞事件家喻戶曉,水門事件,乒乓外交,文革,四五事件,百慕大三角,大慶人。至於親友間的詩歌交流,雙方用自己知道的“故事”作為典故也是很有意思的,這是讓詩歌更有表現力的壹種手段。
典故大致有三個來源。壹、來源於民間故事、傳說、民俗、神話、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或者壹個地名。比如說,傳說古代有個叫嫦娥的女士偷了長生不老藥,但是吃多了,不由自主地飛到了月亮上。這就是“嫦娥奔月”這個典故的由來;二是來源於史書或文學作品中的壹些故事和人物。比如古代有個叫謝靈運的詩人說,天下所有人的才能加起來十鬥,曹植壹個人就占了八鬥。他有爭鬥,每個人都有爭鬥。後來,人們把天賦比常人多得多的人稱為“大才之人”;第三,故事,人物,禮儀等。從佛經,聖經和其他宗教書籍。比如“神女散花”的典故,來源於佛經,常用來形容飄雪落花的情形。“替罪羊”的典故來自《聖經》,指替別人承擔罪責的人。
故事分門別類,不勝枚舉。只有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處處註意它們,才能不斷進步,掌握它們。
(1)山公告:晉朝的單濤是個大官,善於廣納賢才。每當有官職空缺時,他都親自挑選幾個人,寫下奏章,然後公開播放,因此沒有人才流失,稱為“山公告”。見《晉書》。第43卷。單濤傳。後來,人們用它來表示應該表揚有才能的人。張湯玖零。《風和吏部崔尚書》詩《大明朝雨後望南山》:“讓大眾註意到山,季復就贊美它。”唐。李商隱。為於文忠作詩:“天下只有姬顏祖,
我最希望山公示來了。“後來又叫‘山公告、名人告、山公告、單濤告、山公告、單濤告、山公知’等等。
(2)龍陽垂魚:《戰國策》。《魏策四》:“王維和龍陽君在壹條船上釣魚,龍陽君為十多條魚哭泣。國王說:‘妳不高興嗎?如果是這樣,為什麽不告訴對方?對:‘我不敢不安。’國王說,“但是什麽在哭?”說,“我為國王準備了魚。”國王說,“什麽也是?”是的,我說,‘壹開始我得到了魚,我很高興,但後來我得到了更多的好處。現在我想放棄以前得到的。今天我兇,卻要給大王刷枕席。今天我是大臣,是君子,離開朝廷,把人放在路上。四海之內,美女也不少。感謝國王,我壹定會成為國王。我還是想要以前得到的魚,我會拋棄它。我能驚訝到不流淚嗎?”“之後,我以“龍陽泣魚”作為失寵的代號。
③《史記》罵觀復。《魏·吳起·安侯傳》:是個直爽的釀酒人,不好意思。與宰相田粉有差距。在壹次列侯宗室為田蚡舉行的祝賀宴會上,酒後大罵藺如侯(關仙),程無法發泄心中的怒火。後來他用“喝酒、罵人、罵人”來指醉酒、任性,也表示自己不屈不撓,不崇尚權力;用“罵座充夫”來比喻壹個人堅定不屈。
(4)枕洗:南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孫(孫初)幼時欲隱居,稱王伍子(王績)為枕洗,誤稱枕洗。國王說:‘花可以當枕頭,石頭可以當漱口水嗎?’孫說:“所以我想洗我的耳朵。”。所以洗石頭,要磨利它的牙齒。”“孫楚認為,隱居時必須做到無聲無息,充耳不聞,擺脫世俗塵埃;洗石磨齒,遠離人間煙火。後來用“枕洗石、枕洗石、枕洗石、枕洗石”來寫隱居或閑適生活,或品質高潔。
(5)騎鶴登州:唐佚名小說:“有客相隨,各有所圖,或願為揚州多賺錢,或願騎鶴登州。他們中的壹個說,“我發財了,騎著起重機去國家。”想要三者兼得。“幾個人在壹起,有的想做高官,有的想發財,有的想騎鶴成仙,其中有壹個想兼得。後來他用“揚州騎鶴、揚州騎鶴、揚州騎鶴、揚州騎鶴、揚州騎鶴、金腰騎鶴、錢腰騎鶴、發財、成仙”來指當官、發財、成仙,或形容貪婪、妄想,或寫壹些驕傲、得意的話。
(6)毀舊頭皮:宋蘇軾《東坡》卷六:“往年過羅,見李,言真宗封於東,訪隱於世,能為詩人。打電話吧,說不。他問,'有人在他離開之前給妳送了壹首詩嗎?'樸曰:‘獨臣夫人有言:不可落魄飲杯酒,不可狂吟詩。今天如果去將軍府,這次就毀了老頭皮。“笑在地上,放回山上。隱士楊普被稱為。在回答宋真宗的問題時,他假裝他的妻子寫了壹首詩,說他被政府召喚,毀了這個老人。後來又用“毀老頭皮”指被公務禁錮,不能自由;稱老人為“老頭皮”。
(7)呂女之愁葵:韓留香《魯漆房女子傳》:魯漆房有壹女子,過了適婚年齡還沒有結婚。“慕公在位時,老太子年幼,女子倚柱而嘯。”鄰居以為她要結婚,問她是不是“擔心老太子和魯君的小兒子”時,嘲笑她。油漆間的女人說:“過去我到壹個馬園子裏的家裏做客,馬跑了,練我的葵花(冬葵花,壹種古老的蔬菜),讓我壹年到頭都不吃葵花...今魯國太子老而叛逆,太子無知。自愚癡之日起,傅、魯之國就有病人,君、臣、子皆受其辱,禍及萬民,女獨避之。”我很擔心。“三年後,魯國大亂。漆房姑娘過了婚齡沒有嫁人,但她擔心的不是私事,而是陸的國家大事。後來他又用“呂女憂葵花,倚玉蜀黍,嘆柱子,嘆油漆”來表達對國家大事的關心和焦慮,或表明女大學需嫁人。
(8)墨子《傷逝絲》:“墨子。染":"墨子說,見染絲,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入之者變,其色也變。它只有五種顏色,所以它不應該粗心大意。”墨子壹看到染絲就難過,以為白絲可以染成黑、黃、五色,就成了五色絲。後來又用“傷心染絲,傷心染絲,傷心染絲,傷心染絲,哭練絲,哀變絲”來表達自己受風俗影響,哀嘆不能自拔。
這些典故只是典故大家庭中的幾個小浪花。很多典故,雖然大家都很熟悉,但往往不為人知。所以在閱讀和寫作的過程中,壹定要註意典故的來源和釋義。不積細流,成不了河,不積跬步,成不了千裏。讓我們邊學邊用,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掌握典故和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