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嬰樓北鄰直博渠、白鶴亭,南臨樂瞳亭,即後來的傅山紀念館,西臨水母樓,東北臨水鏡臺。它建於明末清初,供達官貴人登樓觀光。
聖嬰樓東西向高17米,歇息於山頂,重檐,三層寬三層深,前後有門,東觀大觀,西觀山水。
勝贏樓有木質臺階可以爬上壹層。四周是低矮的木柵欄,方便觀賞。樓上四面空空如也,東邊掛著“聖嬰”的牌匾,西邊掛著“雲起”的牌匾。此樓名聖影樓,意為比瀛洲仙境更勝壹籌。
據說聖嬰樓落成時,正好是夏季的至日,聖嬰樓的四面都可以受到陽光的照射,所以“聖嬰四照”成為晉祠八景之壹。清代著名書法家楊題寫了《勝應四圖》詩;
危樓上升半天,周刊欄環顧四周。
在此,月為先,無臉無風。
水照屋檐,山入畫廊。
我想遊泳,晚霞是紅色的。
1718年,代風軒建於晉祠財神廟洞北,坐北朝南,寬10米,深8.5米,占地85平方米。唐代詩人牛聰曾寫道:
洞名朝陽獨享,梧桐要用來治鳳棲。
戴鳳軒的名字就取自這首詩。清代著名書法家楊曾寫過壹副對聯:
桐葉是當年砍的;
鳳凰何時飛?
筆法飄逸灑脫,似龍鳳舞,寓意也很飄逸。
公伯祠位於太貴寺和水母樓之間,坐西向東,占地約92平方米。公伯祠,俗稱“魯班廟”,是為祭祀魯班而建。1730年,公伯祠建祠,1760年重修全寺,並在寺前檐懸掛“巧思”匾額。
宮松子寺雖小,但基座高聳,沿石階只能走二十多步才能到達寺內。正殿三塔,紅墻青瓦,幹凈肅穆。柱頭上的麻雀雕刻著壹條粗大的金龍,頗為壯觀。兩邊山墻頭上用磚雕刻的花飾也很精致。
傅山紀念館原名樂瞳館,又稱壹建居。成立於1737。它是壹個坐南向北的四合院,總面積553平方米。整個遺址東西寬20米,南北深27米。南有五塔,東三間,西三間,開前紗門,形成庭院。
東北角建壹個小門,東邊建壹個小院,中間設壹個竈,作為廚房。
博物館四周連通,為回廊式展廳,雕刻、油飾、繪畫精美,典雅宜人。
紀念館是永久展覽、收藏傅山書畫精品、文獻資料、對外文化交流和各種活動的重要場所。當時村裏的人老了都聚集在這裏擺宴席、吃飯,高級官員也經常前往斯裏蘭卡,所以俗稱“上官閣”。
傅山紀念館是為了紀念明清時期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傅山而建造的。他不僅是壹位在文學、歷史、哲學、醫學、書畫等方面都有傑出成就的文化巨人,也是清初著名的反清人士。他不僅在他所處的時代享有很高的聲譽,在後世也贏得了很高的評價。
三祠位於晉祠中軸線的南側。它建在壹個平臺上,高度為1.5米,坐北朝南,有三個房間寬,前檐有壹個門廊。兩邊的磚花籬笆矮墻和牌坊門形成壹個獨立的庭院。廟裏有三位聖人的雕像:藥王、真王和龍王。
藥王,又名“英靈、趙輝、仙靈、仁和福王”,是三尊雕像中的大師,前面有10個著名的醫學棟梁,分別是:齊伯公、雷公、春雨壹、黃福安、韋慈藏、華佗、張仲景、王叔和、葛洪、孫思邈。在過去,當人們生病時,他們會在藥王雕像前燒香跪拜,祈禱病人早日康復。
藥王左邊是真王,又名臧宮,據說是山東臨淄人。他以前是倉庫的負責人。為了保護儲藏之神,倉鼠在臧宮面前被吃掉了。
藥王的右邊是古代四大神靈之壹的黑龍王,被認為具有雨雲之神。1110年,宋徽宗趙霽立龍王為王,龍王信仰逐漸傳遍全國。
清乾隆年間,舍利塔被毀,倒塌壹大半。1748年,在晉祠南浦楊廷焯的倡導下,再次重建。當時除佛塔外,佛塔占地1,692平方米,建築面積538平方米。遺跡健康塔矗立在庭院中央,仍然保留著早期的規則。
大殿五間,兩側廂房兩間,東西廂房三間。庭院西南有月洞門,通往柏月山屋;在院子的南面,開了壹個“隱蔽”的小門,與盛豐廟的後院相連。醫院的東南面有壹個垂花門。四周是透明的窗戶,庭院內外的景色相互呼應。
除了壹樓正面有楊的《東華》橫匾外,其他樓層的門階都有磚刻。塔樓庭院西側的庭院被稱為劉珊花園。
1770年,貞觀包晗亭改建為三鸛亭,改址為南,市命周寬加銘“貞觀包晗”。懸於山頂,三室寬,兩室深,亭高6米,坐落於15米的臺基上,占地109平方米。
亭的東西兩側各有壹個巨大的碑,東面是晉祠碑文碑,是老鄉談楊在1772按原碑拓鉤雕刻的復制碑。紀念碑高1.95米,寬1.2米,厚0.27米。由於復制技術高超,與原作壹模壹樣,真假難辨。
文昌宮位於晉祠東北角,支伯運河北岸,坐北朝南,占地793平方米,擴建1773。據《晉祠遷建文昌閣碑》:
老廟在芷波河南岸,只有壹棵樹。道觀前面,旁邊只有幾根椽子,並不引人註目。
擴建後的文昌宮有三扇宮門,壹扇兩扇窗,雕琢雕琢,三疊四掛,門兩側有月窗,造型精美獨特。門內有五條回廊,中間有壹扇紗門,東西廂房三間,東南角有壹扇月門,通往五雲亭。
飛檐閣前有兩層,頂上為文昌閣,北壁為明代供奉文昌帝的磚匾“紫壁六院”,周圍有魁星、等,北壁有楊、等題寫的“晉祠全景詩”。
妳的洞穴名叫七仙寺,是為了紀念智伯的臣子於讓,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國,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和白居易,明代著名政治家和戰略家範仲淹和歐陽修,於謙和王瓊。
亭的左右兩側各建有平臺,平臺頂部為遊廊式,額為“詩亭”,東西各有四個亭子。東、西亭上有題詠晉祠八景五言詩的墨書,均為楊所作。楊的書法清晰完整。
從右詩閣下行,北淺洞西墻嵌有傅山題寫的《溫昶第陰軍文》石刻。劇本是小字,是個好產品。
文昌帝是道教之神,是北鬥七星附近文昌六星的神化。文昌帝,又名梓潼帝,相傳是四川梓潼的壹位土地神,曾幫助唐玄宗李隆基度過內亂,因此被統治者祭祀,勢力逐漸擴大。
唐、宋、元三代都有封號,其中賜“魯皇帝,曾助元文明文昌”。此後,梓潼與文昌信仰相結合,被認為有助於儒生,預測士子升遷。因此,文昌又被稱為“文曲星”,成為神話中主宰名望和地位的神,在舊社會受到文人的崇拜。
鎖虹橋位於文昌宮的南面,隔著直博運河。建於1773。石橋北護欄為磚花墻,與文昌宮融為壹體,又名文昌橋,是通往文昌宮的主要道路。
田軍音樂舞臺位於昊天寺對面,坐北朝南。是專門為祭拜關帝,犒賞上帝而設計的舞臺。它建於清乾隆年間。“田軍”摘自《列子·周穆王傳》中的“田軍·樂光,皇帝住的地方”,“田軍·樂光”指的是天上的音樂。
平臺高1.5m,寬1.35m,深10.5m。前臺和兩邊都圍著低矮的石欄桿。平臺前部為三面開敞的卷棚式建築,高7.5米,後部為單檐斜山頂樂樓,寬三間房,高10米,屋頂呈鉤狀連成壹體。
平面布局采用移柱方式,前檐擴大至4.51米,兩次之間寬度僅為1.92米,最大程度滿足了觀劇需求。
前臺兩側應用大量圖形方來承重,方上設置鬥拱。拱頭均雕三雲,明代扁體部中部雕成華麗的斜拱。柱頭部和扁體部後端都是鍍金的,拔了五次,直接接金檁,給人從臺上下來的清爽感。
樂臺背面飾有大門、彩色拱門、前檐巨大鏤空層雀,拱門四壁還飾有短雕龍鳳,使整個樂臺顯得格外輕盈帥氣,是殿內清代建築的傑作。
田軍音樂站的位置也安排得很好。在智博運河岸邊放壹個雕刻精美的音樂平臺。碧波蕩漾的泉水從南方通過壹條形似瓜藤的渠道而來,緩緩流過音樂臺的背面,流向東方。
如唱歌,水聲、歌聲、音樂、舞蹈交織在壹起,妙趣橫生。從會仙橋望去,君天樂臺臨水而立,形似水榭。
昊天寺坐北朝南,東有東嶽廟,西有唐叔虞廟。規模宏大,是玉皇閣、三清洞、關帝廟的總稱,也是晉祠最大的道教宮觀。
因玉帝全稱“昊天金闕至尊玉帝”,故名“昊天祠”。昊天寺是在關帝廟的遺址上擴建的,所以人們壹直稱之為關帝廟。
在1795修復關帝廟之前,關帝廟、黃愚亭和三清洞原本是獨立的。重建後,玉皇閣遷到三清洞,建了三個亭子,於是建了兩個院落。前院是關帝廟,後院有三清洞和玉皇閣。
前院關帝廟,三室寬,兩室深,懸山屋頂。在大廳的前面,明亮的房間之間有壹扇門。大殿中,關帝端坐,丹鳳眼,眠蠶眉,紅臉長髯,綠袍玉帶。
兩壁及後墻上繪有桃園結義、水淹七軍等80多個關帝故事。畫面精美,人物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前廊上掛著壹塊橫匾,是清鹹豐年間江蘇學者韓寶壽所寫,意為高如天,歌頌關公的偉大。
昊天祠後院正殿為二層建築,兩側為三個輔殿。中間殿下那層是三清洞,* * *有5個洞。中間有三尊雕刻的三清像:玉清洞真教主元始天尊、上清洞神秘教主靈寶天尊、太清洞教主道德天尊。
洞頂有壹磚狀帶檐木桶拱,明額嵌有清乾隆年間晉祠鎮人楊佩題寫的“先天始祖”磚雕橫匾。
後院正殿上層的玉皇閣建在三清洞頂上,寬三間。是磚木結構,單檐小山頂。殿脊鋪琉璃瓦,玉帝飛閣前後左右各有回廊環繞。
松水閣位於八角蓮池西,妙醫堂東,建於清乾隆末年。"松水"的名字取自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詩"松樹林裏的月光,小溪裏的水晶石"。
亭子是長方形的四角亭閣,有壹個滾動的棚子歇息在山頂上,三室寬9米,兩室深5米,面積45平方米。打開前面和後面之間的門。
松水亭有壹副木刻對聯:
山西水源流經汾水區;
荷花世界稻花香小鎮。
概括了晉祠的地方特色,充滿詩情畫意,是晉祠對聯中的佳品。
在松水閣打個盹是很愜意的,尤其是在夏天的晚上。坐在亭子裏,聽著水聲,看著水中的月亮,會覺得遠離塵世,煩惱完全消失,令人陶醉。
三臺閣建在懸甕山腰。三臺因地勢高而得名,與呂祖館相鄰。清光緒初年,晉祠方丈繼續集資,在東面修建,寬9米,深5米,占地45平方米。清光緒年間王敦元仿《韓苗傳》的木刻對聯:
景區拓展蓬萊,倚欄遠望,只贏幾片落花幾只鳴鳥;
名山畫空酒,不要辜負沙鷗周邊的香米。
在春秋時期美好的壹天,遊客環顧四周,是如此的開心和放松。
晉祠的月亮樓
晉祠淩雲閣
晉祠的月亮樓
晉祠碑刻
晉祠的對月牌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