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的概念,最初指的是儒家或儒教;魏晉時期,人們用“道”來指代我們今天所說的道教,而仍然用“道”來指代儒家或儒家。
3道家與黃老壹直是同義概念;
從漢末開始,人們就用黃老來指代今天的道教。
從葛洪到寇謙之,道家、黃老、道教逐漸成為同義概念;
到了唐代及以後,道家、黃老、道教還是同壹個概念,只是名稱不同;
道家與道教的嚴格區分,是當今學術界,尤其是道家對古代的壹種誤解;
漢初黃老說是因為當時黃帝是神的頭。漢末、張魯等人所走的道路是對漢初黃的繼承。今天的道教是漢初黃的延續。
道教和黃老都是道教。道教不僅僅是長生不老之術的傳授,更是壹個有著壹套深刻的哲學理論,高尚的政治理想,以善道為己任,與儒釋道並列的真正的人為宗教。司馬談指出,道家“取儒、墨之善,歸納命名之法之要”,而司馬遷更多地稱這壹學派為“黃老”。在《史記》、《老子列傳》、《韓非列傳》中,司馬遷說申不害:“申子之學發源於黃老,為主刑名”;韓非說:“我喜歡刑名之學,屬黃老。”這本傳記裏也有提到莊子,但並沒有說莊子之學屬於黃老。司馬遷看到了莊子寫的十幾萬字的“無視孔子弟子,領悟老子之術”,也看到了莊子不屬於漢初的黃老,也不屬於道家,“取儒墨之善,總結名法之要”。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司馬遷指出沈導、田駢、介子、袁環等。”都學了黃老的道德技巧”。司馬遷把這些學習黃老道德之術的學者解讀為孟子和荀卿,因為他們具有某些老子所沒有而道家所擁有的思想傾向。
這些戰國時期的學者,在司馬遷看來,有著相同的思想傾向,都屬於“黃老”壹派,是司馬遷用自己的分類標準和自己當時的觀念追溯前代的又壹次。我們可以說黃老或道教在戰國時期就存在,但不能說黃老是在戰國時期命名的。當時有黃老,但沒有黃老;就像那時候有老人,有黃種人,但是沒有道教。所謂黃老之實,只能說部分學者中有黃老的壹些內容,但未必形成壹個更為成型和壹致傾向的學派。他們有自己漢初黃老的思想成分,但被他們更突出的思想成分掩蓋了。從現有資料可知,法家傾向在韓非和沈步海的思想中更為突出。至於沈導、介子等人,我們能找到的思想資料極其匱乏。司馬遷將上述人士劃分到《老子》、《孟子》列傳中,可以使我們大致衡量他們的思想傾向。
漢初,焦溪有個叫蓋公的人,被曹參拜為師。他說“治言靜而民定”,“治者當以黃老書”(《史記·曹郭襄世家》)。而蓋公的老師可以追溯到戰國末期擅長修《黃帝與老子》(《史記·樂毅列傳》)的公。後來,曹參以宰相身份入朝,黃老術被正式作為治國的指導思想。漢文帝即位,然後竇家人“愛黃帝老子之言,帝王將相不得不讀黃帝老子之書,尊其技”(《史記·外戚世家》)。黃老書作為當時國家的統治思想,延續了幾十年,統治黃帝和老子之言的學者也正式形成了壹個學派,即黃老學派,或者說道家學派。《史記·陳丞相世家》記載,說他有許多陰謀,這是道教所禁止的。壹方面,他說陳平“是黃帝和老子的好手法”。在司馬遷的字典裏,黃老和道家是同壹個概念,只是名稱不同。雖然後來人們更多地使用道家而非黃老壹詞,並將道家的內涵引申到先秦的莊子等人,但在漢代,甚至更長的壹段時間裏,人們仍然更多地使用黃老壹詞來指代漢初出現的、被司馬談稱為道家的學派。(參見:任《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卷),第125和129頁,人民出版社,第1985頁)。
4黃老、道家、道教
在“道的內涵”壹節中,我們已經指出,自漢末以來,人們所使用的“道”字,指的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儒家或儒學。“道”字指的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道教。在這壹節中,我們還指出,至少從漢末開始,“黃老”壹詞指的就是我們今天所指的道教。《後漢皇甫嵩傳》載:
起初,張角,壹只巨大的鹿,自稱是壹個偉大的美德老師,服務黃和提高他的弟子。他第壹次鞠躬...
張角之道,又稱“太平道”,被現代學者視為道教確立的標誌。根據後漢書上的記載,這條太平道就是黃島道,這條黃島道就是道教。
與張角的太平道壹起,由張玲或張繡創立的“五米豆道”被認為是道教的開端。《三國誌·張魯傳》:
張魯字公,裴國鋒也是人。祖父陵,蜀中客,在山中學道,作道書迷惑百姓,賜受者米五鬥,故名米賊。淩死後,子恒走了自己的路。如果妳死了,盧福興會做的。.....其學道者,初皆鬼卒。就這樣相信了,我獻上了祭酒。各路領導數不勝數,大多都是獻上壹大杯酒治頭。大家都是教誠信不詐騙,有病就去自首,多和黃巾起義差不多。
它類似於“黃巾”,也就是說,它類似於張角的太平路。裴松之引用《典略》說,張繡是五米豆道的創始人,“法之修與角之修相近”。《漢書·柳巖傳》中的張魯事件是以《三國誌》為依據的,而引用的《典略》與《三國誌》中裴引用的《典略》相同。由此可見,張玲或張繡開創的五鬥米路也是黃老路。當時黃的觀念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道教。
對葛洪來說,道教和黃老不僅是壹樣的,而且顯然是指我們今天所說的道教。以下是壹些方便繪制的示例:
今若遵仙經,飛九丹藥,使世不朽,其益不止活壹人之功,黃老之德無量。然而,無知是荒謬的,也是可悲的。(《抱樸子內篇·釋滯》)
這裏所說的黃老,是以長生不老為目的的道教。
抱樸子說:道書是黃種人、老人所寫,蓋壹點耳,引後世許多善舉,各有所知所見而成長,故作文章卷為山貨(《抱樸子內篇·釋滯》)。
葛洪很清楚,黃老寫的書很少,黃老當時寫的書,大部分都是後人的善人根據自己的知識“成長”出來的,是道教經典起源的真實記述。這裏的黃老也指以長壽為目的的道教。
誠然,壹個人的身體是壹個工匠,而寶德是壹個不朽的人。(《抱樸子內篇·明本》)
重要的是道教的秘密,無非是長生不老之黨。(《抱樸子內篇·精進》)
這裏的道教和黃老都是指以長生不老為目的的道教。
葛洪批評張角等人說:“有張角、劉根、王新、沈李的追隨者,或千歲,假借小技,坐以待斃,改頭換面,迷惑李殊,糾正那群蠢人,不以延壽為業,不以消災治病為業,故招漢奸,謂之謀反……”這是道教內部的相互批判,批判張角等人尊黃老之道,而不追求長生不老。壹方面說明道教內部存在不同的派別,另壹方面也說明葛洪作為同道中人主導了“奉黃道”的開角。
然後是張角侍奉的黃老,漢初的黃老;牟子和葛洪提到的道教和漢初道教有什麽關系?這是在這壹點上不可避免要提出的問題。然而,我們並不急於立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想繼續看看葛洪之後的古人的詞匯中,道家和黃老的內涵。
5道家、黃老與道教(續)
葛洪之後,人們逐漸用“道”這個詞來指代我們所說的道教,同時還在使用黃老、道教等概念。黃老、道家、道教成了同義概念。據《魏氏老誌》記載,這位老先生來到,對寇說:“我以此為戒,從天地之初就來了,但我不會把它傳給世人。今天的運氣應該出來了。”妳申報我的新支部,清理道統,除三假法,租米稅,男女結合之術...". "這裏的“道”不是基於儒家的五經,而是基於老子的道。此後,道教的概念專指以長生不老為目的的宗教。同時道教還在使用道教、黃老等名稱。”舒威《史勞誌》載:
道教的起源來自老子。它不言自明,與生俱來,資源豐富。在玉京,他是神王的教派;我是飛仙之主...
這裏的道教還是道教的別稱。
略晚於寇的南朝時期,在圍繞《易》和張戎《門論》的論爭中,道、道、黃老被雙方作為同壹實在的概念使用:
案子的工作是從西周開始寫的;佛經的到來始於東漢。800多歲,幾十代掛。如果說,雖然時局已久,但偷了齊的是呂尚,偷了王莽漢室的是劉基。(《南齊顧歡傳》)
道教的目的,也就是在老家的兩部經典中...
現在的道教是以不死為唯壹宗教,以不死為主(明高僧邵《論二教》)
道經簡單枯燥。對諸如“靈寶”和“苗振”之類的“法華”的收集尤為笨拙。
如果丈夫明宗主導會議,主導浪漫,那他荒廢學業,深思熟慮,豈不是偷懶?是道家的惡?(謝震之《重道姑書》)。
但是,超越自我解讀,儒家是宏大的。在此之後,能與仲尼相提並論的是黃老世雄。(周青《難張長史門》)
上述黃老、道家、道教的概念都是同義詞。
北朝末年,黃老、道家概念的使用,仍然保持了寇謙讓的傳統。和尚道安寫《兩個宗教》時說:
求道有三點值得佩服:壹是老子無為,二是神仙誘餌,三是傅勇隱忍…
而道家的極致在於長壽,呼吸太多,去舊迎新。
這裏的道教還是指道教。這壹傳統直到宋、元、明、清都沒有根本改變。
6黃老、道教和唐以後的道教觀念
在這壹節中,我們將主要列舉材料來說明唐宋以後,人們對黃老和道教的詞匯仍然是指道教,與道教是同壹個概念。這些材料包括:
道經只有590卷,是佛說的。兩百三十五卷之多,是黃老等諸子之書(史明幾乎“絕革除佛與僧以復義”)
(尊師重道)十二歲學《春秋》《禮記》,看到了黃老的宗旨,學的是儒墨。(王石執筆,司馬成鎮執筆,潘尊師解)(本文引用的所有文章均由陳遠整理,陳誌超、曾慶英補充,文物出版社出版,1988)。
因此,江西廉路帥四公...是優雅的,是看重黃老的,是尊重虛無的。(李灌《道士劉洪山院墻》)
老子在眾多贊中只有兩卷,井蛙不知終。(顧況《衢州開元寺碑》)
道家認為,元氣以壹為基礎,壹變九。故太乙行於九宮,其壇滿禱,乃真仙官之產物。(宋西太乙宮宋壽碑刻)。
佛老之法,要求其歸,唯清凈無聲,全是自然,非是浸淫於外物者。黃老的佛法也。(王·《重建仙鶴觀》)
(上)祈禱和祭祀的器具都是基於太壹之學,用的是道家的理論。
占領馮翔和張苞壹家已經成為日本吏部的法律。而道教之所以要揣摩其形象,是為了控制其服務位號和祭臺方式的差異...(宋代呂惠卿在太乙宮的題詞)。
道教的教源於莊(據“莊”字)、周代,興於唐明帝,盛於我宋之聖...(道教大師何德順施立大師《廣州行再造天晴觀》)
我想走道教的道路,它起源於黃帝和老子,它的方式是基於清靜,它是用來把事情弄清楚的...秦漢以來,方士紛紛發言,但有飛仙變之術,黃庭大洞之法...於丹的神奇藥物。符箓小數都歸於道家。文人不可兼得。不過我嘗過盜論:黃帝老子之道也真,方士之言也末...(蘇軾《上清楚翔宮碑》)
老子之道,黃帝之道也...自漢人以黃老為名家,儒者得病,到今天,稱為異端...(馬嘉軒的《東曉樁功田忌》)。
根據起源於黃帝和老聃,並延伸到列禦口和莊的道教,它與孔子的方法並列,以教導世界而不廢除它。(女野人願“大金陜州靈修虛觀”)
俗話說,學道的人多,但藏古之人多。住在山裏,在樹林裏吃吃喝喝,把黃煌放在外面。若夫翁河上之流,黃故裏之號附後人,以為是仙。(袁浩文的紫顯微術)
.....殊不知,神的虛幻和迷惑,從來都是好奇者的欲望,是真誠的道家所謂的狡猾。(紀知真《重陽祖師開道碑》)
道家從老莊流出來,後來的人就失去了本來的目的,發為魔,發為魅,發為燒,發為章。送的越多,丟的越遠,來的越久。(嚴旭《廣寧宣彤太谷真人郝宗師道行碑》)
道家從黃帝、老子中流出,以清靜虛無為宗教,以修神養性為工作,以長生為功效,神仙飛升到極致。(李之韶重建神仙萬壽宮)
蘇公說道教徒流,是以黃老為宗,以清靜為宗,以空識為旨,以善良節儉為行。自秦漢以來,方士之言,飛仙之變之術,丹藥之術,皆歸於道。但黃老的道也是本,方士的話也是末。可以說是修其底子到最後都沒有反應的完美。(許有壬《褚青向公基》)
漢代的所謂道學,是以黃老、無為而治為基礎的。它的濫用是長生不老,被稱為仙丹。(於吉《非非子遊詩誌》)
太史公以前寫道名,是六大重要流派的名稱。正因為如此,歷代都不以靜玄為體,為之祈福。雖然它就在那裏。(山《太乙壹、二代師贈蕭真人墓銘》)
道家之流,堅持固守本本,防身自謙自持,符合易經。易經的謙虛可以修身,可以待人...自從他們的學問有了變化,神仙的本事也就興盛起來,他們想保命,卻又想遊到外面去,他們想心平氣和,相依為命,無所畏懼。(宋濂《渾成道學》)
……
以上文章都是寫給道家的,其中道家、黃老指的是道家。這說明,從唐朝到明朝,清朝其實也是如此。人們仍然保持著傳統的說法,他們的道教和黃老的概念指的是道教。即使在這壹千年裏,人們提及道教更多的是用道家、黃老的概念,而不是用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