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在洛陽東南200裏左右,有壹個叫汝州的州,州西有壹個叫廟下的小鎮。四面環山,景色宜人,還有壹個奇妙的習俗:青年男女壹旦訂婚,女方必須親自送壹個繡有鴛鴦的荷包給男方,不言而喻。如果是定在早婚,那就必須由女方家的嫂子或者鄰裏過門的大姐繡上,作為終身信物。
鎮上住著壹個美麗的女孩,名叫玉女。玉女十八歲,心靈手巧,天生聰慧,善繡善織,尤其是繡荷包上的各種花卉圖案,常常惹得蜜蜂蝴蝶落在上面,可見功夫之深。
這麽好的姑娘,追求者自然破了門檻,但都被姑娘家人婉言謝絕了。原來姑娘有了自己的男人,家裏人也默許了。可惜小夥子被放逐長城兩年了,杳無音信,錢包也沒了。玉女日日盼,夜夜思,苦苦思念,於是每月繡壹個荷包聊心事,壹壹掛在窗前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就形成了壹串,成為人們所說的“荷包牡丹”。
(2)第二個傳說
遼闊的沂山涼風習習,風光旖旎,迷人的風土人情,猶如盛開的馬纓花。在這幅山水畫卷中,最迷人的是幾位繡娘。
巨闕,今永仁縣古稱。但刺繡歷史悠久,彜族婦女,尤其是那些年輕貌美的彜族姐妹,個個匠心獨運。那針線在他們靈巧的手中,如銀蛇之舞。龍若出海,可以自由穿梭,抒發情懷的荷包和美麗典雅的服飾,為他們勤勞的生活註入了生機和活力。這些彜族婦女不僅擅長刺繡,還擅長打扮。她們身上頭上穿的都是她們繡的,尤其是各種節日。村寨裏所有的彜族婦女都穿著紅綠相間的衣服,如畫。外地人進入嶧山,印象最深、最難忘的就是這些繡娘。
有女人就有男人,有姐妹就有兄弟。繡娘的情懷和用心都是沖著A哥來的..每到農閑時節,那些繡娘們,老人們,坐在月臺上,飛舞著她們的針線,心裏卻在想著那些坐在轎子裏的歲月,像臉上的皺紋壹樣深。年輕人,繡著花荷包,像樹梢上的蓓蕾壹樣在胡思亂想,悄悄哼了兩句:“哥哥,妳怎麽還不來,姐姐,我在給妳繡荷包呢……”
每天晚上,那些年輕的繡娘們穿上自己親手縫制的最喜歡的服裝,躲在女孩的房間、閣樓和閨房裏,期待著她們的哥哥早日出現...心是相通的,花花綠綠的服飾,花花綠綠的皮包,都是兩顆心碰撞的信物。等繡娘的時候,A哥匆匆趕來,裹著淡淡的夜色,手腕上掛著心愛的花荷包,嘴裏叼著壹片木葉,踩著歡快的曲子。木葉悠悠,哥哥的心,透過木葉和舞步,在依山的群山中上下飛舞,傳遞給美麗的繡娘們,讓年輕的繡娘們按捺不住地在風中起舞……
刺!繡花!壹朵花,朱雀的花,盛開在深情的山坡上;壹朵花,狗爪子花,被跳動的心臟包圍著。馬纓花的山,金銀花,野生山茶花,不知名的山花,在繡娘們壹針壹針的耕耘中,沈浸在春天的胸膛裏。天亮了,春天醒了,多情的繡工愛憐地換上五顏六色的衣裳,開始為新的壹天歌唱...
居缺的彜草堂裏,山川河流,壹草壹木,處處洋溢著繡娘的情與愛。
有壹座山,是哥哥雄壯纏綿的胸膛;但是,有水,是繡娘們熱情飽滿的追求。
朱雀的《繡女》是民間情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棄之不棄。常被傳唱,續作,在宜山代代相傳,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