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氏有四個來源:
1,從子姓,是商湯後裔,以善名為姓。據《元和氏編》和《古今姓氏書辯證法》記載,周初,平定“反蔡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主的普通兄弟為商朝故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了宋國。宋國(公元前799-766年)11國君,名石密,死後被封為戴公。戴公之子宋武公(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48年)及其後裔以謚號“戴”為氏,河南戴氏。
2,出自姬姓,以國為姓。據《族譜》和《左傳》記載,春秋時有戴,是姬的諸侯國,在河南民權縣以東,河南蘭考縣境內。隱居十年(公元前713年)卒於鄭國,卒於宋國。他的族人以國名“戴”為姓。
3.殷改姓戴。據《鼠譜》記載,殷改姓戴。滅商朝後,許多殷遺民以國為氏(因商朝都城在殷,又稱殷國),稱為殷氏,後來有的改姓戴。這個戴家也是河南人。
4.其他民族改了姓。比如滿族達爾沖阿姓和傣家姓,鄂溫克族圖克東姓改為傣姓,其他民族如蒙古族、回族、瑤族、土家族都有這個姓。
始祖:戴?。西周初年,平定武庚之亂後,周公旦把商朝末代國王帝辛的弟弟魏子立為商朝舊都,建立了以商丘為都城的宋國。宋朝第11任君主(公元前799年至公元前766年在位)死後,謚號叫戴公,他的私生子?以謚號王父為氏,稱戴?。後人也沿襲戴氏,尊之?戴氏的祖先。
■遷移分布
先秦時期,戴氏主要發展在其出生地河南省的東部地區。當人數傳到傣族時,傣族從宋代遷到亳州、喬縣,後人留在這裏,形成了傣族歷史上的第壹個縣——喬縣。西漢時,戴從豫東遷到豫南。比如被稱為“關東漢子”的戴尊,就是沈陽人(今河南正陽)。戴為躲避戰亂,從遷居廣陵(今江蘇揚州),建立廣陵郡。還有壹個是從豫東遷到山東半島的,因為這裏原是齊的故鄉,濟水與黃河交匯的地方,這個叫的傣家是縣的希望。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廣陵人戴烈因是三國時吳的左將軍而遷居江南,其孫被司馬睿收為心腹,住在建康(今江蘇南靖)。八王之亂,五亂,中原烽火連天,中原戴氏大規模南遷。喬縣部分群眾被迫南遷。喬縣(今安徽省蘇縣)人戴奎,南遷至會稽縣西南。東晉時,戴陽是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縣以東)人,後遷到湖北荊州定居。可見,從三國到南北朝,戴氏不僅更廣泛地分布在江浙壹帶,而且遷徙到了安徽、湖北等地。唐初,、入閩開張,女婿戴均友,其子戴仁。父子二人在河南固始起兵征討,後定居福建,這是戴進入福建的開端。盛唐時期,隨著社會穩定和政治清明,戴氏在陜西、山西、湖南、江西等地發展繁衍。宋元時期,隨著南方金兵和蒙古騎兵的入侵,壹些原本居住在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省的傣族人南遷到福建、廣東等地。蕉嶺始祖戴玉林,祖籍福建漳浦縣,元代遷居鎮平(今廣東蕉嶺)趙福鄉。他的後代人丁興旺,壹直傳到第12代。任重、仁公遷到臺灣省屏東,13、14日又有數十人遷到臺灣省高雄、新竹、桃園、乃浦等地。明朝洪武年間,戴作為明朝遷居洪洞的人的姓氏之壹,輾轉於陜西、安徽、山東、河北、東北、江蘇等地。清代,福建的戴陸續遷居臺灣。此後,又有傣族人移居海外。今天,戴氏已分布在全國各地,主要集中在江浙壹帶,這兩個省的戴氏人口占全國漢族人口的53%。戴是中國第54大姓,人口眾多,約占中國漢族人口的0.4%。
■歷史名人
戴嵩:唐代畫家,擅長畫田家、山原風光,尤其是山澤水牛,與朝鮮畫馬齊名,在國際上有“漢馬代牛”之稱。
戴震:安徽休寧人,思想家、學者。他知識面廣,記憶力強,對天文、數學、歷史、地理都有研究。他深諳古音學,樹立了聲韻類轉正的典範,創立了古音九類二十五部說和陰陽入反說。他對經學和語言學都有很大貢獻,是壹代考據大師。後人整理了戴的遺書。
戴進:著名畫家,錢塘(今杭州)人,善畫山水,遠美多利己。兼職工人和佛像,以其有力的筆觸、嫻熟的色彩和良好的精神,是明代庭院中的第壹手人物,被譽為“浙派”。
戴奎:東晉學者、畫家、雕塑家,羅縣(今安徽蘇縣)人。他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論,寫了《釋疑論》。曾為會稽山靈寶寺雕無量佛、威震菩薩,為瓦罐寺雕佛五,還有顧愷之的維摩詰壁畫、獅國(斯裏蘭卡)送來的玉佛,當時稱為“三絕”。畫的人物和風景也很獨特。
大德與戴勝:大德是公(子?)22個孫子。戴勝是戴仁的兒子,戴仁是大德的弟弟。大德、戴勝是西漢時的石梁(今河南商丘)人,家世顯赫。大德和戴勝是當今禮儀學“大戴學”和“小戴學”的開創者。由於他們對禮儀之學的巨大貢獻,也被後人尊為儒家。戴德、戴勝的《禮記》寫於來世,選錄了古代各種關於禮儀的論述,分別編成《大戴李記》和《戴孝李記》。金壇、句容戴氏晚於戴勝。大德,本名嚴俊,曾是新都王(劉濤飾)的老師。稱帝時為大夫,稱“大代”,又稱“師之禮”。戴勝(二君子)為九江巡撫,稱帝時從醫,參與石渠亭,世稱“戴孝”。
戴笠:浙江江山人,黃埔軍校大三,軍事特勤負責人。他死於1946年3月的壹次空難。當時有“弄玉(戴笠)死在雨中,戴笠死在岱山”的說法。
戴名世,安徽桐城人,清代國子監編輯。他出版了《南山集》,裏面有很多明朝正史之外的歷史事件,觸怒了清朝,以“大逆不道”之罪被殺。他是清代四大文獄之壹。
戴復古:南宋詩人,字世平,臺州黃巖(今浙江)人。他長期遊走於江湖,師從陸遊詩歌,受晚唐詩歌影響。他的語言很自然,所以他是江湖派中比較成功的作家。有些作品指責當時的統治者竊取和平,表達了收復中原的願望。他還會寫詞,文筆豪放。有《石評詩》和《石評詞》。
戴:奉化(今浙江)人,元代文學家。他的文章文質彬彬,號稱“東南文章,首推元彪”,其中就有《戴源先生文集》。
戴:大余(今江西省大余縣)人,進士,與弟、長子辛衡、次子曲衡壹同入翰林。他被稱為“西江四代”。
戴望舒,浙江杭州人,現代詩人,“現代派”詩歌的重要代表。詩集有《王叔草》、《王叔詩》、《多災之年》等。
戴:吳興,浙江人,四川廣漢人。他曾經是宣傳部長,反對孫中山的三大政策。
戴安瀾:海鷗壹號,安徽人,著名抗日名將,曾任旅長、師長。參加過臺兒莊、武漢、昆侖關戰役。1942年隨中國遠征軍入緬抗日。他抗擊五倍於自己的敵人,以800人傷亡的代價,消滅了5000余名敵人,在抗戰史上寫下了光輝的壹頁。就連日寇也不得不承認,銅鼓戰役是緬戰中“最艱苦的戰役之壹”。他38歲,受傷犧牲。4月1943,1日,廣西全州香山寺舉行國葬儀式,由州政府特別代表李主持,兩黨領導人先後獻詩、詞、挽歌。
戴克敏:湖北黃安人。紅軍高級將領,黃麻起義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之壹,革命烈士。曾任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代表、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代表、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311師代表、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第七十五師政委。
戴鋒,出生於7月,1966,出生於湖北隨州,* * *黨員。大專學歷,襄樊市樊城區清河口辦事處主任、黨委副書記。摘自《世界人物的話》網絡版第三版。
戴家福,1966年6月出生,湖北宜城人,初中文化。他是湖北宜城市留侯鎮前城村整治主任。摘自《世界人物的話》網絡版第三版。
戴,出生於6月1949 11,山東青島人,青島市第十五中學壹級教師。無錫市集郵研究會會員。摘自《世界傑出專家與人才》網絡版第十版。
戴汝寬,1934,6月生,雲南省普洱人,* *黨員,中國工商銀行普洱縣支行總會計師、高級會計師,雲南省財務會計學會理事,普洱縣認繳協會理事,普洱縣珠算協會副會長。摘自《世界傑出專家與人才》網絡版第十版。
戴露,出生於1940,山東濟南人。劇作家,原名戴。1958參加工作,1960開始從事戲劇藝術。他當過演員、導演和編劇。現任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青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青島市戲劇家協會主席,青島劇院黨支部書記,壹級編劇。摘自世界著名藝術家。
■縣唐王號碼
王俊1
喬縣:東漢建安末設沛縣,治喬縣(今安徽亳州)。三國時期,相當於安徽、河南的靈璧、蒙城、太和、陸毅、永城之間的土地。
廣陵郡:西漢元壽三年(公元前120年),江都改廣陵州,治所在州(今揚州)。東漢時,建武改為郡。相當於江蘇省與安徽省交界的洪澤湖、六合以東,泗陽、寶應、灌南以南,川昌河以西,長江以北的區域。
清河縣:治所在慶陽(今清河東南)。元帝之後成為河北清河、棗強、南宮的壹部分,山東臨清、夏津、武城、高唐、平原的壹部分。
2.大廳號
壹步堂:或者說“避貴堂”,都源於後漢戴良的事跡。戴良天賦很高,他的論證和壹般的不壹樣。他曾說:“我是世界上獨壹無二的。誰能跟我比?”他稱他為連笑,但他拒絕接受。請他再做壹次,他還是不做。州官逼他上任,他就跑到山裏躲起來了。
喬國堂:東周時,宋朝貴族戴遷居喬縣,後代留在此,以喬縣為郡。巧果堂的名字就是由此而來。
此外,戴的堂名還有廣陵堂、清河堂、清華堂、清河堂、叢溪堂、榕溪堂、堂、註釋堂等。
■戴總工會
[戴氏宗祠門楣碑文]
朱麗·名佳
“禮主”壹詞,源於西漢大德人戴的先祖及其侄兒戴在後倉的同窗“禮”。當漢武帝宣帝的時候,他們兩人都成了醫生。大德曾選錄古代各種關於禮儀的論述,將85篇文章編成《大德禮記》,開創了“大德學”理論,被譽為天下“大德”。大德被封為劉啟和麗芙的大宗師,也被稱為“大麗芙”。素有“小戴”之稱的戴勝,還選錄了古代關於禮儀的論述,編著了《小戴禮記》,也就是現在的《禮記》。《禮記》是儒家思想的經典著作之壹,《苛政猛於虎》、《博采眾長》等著名經典著作均選自《禮記》。為頌揚和戴勝文章的道德風範,戴正門題“重名禮”。
[戴氏宗祠四字聯]
Xi傳易學;
業善禮儀。
——匿名代寫總工會
第壹聯指明代鄞縣人戴貴,字誠,名喚先生,致力於易學並身體力行。我常對人說:“學習要慎獨,以誠修身,不要怨天尤人,虧待他人。時間久了,就和天道融為壹體了。”他是《易經》和四本書的作者。第二聯指的是“大戴學”的開創者戴德和“戴孝學”的開創者戴勝的叔叔。梁人,和侯蒼壹樣,學的是“禮”。戴德子燕君,任新縣太傅,宣帝稱帝時被任命為大夫,人稱“大戴”。他選錄了古代各種關於禮儀的論述,匯編成《大代李記》八十五篇。戴勝,第二個皇帝,是前九江太守和醫生時,皇帝宣帝宣布。他參加了在石渠亭舉行的名為“戴孝”的儀式,並挑選了古代各種關於禮儀的論述,匯編成《戴孝禮記》。
易居;
山很高。
——匿名代寫總工會
對聯指的是南朝宋學人戴青,字鐘若,名高。他和哥哥戴博先後隱居於桐廬和吳中。兩人都擅長繪畫和打鼓。後來他到了巫峽,當地的士人早就聽說了他的高名,於是集資為他蓋房、采石、引水、種樹、開溪。他在那裏寫道。永初、元嘉年間,朝廷多次招他,其他人都不肯去。他寫了《論自由》,為《中庸》做了註解。“夏菊”是崇高的隱喻。第二副對聯是指東晉時期的學者、畫家和雕塑藝術家戴奎。-396),字道安,戴青的父親,生於羅縣(今安徽省蘇縣)。曾反對佛教因果報應論,著有《釋疑》並與著名高僧慧遠反復辯論。雕刻繪畫精細,擅長畫山水、人物、動物,也畫宗教畫、雕刻佛像;他曾為尹繼善靈寶寺做木雕佛、脅侍菩薩,躲在幕後,聽取意見,反復修改,三年而成。還為瓦罐寺雕刻五經佛、顧愷之壁畫《維摩詰像》、獅國(今斯裏蘭卡)送來的玉佛,當時稱為“三絕”。南齊謝赫所畫的人物和山水,有“感情韻味濃,發趣靈動”的評價。武陵王Xi,太宰王,聽說他擅長打鼓,就讓人叫他。隗囂對使者說:“戴安道不是王家的老爺。“後來,他搬到了極致縣。隗囂高潔,待人以禮。武帝累了,不能簽。泰地的病人。
九靈隱士;
五女稀。
——匿名代寫總工會
第壹聯是指梁,曾多次拒絕做官,住在九嶺山下,被封為“九嶺山人”。第二副對聯指的是韓代良,娶了五個女人卻很賢惠,留下了自己的衣服,被子,竹筏,木屐。
破琴示節;
學禮儀,刪文章。
——匿名代寫總工會
第壹副對聯指的是金,本性高貴,會彈琴。太宰王武陵王召見,他斷琴發誓不做王老爺。第二聯是指韓大德和戴勝的大事記。
戴氏宗祠五字聯
傳承舊德;
第五代啟發了儒家。
——匿名代寫總工會
第壹聯指東漢學者戴萍,其字仲和,平輿人事代號。第二聯是唐代名人戴,桐城人。五世同居,天下聞名,賢童奉詔上門。
石頭是無窮無盡的;
森林的香味更加飄散
——戴公懷寫《戴氏宗祠總聯》
此聯是唐代詩人戴公懷所作的壹首詩聯,名為“派呂鳳和閬中遊仙山四瀑泉,寄信於李理吏部,米寶,趙武周,齊楚周”。全詩為:“今日,我將永守,我將再追山水遊。因為尋野,得到了軒轅山。訪古難學,多周見新情。小溪是綠色和黑色的,巖石是白色和渾濁的。奇景無窮,林中幽香更飄。高舉虎節,可以壹睹龍的風采。三四次,奔千年。冷得觸目驚心,雷得動人,夏天冷得嚇人,冷得結霜。泡沫濺到鳥群外面,光線晃了幾個山峰。懸崖滴滴答答,山谷近了。在這種情況下,特形獲勝,其余不相等。氣場覆蓋五嶽,仙氣十洲。這本書是謝寫的,將永遠被人們記住。想著爬山的時候,看東南鬥牛。”
清水* * *;
青山斜。
——戴題寫《戴氏宗祠總聯》。
此聯為元代詩人戴《五律苕溪》詩中的頸聯。全詩為:“六月苕溪路,人言如邪。漁塘掛棕樹,酒船出荷花,碧水千裏* * *,青山斜。世間事無窮,乃桑麻也。”戴,字帥初,奉化人。他曾經是忻州的壹名教授。其文風深邃典雅,名重東南。
傳大傳小;
名字和桶山壹樣。
——匿名代寫總工會
全盟典指西漢儒家經典《大德》、《嚴俊》、《梁軍》的人事典。
[戴氏宗祠七字對聯]
簾外清風斜燕影;
竹子靠近水邊的人。
——戴撰寫《戴氏宗祠總聯》
第壹副對聯是清代畫家戴(1801-1860)的自題對聯。戴,字鹿床,號醇,錢塘人。道光進士官至右兵部侍郎。詩書畫在當時都很有名氣,繪畫尤其引人入勝,著有《畫徐》壹書。賜尚書爵位,謚號慶節。
[戴氏宗祠七言以上]
解京不窮,榮厭津門;
我讀了壹遍又讀了壹遍,喜悅從玉宮蔓延開來。
——匿名代寫總工會
第壹聯指東漢學者戴萍,其字仲和,平輿人事代號。第二聯是指明代戴大彬故事的編校。戴大斌,鐘彬,莆田人。鄭德·仲婷對第三名。傳祺:這是指為皇帝演戲的傳聞。明代說初試是匯源,二三三級是傳祺。
教會建萍鄉,念祖註刪經,學家傳。
山河還原寺貌,願後人秋霜春露,德總薦。
——戴曲庭寫《戴氏宗祠總聯》。
這幅對聯是江西省萍鄉市鳳凰街戴氏宗祠對聯。
敦倫是壹個溫柔敦厚的敦商,自古以來就是壹個著名的學者。他原本是敦禮的祖先。
許穆·趙旭敘述時代,壹個大廳在右邊,另壹個在左邊,壹家人穿著衣服,這壹切都是基於敘利亞。
——匿名代寫總工會
這幅對聯是安徽績溪縣代傳代氏的“頓虛堂”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