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象數易學起源於漢代。漢族人沒有形象和數字是看不懂易經的。漢代現在的文字比較好學,註重的是形象的數量。西漢初年,王孫、丁寬借鑒先秦卦爻辭、互體等舊例,談象數。後來,焦延壽、方婧等。講了陰陽之災,使大象數學流入吉兇之術;宋代陳摶、邵雍發展為先天象數之學。陳摶的道觀圖,是作為太極河洛生後天學說而創造的。陳摶把他的理論傳播給了後世,劉牧推崇河圖和洛書,洛書以河洛之學聞名於世。李誌財的占蔔理論屬於陳摶的書派。到周敦頤,他講象,插畫易,做太極插畫。邵雍重視先天伏羲所寫的《易》,擅長數學。他寫了《黃史》,並談到了先天象的數學。他以先天之學為心法,認為“心為太極”,萬物皆生於心,並將宇宙萬物的生成過程歸結為象數的演化過程。
所謂易學,雖發源於三國時魏著名學者王弼,但《易傳》對《易》的哲學詮釋和費的古文《易》對易學也有壹定影響。易經原是蔔筮之書,王弼註《易經》,是唯壹壹個堅持義理,壹掃數術,主張《易經》義的人。而王弼主張玄學,其中包含老莊思想,以道家玄學發展儒家哲學。理學發展到北宋,有胡瑗的《周易·口易》,孫富的《易說》,石碣的《易捷》,李覯的《易論》解釋李逸。程頤撰寫《易傳》後,闡釋了李逸,成為宋代李逸學派的代表人物。程易學重理輕數。雖然他和邵雍在同裏巷多年,天下事無巨細,但他從來沒有食言過。但程頤並沒有完全排斥象數,只是把象數作為“端”和“流”,並批判了數學派“意從數起”、“理從數來”的觀點。
宋代至南宋,朱針對程頤過分強調理而輕視象數,象數學派入末流而忽視義的兩種偏向,提出了《為蔔辭》。他的話必須植根於象數觀,以尋求經書本義,批判程頤學說。並提出易經分為伏羲易經、文王易經和孔子易經,探究伏羲易經的本義。認為古代易經分為經和經,並對易經的發展階段進行了探討。通過對《周易本義》與《周易程家傳》的比較,可以看出朱與程頤的異同。朱從本義出發,主張以象數求易學,強調易學、占蔔、象數相結合,將易學、職業、象數融為壹體。在分經立傳的前提下,他還重視《易經》與《易傳》的聯系,在克服程易學和邵雍易學不足的基礎上,取長補短。在這個過程中,《周易》原理高度哲學化,發展了宋代易學,在中國易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