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文化內容要創新。文化內容是文化所表達的觀念和知識體系,是文化的價值。文化內容本來是反映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成果,與客觀世界、社會實踐和自覺活動密切相關。但壹旦成為壹種思想,它就有了相對的獨立性和傳承性,所以就有了代代相傳的文化傳統。文化傳統有精華也有糟粕;當代文化也分先進和落後,科學和迷信。要使我們的文化反映時代,把握規律性,具有創造性,就必須去糟粕,改造落後,反對迷信,推陳出新,這是決定文化生命力的根本問題。要堅決消除文化傳統上保守倒退、反對創新、爭強好勝的觀念,以及文化傳承上“說什麽就壹定要叫聖人”、“重六經”、不敢獨立思考的愚昧行為。真正的文化建設者應該自覺地從過時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大膽探索,勇於創新。“鬥爭哲學”指導下的“鬥爭文化”也應轉化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和諧文化”,為建設和諧社會和創新型國家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當然,改造過時的保守文化只是創新的內容之壹。更重要的是讓全民族的創造精神和聰明才智迸發出來,根據新的實踐和新的生活創造出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比如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就是創新文化內容的新途徑。以前我們只知道文化創意只能靠個人的頭腦,現在有了生產文化內容的“加工廠”,知識庫、信息庫、動漫產品、遊戲軟件都在這裏生產。這種新模式以知識創意、文化資源、信息數據、科學技術和互聯網為載體,通過創意、加工、生產、流通壹體化,為社會創造精神文化產品和物質財富。它是科技與文化高度融合的產物。有了這些先進的手段,文化內容的創新就會突飛猛進,人民的智慧就會轉化為巨大的創造力和內容資源。
第二,文化體制要創新。文化體制改革是文化體制的創新。事實證明,計劃經濟下形成的傳統文化體制,與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市場經濟體制,與廣大人民群眾多樣化的精神文化生活,與日新月異的文化傳播技術革命,與各級政府轉變職能、依法行政的要求,與我國文化走向世界、參與國際競爭的形勢,已經不相適應。我們必須通過改革創新文化管理體制、生產體制和流通體制。創新文化管理體制是理順政企關系的關鍵。要加快建立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和企事業單位依法經營的新體制,形成責任明確、反應靈敏、運轉有序、團結高效的宏觀調控體系;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落實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企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的要求,理順政府、企業、事業單位和中介組織的關系;要加快法律和政策體系建設,使黨政部門在企事業單位和市場管理中主要運用政策調控和法律規範,而不是直接幹預企事業單位的生產經營;要改變資產管理中的混亂局面,做到產權清晰,授權明確,出資人到位,經營性資產保值增值,非經營性資產與績效掛鉤,權責明確,考核到位,獎懲分明,使國家投入發揮效益。創新文化生產體制,增強微觀生產組織活力。中央文件第壹號去年2月發布的14已經明確了方向:所有經營性文化生產單位都要轉制為文化企業,以企業轉制改制為重點,著力培育新型文化市場主體,解決長期遊離於文化市場之外的問題。轉型後將根據不同的準入擴大投融資,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壯大玩家和實力。公益性文化單位應分為政府主辦和政府支持兩種類型。政府主辦的文化單位必須按照新的要求,加大投入,做好工作。政府扶持的文化單位要有明確的任務和明確的政策,采取政府項目委托、政府采購、加工訂單等方式扶持,絕不養人。對內,要深化改革,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加快三項制度改革,嚴格崗位責任制。公益性單位有經營項目的,要實行宣傳業務和經營業務“兩分離”,經營部分要單獨成公司,企事業單位不得混用。企事業單位的收入要單獨核定,按自己的規則管理。市場體系創新要著力培育現代市場體系,主要是建設統壹高效、競爭有序的大流通大市場,打破計劃經濟造成的行政壟斷、條塊分割、地區封鎖、城鄉分割的落後格局,推進物流配送、連鎖經營、網絡建設、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打造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產品流通平臺。管理體制、生產體制和流通體制的各個環節都要進行相應的創新,形成社會主義文化新體系。
第三,文化機制要創新。自然決定制度,制度決定機制。文化單位的體制壹旦確定,機制創新必須跟上,否則文化單位的體制和機制就成了“新瓶裝舊酒”的關系。很多翻牌公司之所以依然如故,是因為內部沒有發生“化學變化”。創新文化事業的機制,主要是解決事業單位活力不強、資源浪費、效率低下、績效評價不科學等問題。通過改革,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財政支持、政策引導的公共文化服務新機制。事業單位內部重點是改革內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做到以崗定責、以崗用人,全員公開競爭上崗,實行項目責任制、崗位工資制和績效考核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文化企業要實行完整的企業運營機制,明晰現有存量資產產權,合理界定產權歸屬,做好資產評估和產權登記,建立健全資產經營責任制,保護投資者權益。落實法人治理結構,落實企業的財務、稅收、社保、勞動、人事、分配制度,讓從業者各盡所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要創新文化企業發展方式,通過民營企業參與、產權交易、合資、聯合開發、參股等方式,優化企業資本結構。在保證國有文化資本主導地位的前提下,鼓勵收購、兼並、重組和股份制改革,形成文化資本向優勢企業集中、優勝劣汰的機制。要引入社會主義市場機制,用市場機制配置文化資源和文化生產要素,明確市場準入、產品準入、職業準入、崗位準入的條件和規則,實行公開、公正、公平競爭。同時,要制定和完善企事業單位人員退出機制,做到單位有生有死、人員有進有出、收入有高有低,打破目前文化單位賬目只有生有死、人員只有進有出、收入只有高有低的僵局,為文化市場註入活力。從某種意義上說,機制創新更為根本和徹底,是創新的關鍵。
第四,文化形式要創新。內容與形式的統壹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原則,文化內容的創新必然導致文化形式的創新。隨著文化內容的不斷豐富,表達不同內容的形式也要適應。提倡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是我們壹貫的思想。這裏有三點很重要:第壹,要繼承和發展人類創造的壹切有益的文化風格和交往形式。搞創作的不要輕視表演,搞理論的不要排斥文藝,搞教學的不要輕視科研...自古以來,文化就有各種各樣的生產方式和各種各樣的傳承形式,如口頭傳授、面授、歌唱、書寫、書寫、辦報、出版、圖片甚至電話、廣播和出版。應該允許壹切具有民族性、大眾性、科學性和現代性的文化形式自由發展。第二,壹切已經被時代淘汰、沒有生命力或者瀕臨消亡的腐朽文化形式,都應該讓它消亡,沒有必要花大力氣去復興它。比如占蔔文化、封建迷信儀式、封建宗族、宗教、宗法文化習俗、沒有進步意義的語言文字等。,與創新相悖,與傳承優秀文化傳統格格不入。第三,要以寬容積極的心態對待壹切新事物、新發明、新技術、新文化,了解它們,研究它們,用它們來管理它們,趨利避害,為我所用。新的文化概念和風格,如人性化,人道主義,迪斯科,流行音樂,意識流,互聯網等。,在中國經歷了深刻的教訓,具有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不要先反對自己不懂的東西,也不要假裝否定別人的創造。廣大人民群眾是創造現代文化的主體,要善用他們的心,以生命為基礎對待他們的成果。在國內,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在國際上,我們應該支持多元文化的共存和競爭,在競爭中取長補短,共同發展,使我們的文化表現形式呈現出“百花齊放,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
第五,文化、科技要創新。文化和科技總是相伴而生的。文化觀念的每壹次創新都推動了重大科技的革命性變革,科技的每壹次進步都使文化實現了新的飛躍。信息時代,文化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文化與科技交融發展已是不爭的事實。書寫技術的發明導致了實體文化的產生。隨著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文化可以大規模生產和大面積傳播,文化積累有了現實的可能。無線電技術催生了電話、收音機等遠距離文化傳播載體。隨著磁光技術的成熟,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錄音、錄像、電影、電視、光盤等文化產品。蓬勃發展的互聯網技術和數字技術把人們帶到了壹個沒有國界和空間的文化世界。這些神奇的變化都是因為科技。因此,我們應該關註文化生產和傳播的科技創新。目前的實際問題是,國有文化生產單位由於投入不足、機制不活、技術落後、設備陳舊、人才短缺,沒有動力和能力進行科技創新,而國有體制外的文化企業是在市場體系中成長起來的,機制靈活,實力不斷壯大,依靠科技進步,獲得競爭優勢的願望強烈,人才和技術優勢明顯。由此產生的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市場實力和價格差異已經顯現,但由於科技水平的限制,在國際競爭中處於劣勢。這就要求我們在引進、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科學技術的同時,大力支持文化單位進行科技創新,用互聯網、數字化等最新技術改造我們的文化生產和傳播方式,發明、創新和創造文化產品生產、傳播和流通的新科技,用最先進的技術裝備文化產業,推動先進文化建設,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必須繼承和發揚壹切優秀文化,充分體現時代精神和創造性。要有世界眼光,增強號召力;我們必須把新的實踐同時代要求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結合起來,積極進行文化創新,努力繁榮先進文化,把億萬人民吸引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偉大旗幟下。這三個“必須”是我們文化戰線的戰略任務和要求。我們要深刻領會黨中央的戰略思想,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進程中率先實現文化創新,讓古老的中華文明在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