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字體傳統上分為五類:分行字體、草書字體、隸書字體、篆書字體、楷書字體。在每個類別中,又細分為幾個小類。比如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楷書分為渭北唐凱,草書分為曹彰、今草、狂草。
1甲骨文書法
所謂“甲骨文書法”,壹般有兩層意思。
壹是指根據商周甲骨文的字體結構和書法特點,工整地模仿出來的書法作品。這類作品可以收集古文字,根據需要組合成新的句子。內容雖新,但文字卻和三千年前殷人寫的壹樣豐富典雅。但是甲骨文只有2000多字,其中有很多生僻字(尤其是人名、地名)沒有放出來,真正派上用場的並不多。所以,壹旦遇到甲骨文裏沒有的字,寫出來的對聯、碑文裏又無法替代,就只好用偏旁拆分,自己拼接;如果妳不能再拼寫出來,妳將不得不求助於其他古代漢字如金文。這次創作的領軍人物是羅振宇。
另壹方面是指借鑒甲骨文的特點,自己創作的現代書法作品。他們把甲骨文當成壹種靈感,只是藝術創作中的壹點點靈感,並不是在追求“相似”。所以他們並不嚴格按照甲骨文書法的特點來寫,而是可能結合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的特點來創作。這樣的書法藝術雖然和古文字學有關,但並不相同。
在中國先秦和傅時期,出現了文字。考古學家證明甲骨文是描繪在龜甲和動物骨頭上的。因其用於占蔔,預測吉兇,故稱“神諭”。但它已經具備了中國書法藝術的基本要素:用筆、結構、構圖等等。殷周時期,鐘鼎彜器上的銘文,即青銅器銘文,也稱為“鐘鼎文”,廣泛流行。秦始皇統壹後,合稱“小篆”,又稱“秦篆”。所謂篆書,其實就是官書。它是壹種用於官方文件的標準化通用書法風格。
2楷書字體
鄭道昭(455 ~ 516),北朝魏國詩人、書法家。諾伯這個詞。滎陽開封(今河南)人。北魏大臣鄭的小兒子。孝文帝當皇帝的時候,官至直騎常侍。太和十九年(495),隨孝文帝南征,以對聯作歌,成為佳話。在宣武帝開始的時候,他搬到了部長監獄。因為受到弟弟鄭思的牽連,去了光州當刺史,轉到青州當刺史。後來,他重新擔任秘書主管。死後被追授鎮北將軍、襄州刺史。
鄭道昭是北朝文學開始興起時較有成就的詩人之壹。他的詩善於寫景,略帶清逸之氣。他們的風格與南朝謝靈運、鮑照相似,而與北朝其他模仿齊梁的詩人有所不同。如《隨道風俗□人出萊城東南,登九裏雲峰》壹書“雙闕承韓凱,虹絕纏綿□;溪中鳥迷,竇中鳥太急。”登雲峰觀島”“行山遠賞,觀蒼遠眺白沙”,筆法濃重,更有氣勢。他的文章,有兩篇是章和表,都不是很有特色,只有天柱山的碑文還算文藝。道教附會《舒威鄭傳》說他“善作詩賦,有詩數十首”,但存世的只有詩4首,文3篇。它被收錄在凱的《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詩》和的《秦漢三國六朝詩》中。鄭道昭喜歡修身養性,煉氣丹。延昌元年(565,438+02),在萊州戴戟山做了“青巖寺”、“白雲廳”、“宋陽臺”、“淩軒宮”、“鐘鳴壇”等虛煉之地,並題寫。自此,萊州雲峰山、大吉山大增光彩,名揚天下。閃閃發光的石雕讓國內外的遊客向往不已。又名“真書”、“真書”,歐陽詢、顏真卿、劉公權。
3隸書字體
全稱是《許造孔廟祭祀碑》,又稱《漢明賦孔廟碑成魯釋法碑》、《韓許碑》等。漢永壽二年(156)刻,隸書。長227.2厘米,寬102.4厘米。山東曲阜孔廟。沒有金額。四面雕刻,全是隸書。碑楊十六行,三十六字,文末有韓旭等九人封號。碑身及兩側均有殷題寫。
四行字體
運行腳本,類似於運行腳本。金石林簡介:“行書若真如二王帖,十之八九。懷仁和尚等人收藏的聖教、興福、孔廟碑也是如此。”清代王世貞《赤備甌覃逸三肇宋雪蜀都記》:“趙宋雪手書杜詩,以朱思柱、字為行書。”《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個故事:“大人揭開那封有名的信,看到底下的信是壹張紙,上面有壹只小蒼蠅的頭。”
五行腳本字體
《蘭亭序》是王羲之565,438+0歲時的代表作。描寫了他與當朝眾多達官貴人、文人墨客會面的壯觀場面,表達了他對生死的感嘆。高山之下,茂林竹海邊,啜壹口酒,潑墨揮毫,詩情草意,為大家作序。文章清新優美,書法典雅大方。被歷代書界奉為上品。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稱之為“中國行書第壹帖”。
懷素(725 ~ 785),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素有“野草”之稱。從小,他就是壹個和尚。打坐後喜歡書法,在池中苦練,采芭蕉葉練字,板是紙做的,葉子磨破了。他禿筆埋墳,然後寫龍蛇,滿紙煙味。王公名流也愛和這個瘋和尚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