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先秦散文詳解大全

先秦散文詳解大全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散文繁榮發展,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散文作品,這就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有兩種,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歷史著作。後者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文章,其中《論語》、《墨子》、《孟子》是孔丘、翟墨、孟子的言行錄,而《莊子》、《荀子》、《韓非子》是我自己的作品。

中國古代是散文大國,也是這種文體出現最早的國家。後世散文源於先秦散文,對後世散文的發展影響深遠。

基本介紹中文名:先秦散文mbth:先秦盛行時代散文:春秋戰國分類:歷史散文、各派散文代表作:《左傳》、《國語》、《論語》介紹、分類、歷史散文、各派散文、發展歷程、甲骨文、碑文、銘文、形成、風格、地位。中國古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商代的甲骨文中已經出現了很多完整的句子。西周時期的青銅器銘文,有的長達300至500字,記載了貴族的事跡、官司或獎勵的起因等。,而且敘事內容已經相當豐富了。這些可以算是古文的雛形了。先秦地圖先秦散文是中國散文的開端。主要保存在《尚書》、《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中。包括《左傳》、《國語》等先秦敘事散文,以及《論語》、《莊子》等先秦推理散文。先秦時期,文學與非文學的界限並不明確。當時的散文,相對於韻文,基本上是哲學、政治、倫理、歷史方面的闡述和敘事。然而,由於其強烈的文學性,它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被視為先秦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分類先秦散文可分為兩類:壹類是歷史散文,壹類是諸子百家的雜文。壹般來說,歷史散文不屬於文學範疇。因為先秦時期還沒有出現純文學的散文,而歷史作品中的敘述和描寫又非常生動傳神,語言也富有文采,對後來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先秦時期的歷史散文可以說是文學散文。先秦時期的歷史散文,如《尚書》《春秋》等非文學類的可以忽略,而《左傳》《國語》《戰國策》就是其代表。《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還有齊人高的《春秋公羊傳》和遲的《春秋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左傳》以《春秋》為藍本,是壹部獨立完整的歷史著作,自成體系。成書於戰國初期,相傳作者是魯國歷史學家左丘明。全書近20萬字,全面記錄了春秋時期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和文化活動。歷史散文歷史散文分為編年體、傳記體、編年體和鄉村體。史書分為通史和斷代史。按照周朝的制度,中國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職。《漢書》記載“左閻石,右閻石,事春秋,謂之尚書”。《尚書》記載了商周諸王向臣民發布的各種政令,文字簡練。《春秋》是魯的編年史,記載嚴謹,語言精煉。應該說,真正具有文學價值的歷史著作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以《左傳》、《國語》、《戰國策》為代表。先秦史傳和《左傳》都是《春秋》中《左傳》的簡稱。它們是用歷史事實解釋《春秋》的著作,據說是魯國歷史學家左丘明寫的。《春秋》是對歷史的總述,《左傳》是對整個故事的詳細記述。這本書內容豐富多彩,描寫了春秋時期諸侯國的政治、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面以及歷史人物的言行。《左傳》擅長描寫戰爭。它既有條不紊地敘述了復雜的戰爭,又著眼於大局,通過人物之間的對話寫出了戰爭的本質和決定勝敗的因素。曹劌論戰和秦晉菜大戰都寫得很好。《國語》是戰國時期的壹種國史,記載了周朝和諸侯國的重大事件。它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遠不如《左傳》,但它的壹些敘述卻比《左傳》生動,比如寫“王理讒言”、“勾踐興國”等詞。《戰國策》基本描述了戰國時期縱橫家的謀略和修辭。其文筆富有戲劇性和雄辯性,書中刻畫了許多鮮活的人物形象。比如他寫唐,派使者去秦國,唐就和秦王談“布衣之怒”。秦王淡淡地說,布衣之怒,無非是“脫帽以頭劫地。”唐也慷慨陳詞:“此庸人之怒,非士之怒也。顓頊之刺廖望也,彗星撞月,聶政之刺……”說完,拔劍出鞘,這種豪爽豪邁的話語打掉了秦王的傲氣。《戰國策》中的戰略家和辯論家也善於用寓言來推理和論證。狐假虎威、畫蛇添足等成語故事都出自戰國政策。《左傳》和《戰國策》對後世散文家影響深遠。司馬遷的《史記》大量使用了這兩部書的材料,並吸收了它們的寫作技巧和語言風格。漢代賈誼、晁錯等人的政論文章的雄辯風格也是來源於這兩本書。歷代史書的編纂,以及唐宋時期散文家的敘事,在語言和表達方式上也受到了先秦散文的影響。春秋末期,王權衰落,諸侯崛起,天下紛爭。與之相對應的是,官員失從,禮崩樂壞,士階層興盛,私塾興起,私人著述相繼出現。到了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諸子百家互相討論,著書立說,成為壹種時尚。據《漢書·藝文誌》記載,當時主要有儒、道、陰陽、法家、功名、墨家、縱橫、農事、雜記、小說家等十家。先秦諸子是指這壹時期諸子百家的哲學著作,闡述了他們對自然和社會的不同看法和見解。先秦諸子散文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第壹階段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代表作有《論語》、《墨子》。大部分文章都是語錄或者簡潔論述的短章。戰國中期為第二階段,代表作有《孟子》、《莊子》。文章逐漸從語錄發展到對話和專論。戰國晚期為第三階段,以荀子、韓非子為代表著作,其文章基本都是著作等身的專著,完善了論辯體系。先秦諸子有著鮮明的特點。思想上,他們都堅持獨立思考,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比如孔子主張仁義禮樂,墨子主張兼愛賢人,莊子主張自然無為,韓非子主張魔勢。在寫作風格上,各種流派各有個性和風格。比如《論語》樸實含蓄,墨子樸實活潑,善於類比,孟子雄壯雄辯,莊子文筆奔放奇幻,荀子比喻深刻細致,韓非子嚴厲潑辣。語言上,他們都善用隱喻而非拍照。如《莊子》中的“寓言十九”,引子相連,形象深刻,是諸子中之最。就文體發展而言,先秦諸子雜文首先建立了雜文體系。展現了我國議論文發展的總體特征,從記錄中的觀點到論點明確、論據充分、邏輯嚴密、結構完整的專題論文。此外,先秦諸子散文中的壹些故事和小說為後世的敘事文學提供了營養。先秦諸子散文對中國幾千年的政治制度、文化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散文文學形成的歷史經歷了壹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從無字到有字,從寥寥數語到壹章,再到壹章壹章中心明確、結構嚴謹。甲骨文和中國散文最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殷朝是壹個神權時代,統治者利用神的力量加強對奴隸和臣民的控制。當時的文化基本上是神權政治的工具,被男女巫師壟斷。殷代甲骨蔔辭基本上是殷朝皇室占蔔的記錄。他們把占蔔的時間、祭祀、時間、年齡、狩獵、遠征、商王的日常生活、疾病等內容刻在龜甲或獸骨上,以備日後查驗。這些甲骨文壹般包括前言(占蔔的時間和占蔔者的姓名)、命運(占蔔的問題)、職業(占蔔的說明)、驗證(事實是否符合占蔔)等等。還有少數非甲骨文,記載了狩獵和戰爭的史實,以及甲骨的翻新和收藏。這些大事記只是為了備忘錄和刻印難度,所以簡單總結壹下。多為散句,較長的大事記,如《小臣壁刻》,彌補其殘跡。估計原文有150多字。用中文完整清晰地表達意思是優越的,稍有章法就更難得了,所以只是敘事散文的萌芽。銘文商周時期盛行在青銅器上鑄銘文。青銅器銘文又稱銘文,已發現有銘文的商周青銅器近萬件。商代青銅器上的銘文非常簡單。壹般只用壹到五六個字來記錄青銅器的名稱和祠堂號。商代晚期有長篇銘文,但都不超過50字。它們大多被制成禮器,以紀念祖先,以示榮耀和寵愛,其表演技巧與同時期的商代甲骨文相似。到了西周,金文達到頂峰,長度加長。二三百字是很常見的,而西周晚期的《毛丁公》則長達498字。內容也大大豐富了。除了比較常見的周王的任用、賞賜、功德等記載外,還出現了比較特殊的關於訴訟、土地交易、土地劃界等方面的銘文。,正如墨子陸聞所說:“書至竹帛,刻於石上,以為刻於鐘鼎,傳於後世。”周代的青銅器銘文很多都是押韻的,喜歡用工整的四句,有的銘文還帶有很濃的文學氣息。但由於金文篇幅和內容有限,敘述部分多是直敘陳奇,少有點綴,且多有贊美求福的套話,其文學價值普遍不如同時代傳世的其他形式的文學作品。占蔔的話是和占蔔壹起用的,但更多的時候不是。把職業的事情和結果寫下來,這樣可以在年底的時候回顧職業。這些記錄被稱為職業詞匯。占蔔師將收集到的舊蔔辭匯編成書,以供參考。《周易》就是這樣壹部占蔔書。《易經》中記載的舊蔔辭就像甲骨文壹樣,大部分只是文字。經編者精選加工,編成六十四卦,每卦又分為六爻。有卦有字,有字。大多數卦都是中心的,分等級的。卦中約有三分之壹是押韻的,有的類似民歌,有的描寫細致,運用比喻、喚起、烘托,相當生動,壹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周的文字水平。因為是占蔔書,記錄的內容復雜雜亂,其中有很多珍貴的文字,而且連成章節的也不多。只能說還處於散文成型階段。真正標誌著中國古文形成的應該是《尚書》。《尚書》是古代的官方歷史文獻,主要記載了殷商時期東周的典、墨、誓、命、訓、名、作。甲骨文和周易是巫官的作品,尚書是史家的作品。前者記錄了對上帝的祈禱和所謂的上帝的啟示,後者記錄了王子的話語和法令。現存《尚書》幾經聚散,真偽良莠不齊。盤庚是盤庚遷都殷時的三次講經。但全文中心突出,論述中有敘述,比喻生動,感情豐富,從中可以看出潘庚的胸懷、膽識和表達。它可以被認為是壹個更早和更完整的論文與吳儀,寫於周樹和警告周成王由周公。更早和更完整的敘述可以代表顧銘在周樹。顧銘敘述了周成王之死和周康王即位的過程,先是作為國王臨終時對大臣們的遺囑,然後是作為康王即位的儀式,最後是召公和諸侯們對康王的警告和康王的回復,具體而有層次。《史記》之後,散文向諸子百家的雜文和以敘事為主的歷史雜文發展。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九流齊升。”各種思想流派的代表紛紛著書立說,發表自己的社會和政治見解。各種哲學家的文章都有自己的風格。《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寫的關於孔子言行的書。《論語》的風格簡潔、深刻、婉約、流暢。許多這些可視化的語言往往包含深遠的社會和道德意義。比如孔子說:“寒來暑往,方知松柏枯。”這不僅是對松柏的贊頌,更是對壹種堅強人格的贊美,形象與哲理交融在壹起。《墨子》是壹本語言簡單,但邏輯性很強的書。它善於用具體事例說明道理,經常從具體問題的爭論中作出概括性的總結。如《非攻》篇說:“今有壹人入園,偷取桃李。如果人們聽說了,他們會受到懲罰。”這是什麽?失去人也是利己的。“從偷別人的雞犬到侵略別人的國家,指出這些行為的本質是壹種‘損人利己’的非正義行為。這種從小到大,壹層壹層的進步,既是演講,也是比喻,論證清晰嚴謹。孟子散文的特點是氣勢磅礴,感情強烈,文筆犀利。例如,孟子和齊宣王的對話在《孟子·惠亮·王霞》中有所描述。孟子回避了齊宣王關於“齊衡金文”的問題,而把王琦引向了王道。在對話中,孟子常常反復發問,步步緊逼。他的口才有時會讓“王顧”從左往右議論他。“《孟子》中的文章也善用比喻。在談到什麽不能做和什麽不能做的區別時,他說:“我是泰山過不了北海的。“是的,我不能。給老人折樹枝,人家說:不行。不做也得做。”他使用的比喻常常是多種多樣的,有時針對整段,有時針對整篇文章。就像《魚,我要我要的》壹樣,是越來越深入,用曲折來揭示主旨。先秦諸子《莊子》:在先秦思想中,莊子的思想帶有虛無主義的色彩。在先秦散文中,《莊子》是最具風格化的。大量運用虛構的寓言來說明思想論點,這是《莊子》的壹大特色。莊子以其神奇的想象力在古文中獨樹壹幟。《莊子》寓言豐富,很多都是作者自己創造的。這些寓言不是簡單的比喻,而是帶有奇幻的色彩。像寫河伯壹樣,看到“秋水漸長,萬水奔流”的景象,他“喜而自得,以天下之美為己有。”當他來到北海,看到海的廣闊地平線,他覺得身後有壹個世界,他的自滿是壹個微笑。然後通過與河伯的對話,我道出了宇宙之大,海之小在其中的道理,既是寓言,也是瑰麗的風景描寫,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還有,寫諸侯之間的戰爭,我說:有兩個國家,壹個建在蝸牛的左角,壹個建在蝸牛的右角。“戰屍數萬,還有五日歸北。”像這樣荒誕的想象在《莊子》中還有很多。《什麽都做錯了》裏的文章註重討論,論點精辟深刻。先秦諸子中,韓非子的分析力最強。有壹篇關於亡國原因的文章,多達47條。他的文章還引用了大量的寓言和歷史知識。我們今天還在用的成語,比如等兔子,買禮物,還珍珠,都出自韓非子。先秦諸子的散文風格多樣、瑰麗、雄辯、浪漫,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先秦散文在散文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左傳》、《國語》、《戰國策》成為後世散文創作的典範。秦漢以後,《左傳》的文章壹直為人們所喜愛,尤其是唐宋以來的古代作家,對《左傳》推崇備至,並將其作為研究對象。韓愈的古文中,《金學傑》說他“沈潛而富雅”,包括《左傳》。宋人把《左傳》與《史記》、朝鮮人、杜甫的詩相提並論,視為文學典範。情感豐富的《左傳》散文,也受到清代桐城派散文作家的推崇。對於《國語》的語言藝術,壹直有很多好評。柳宗元的先秦散文,雖然用非官話批評了《國語》的壹些思想,但他在序言中仍然認為“其文博大精深”,認為“國語”是他寫作的方法。在漢初散文中,尚有戰國遺風,而在賈誼、鄒楊等西漢初年散文家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戰國政策的其余風貌。這種影響壹直延續著,在蘇洵、蘇軾等後世作家的散文中也能領略到先秦敘事散文的魅力。《戰國策》壹文也促進了漢賦的產生。漢賦中主客問答的形式,以及其精雕細琢的風格,可以看作是對戰國政策的借鑒。先秦推理散文思想深邃,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源頭。先秦推理散文對中國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儒道兩家為代表的先秦推理散文,以其深刻的思想文化內涵,決定了作家的人格理想和作品的審美風格,成為中國古代文學的基石之壹。先秦說理散文是我國散文創作的典範,以其成熟的說理體系、生動的說理模式、豐富多彩的文筆和語言藝術影響了後世的文學創作,章學誠認為“周文衰有弊,六藝失趣,諸子百家爭鳴。蓋戰國而改篇,寫戰國,寫戰國。”說戰國文章已盡,未必符合實際,但毫無疑問,後來的所有文體都可以在戰國散文中找到先例或萌芽。先秦推理散文不僅標誌著議論文文體的成熟,還包含寓言、小說等因素。先秦雜文雖然不是純粹的文學作品,但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後世各種文體的起源,多見於先秦時期。在劉勰對《文心雕龍》的文體評論中,我們常常追根溯源,直至先秦。先秦時期的理論和史傳,被後人直接繼承。此外,《論語》“魯茲、曾雍、尤然、龔錫華坐下”壹章,《晏子春秋》壹章等等,都是類似的軼聞;《左傳》、《列子》奇,含鬼神,近乎奇;《子與史》、《穆傳》、《晏丹子傳》中的寓言可以說是小說的萌芽。漢賦的淵源在《戰國策》、《莊子·蹇碩》、《宋玉問楚王答》中可以看得比較清楚。劉《禮樂雜文》說:“中國文學至周末達高峰,莊與謊言深遠,蘇與張縱橫,韓非除外,荀與魯樸質,皆為後世文章之祖。”的確,先秦諸子的散文風格從不同側面滋養了未來的作家。《春秋筆法》和《左傳正義》的表現手法曾被視為寫作的標準。唐宋古文運動以經典、哲人為旗幟,主張“文統”,起源於先秦。因此,先秦散文與《詩經》、《楚辭》壹起,成為中國文學的基石。此外,先秦散文還為後世小說和戲曲的創作提供了許多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