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唐代史》副刊,看了壹個極其恐怖的小故事。文中的主角是李勉,曾經擔任過開封校尉。故事的名字叫《老犯人向李勉報到》。
整篇文章很短,不到300字,但字裏行間卻是壹個可笑的人的世界,讀來不禁讓人心寒冒汗。
故事前半部分的大意是,李勉做官的時候救了壹個犯人的命。多年以後,李勉路過,見到了犯人。囚犯很高興,和妻子商量如何報答他的好意。
妻子說:“妳能給他壹千匹絲綢嗎?”犯人拒絕了,強調這是救命之恩。
妻子說:“兩千匹馬可以嗎?”犯人還是覺得不夠。
於是妻子說:“如果是這樣,不如殺了他。”
劇情急轉直下,令人震驚。當時的文學大師穆欣讀了這篇文章,感觸頗深。他說,這個故事就像莎士比亞對女性的心理描寫壹樣深刻,甚至像司湯達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這樣的人讀了這篇文章也會感到驚訝。
故事還在繼續。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如果妳把自己放在故事裏,面對妻子的話,妳會有什麽反應?是義字當場暴跳如雷,揚起壹巴掌狠狠打死這個咬人的女人,還是笑著和對方壹拍即合準備兩把砒霜斧?
故事中,犯人選擇了第二條路。他深深覺得這個女人說得有道理,想殺了她。然而,囚犯家裏的壹個仆人可憐李勉,幫助他逃命。最後,囚犯和他的妻子被俠客殺死。
看完這篇文章,前半部分講的是人心,後半部分講的是傳說。人心是赤裸裸的直接的,傳說卻是刻意編造的。如果真的是現實中,李勉被殺後故事就戛然而止了。哦,也許不會戛然而止,也許還會有慶祝賊賊的儀式,終於不欠這個天大的人情了,心裏很爽!安穩睡覺!來,我們喝下這杯解酒吧!
但無論如何,不會有俠客恨惡為天的事情。大家都很忙,生活不容易。誰會為誰挺身而出?況且白刀子進紅刀子出還是要倒黴的,法律也不允許。
02
中國人講究聽弦歌知雅,教科書上也總是講究“請說明作者本意”。作為所謂的附庸風雅,我們不妨探究壹下這個故事的意義(也許根本不存在)。
推廣大米,打大米報復,常做小善舉,大善舉。
人性七宗罪中,貪婪最為重要,這壹點在推動米恩對抗米秋的故事中可以得到淋漓盡致的詮釋。壹升米可以養壹個恩人,壹桶米卻養壹個仇人。
如果壹個人處於困境,如果妳伸出壹只手,他會感激妳,而且經常別人會向妳問好。如果妳時不時地幫助對方,反反復復,形成壹種思維定勢和行為習慣,時不時就會受到對方的指責和抱怨,甚至反目成仇。
妳委屈,憤慨,怨恨,恨人心如水。妳熱情空手,平白招惹了忘恩負義的白眼狼。但妳真的那麽無辜嗎?
人性本無善惡。所謂善是養成的,惡也是需要養成的,而妳就是糊裏糊塗充當了惡的容器的那個人。是因為妳沒有把握好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度。過度手段幹預。無故幹預別人的生活,妳要負責,而且壹旦幹預,就不能完全退縮。
每個人心裏都有自己的安全距離。如果善意進入,無意中打破安全距離,後果自負。從傳播意義上來說,推廣Mien是壹見鐘情的快感,打擊Mienmity是壹種長期的厭倦。不管是什麽情況,都是因為距離。
所謂君子無罪,懷玉有罪。換壹種說法,也可以說君子無罪,有罪不饒。這裏的恩,尤其是大恩、長恩、陳腐之恩、今生無報之恩,往往會讓恩人翻個身睡著。
總是給予小恩小惠是智慧,但長期給予大恩小惠是罪過。畢竟這個世界上沒有那麽多“索林娘”,好心舉報的薛香玲不多,好心舉報湧泉相報的趙守鎮更是鳳毛麟角。
03
良心成本和經濟成本的失衡更容易導致犯罪。
李勉對犯人的好是在救他的命。我該如何報答妳救了我的命?
在舊小說裏,妳救女人的命,她們大多會獻身做奴隸,而妳救男人的命,她們大多會獻身於善待大眾。無論是奉獻還是犧牲,這樣的經濟成本都太巨大了,巨大到可以讓恩人想殺人。
對於老囚來說,壹萬帛帛恐怕不足以報答李勉的恩情,但他願意傾家之財來報答多年前救命之恩嗎?很明顯,他不想。
他習慣了舒適安逸的生活。他不再是壹個窮困潦倒的囚犯。他給了奴婢壹個身份和地位,但隨著恩人的到來,他可能會失去這壹切。
可以說,對他來說,李勉在公開場合是恩人,但在潛意識裏是催命符,可怕的過去,不確定的未來。他知道付出壹切都不足以回報他的大恩,他怕獅子對自己要求過高。他只是咬緊牙關,彎下了心,寧願違背自己的良心,充當反派。
當良心成本與經濟成本失衡時,人們就會作惡。因為良心只是壹種情緒,時間久了自然會淡化,但財富是有生命危險的,妳千萬不能放棄。
成本屬於經濟學的範疇,但卻是壹個無孔不入的詞。犯罪成本、良心成本、愛情成本、生存成本、死亡成本,都離不開成本。本質上,這說明人類是以經濟形式存在的。
如果李勉懂點經濟學的話,恐怕就不會急於見刑滿釋放人員了。
04
表面猶豫不決的人,心裏往往是有想法的。
在原故事中,當女方提出“不如殺了它”時,作者用簡潔的四個字寫下了“是囚心”。每次讀到這裏,我都仿佛看到了電影般的畫面。
在豆子般的暗室光環下,眼角的精明女人頻頻嘗試,於是俘虜們都皺起眉頭搖頭,嘴裏嘆氣,臉上沈重著壹副救命的慈祥。而女人雷霆萬鈞的“不如殺了”讓他猛然醒悟,他立刻點頭答應,嘴角悄悄隱隱約約帶著壹絲不經意的驕傲。
知夫莫如妻,故事中犯人的妻子如此世故,想必是看透了丈夫的心。只是他作為壹家之主,早已習慣了虛偽和深刻。就像嶽不群壹樣,他充滿了仁愛和道德,但他的心已經腐爛了。
他口口聲聲說不賠,下壹秒突然動了。這種神的轉折是有意義的,是可笑的,是荒謬的。
人什麽時候會猶豫?是內心對眼前的判斷和想法不滿意的時候。為此,人們甚至發明了占蔔或拋硬幣的方式。而突然,當壹個滿意的求婚像光束壹樣照進他的心裏,他怎麽能不感動呢?
所以犯人是壹個出生早,被殺的犯人,所以犯人的妻子只是充當了壹個男人的心理蠕蟲。當然,這樣的蟲子是邪惡的。它從貪婪開始,最終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我從小就喜歡聽單田芳講故事。在書中,我常常能聽到壹個老犯人的影子。比如建國皇帝設計追殺英雄,反派背叛信仰,屠殺感情等等。,都有同樣的道理。
主人公的工作受到主的高度贊揚,引起朝野的恐懼。皇帝假裝偏信,其實早就打定主意要殺了。徒弟對師傅感激不盡,但成名後又不堪被人控制,幹脆被師傅欺騙欺負,假意滅祖。雖然這種想法極其恐怖,但從人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也不難理解。
只是富貴之夢,人間浮雲。命運最終不會原諒惡人和邪惡的人,也不會虧待我們這樣的好人。看小說,看史書,也應該算是聽了壹場警示性的演講,思路清晰,頭腦純凈。待人接物的仁義禮智,還是要傳播的。
因為無論事情如何變化,我們都應該永遠心存感激,永遠伸出援助之手。只要合適,這就是我們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