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1908,1500名女性在紐約遊行,要求縮短工作時間,提高報酬,選舉權,禁止童工。他們的口號是“面包和玫瑰”。面包象征著經濟安全,而玫瑰象征著更好的生活質量。5月,美國社會黨決定將2月的最後壹個星期天作為國內婦女節。
1910年,德國社會學家蔡特金建議,應該指定壹天為“國際婦女節”,以紀念美國制衣工人的罷工。在哥本哈根舉行的國際女社會學家會議接受了這壹提議,但沒有確定具體日期。
1917,俄羅斯女性呼籲2月23日罷工,要求“面包與和平”,抗議惡劣的工作環境和食物短缺。俄羅斯使用的儒略歷是每月的最後壹個星期天,歐洲廣泛使用的公歷是3月8日。
兩個。
1但寸長草有幾許情,報得三春暉。
2白頭老母掩門而泣,衫袖斷。
3把母親放在溝裏,讓她的家在陰涼處。
月光下聽說杜宇,南北總牽掛。
4霜降葦,淚濕衣,光頭不靠柴飛。
去年5月,黃梅雨曾典作為袈裟回到家鄉。
河面太寬,無法航行,所以不知道近不近。
當我在黑暗中,我怕我會哭得更多!
三個。讀《尋妳》的時候,女孩正坐在長椅上,椅子上罩著厚厚的樹蔭。這就是母愛,冰冷壓抑,女孩無言以對。
“通緝令”已經遍布全城,她不得不進行戰略轉移。女孩把“尋找妳”做成的船放逐到湖裏,“給妳自由”,女孩雙手合十。
用女生的畫師,她媽不愛她。除了賺錢的愛好,她最大的喜好就是苛求她。有必要...禁止...專制和獨裁讓壹個女孩定義她的母親,有時它被用作母親的代理人。
離開這個溫暖的家,女孩已經計劃了很久。留下這張紙條後,女孩終於把計劃變成了現實:“媽媽,我要走了。按照妳的意思把鐵變成鋼。不要找我。我會好好活著。別忘了,我很漂亮。”
壹遍又壹遍地讀著這條信息,女孩為自己的雄心壯誌感到高興。女孩走的時候從家裏拿了1000塊錢。讓她滿意的是,第二天某市的新聞媒體就被她媽媽動員起來,刊登在《尋找妳》上,花了不少錢,讓她花了不必要的錢。女孩非常高興。
妳永遠找不到我。看完《尋找妳》的疊舟漸行漸遠,女孩壹甩頭,向火車站走去。
在B市,女生買報紙,打工。只有離開家,我才能嘗到家的溫暖。忙碌的工作之後,女孩們喜歡獨自爬上屋頂,面朝家的方向讀嚴陣和日落。
半個月後,我媽也沒能把《尋妳》弄到B市。不過這次《尋妳》不標準,有壹絲自我批評的味道:“女兒,妳回來吧,媽媽不要了...沒有更多的……”現在我只是妥協,我不會走回頭路。這個女孩看起來很固執。讓母親花了那麽多的物力和精力找她,女孩開始覺得自己不能就這麽投降了。女孩咬咬牙又去了C城。
每晚抱著《尋妳》這張報紙睡覺,已經成了女孩子離家後的習慣。報紙作為壹種安慰和寄托,給了她壹種關懷。在C城的兩個月,沒有新的“尋妳”,女孩感到失落和不安。
後來女孩終於在C市日報找到了壹篇和自己有關的文章,不過這次不是《尋妳》,而是壹句生日祝福:“女兒生日快樂!”短短的壹行字讓女孩失眠了。“我每晚想起* * *的話,眼淚都在閃。”樓下歌廳的歌壹圈又壹圈,把女孩的心情拉得越來越長,越來越亂。
給媽媽打電話,女孩第壹次撥通了那個她私下背了壹百遍壹千遍的號碼。"該用戶尚未找到女性,請留言。"電話服務小姐語氣溫和。掛了電話,女孩淚流滿面。
合同期終於結束了,女孩在C城的車站買了很多禮物,希望給媽媽壹個驚喜。女孩趕回A城,感覺在家裏很窩囊。女孩顫抖著按響了門鈴,開門的卻是壹個陌生人。
原來,為了籌錢找女兒,前幾天,媽媽已經把房子賣了,只身去了南方。
女孩腦子壹片空白,手裏的禮物無聲滑落。
第二天,報紙上登了壹條尋找妳的消息:去找妳媽媽,早點回家。
文章是我曾經發過的那篇《尋人啟示錄》,連看都沒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