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淮南子》的涉入思想

《淮南子》的涉入思想

《兵略》專論軍事,代表了西漢初年軍事理論的水平。其主要思想如下:

第壹,戰爭的勝負取決於政治得失。首先,如果妳得到了政治途徑,妳就能在軍事上取得勝利。《軍事戰略》認為:兵失道則弱,得道則強;會,失道而拙,得道而工(巧);國家,得道而存,失道而亡。所謂道,就是與天地、與四時相合的最高行為準則。得道者,在大眾的幫助下,即使弱小也會強大;迷路的人會死,即使去了那裏。因此,政治上的成功是確保軍事上勝利的基本條件。政治上開明的軍隊,能使車不跑(木頭防止車輪滾動),騎而不鞍,累而塵,失而旗,甲不中靶,刃不嘗血,社會生活秩序不必打亂,即朝不易位,農不離田。只要對敵人負責,大國上朝(來加入)小國下朝都是可能的。當時的戰爭不是為了擴張土地,也不是為了貪財(掠奪),而是為了禁止暴力和混亂,消滅那些毀天下、使萬民不得安寧的貪吃之徒,比如黃帝打敗顏地,顓頊殺* * *工,堯舜為不義的淡水、苗而戰,所以戰無不勝。打仗之前,經常教他們道,用道德引導他們,不聽就威武的打臉。如果他們不遵守,他們將受到士兵的懲罰。所以他們用兵,去的人少,受益的人多,這就是所謂的聖人之戰。殷商以後,春秋時期的戰鬥就是所謂的霸王之戰。這壹時期的戰爭大多是為了消滅和虐待人民。所以往往要征服國家和人民,廢君改朝換代,尊其士(仁者智者)而顯其德,喚起其孤獨,同情其貧窮,出其獄,賞其功。這種戰爭不僅會生存(存在),還會生存(拯救)。在戰國時代,曾經打仗的士兵就是迷失方向的士兵。在這壹段戰爭時期,沒有辦法的國王經常設置壕溝,由傅(守軍)築城(女墻)防守。進攻的壹方並不是要禁止暴力,消滅害蟲,而是要侵略廣大的土地,壹切都是為了私利。壹場為了個人利益的戰爭不僅不道德,而且會造成巨大的傷亡。同時,這種戰爭最終也不會勝利,因為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其次,軍事勝利的根本在於加強政治統治,也就是為保存政治建立堅實的執政基礎。按照軍事戰略,軍隊的強大、車馬的堅實、牲畜的充足、士卒的大量等物質條件,以及巧妙運用狡計、合理任用良臣猛將等主觀條件,都是克敵制勝不可或缺的條件,但都是制勝的工具,不是保證戰爭勝利的根本條件。軍事成功的基礎在於政治實力,即道義足以眷顧天下百姓,事業足以為天下之急,選舉足以贏得智者之心,謀略足以知強弱。《軍事戰略》認為:政府優於民,依附之,兵強;民勝其政,兵弱其岸。並指出:幅員遼闊,人口眾多,還不夠強大;強大的軍隊不足以取勝;高城深池不夠紮實;嚴厲復雜的懲罰是不夠的。主張在疆域內建府,使官相附,民相和,君臣同心,諸侯順從其權,四方懷其德,以建府廟(朝廷)而奔千裏之外,俯首稱臣(命令),天下響應。軍事戰略認為這是高於使用軍隊的。它還列舉了楚懷王和秦二世垮臺的教訓。對於滅亡的人,雖大,終有壹死。第三,《兵略》繼承和發展了《孫子兵法》中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思想。提出了全軍(取得完全勝利的軍隊)先勝後戰,敗軍先戰後爭的思想。它認為贏比不打好。說的是善用兵者,先弱敵後戰者,事半功倍。它認為先勝敵人,再與之作戰,才能取得全面勝利,並指出壹個國家有千軍萬馬就是德王,千軍萬馬才能善用兵。它強調凡用兵者,必先從殿作戰。所謂廟戰,就是在采取軍事行動之前,綜合對比分析敵我雙方誰是領袖,誰有能力,誰依附人民,誰治理國家,誰積蓄多,誰是最優秀的士兵,誰是最優秀的士兵,誰是最優秀的武器,誰是最優秀的武器等壹系列問題,從而強化短板,保證最後的勝利。《戰國策》認為,只有全力打好廟堂,謀劃好廟堂,才能贏得千裏之外的戰鬥,並指出廟堂武士就是皇帝。

其次,精辟地論述了軍事行動中動與靜的辯證關系。《戰國策》認為,軍隊進攻時,要像鬼壹樣,但看不見,出其不意,使敵人察覺不到,不知道是什麽,也不知道是什麽,從而達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目的。同時,兵略認為,軍不動則如陣風,動則如龍。若發於地,若發於世,敵不見其發,固若金湯。因此,《兵略》非常重視兵貴神速的思想,指出壹旦抓住敵人的弱點,就要乘虛而入,不能作假,要閃電般疾速發動。為此,《兵略》強調軍隊在采取行動前,必須在思想、裝備、後勤保障等多方面做好充分準備。壹旦它進攻,就要用生命,用繁榮和衰落,用疾病和拖延,用饑餓來殺死它。這就像用水滅火,用湯和雪,為什麽達不到?為保證士兵離開不歸,“兵略”地形善於利用險要地形,控制戰略要地;因為形勢,我們可以把握戰機,利用敵人的弱點,因其疲勞、饑渴(中暑)而采取軍事行動。所謂兩權,就是知情權和管事權。軍事戰略強調在采取軍事行動之前,我們必須徹底調查敵人的情況,並據此制定壹個完整的作戰計劃。同時要很好的隱蔽自己的軍隊,讓敵人的士兵措手不及。這叫知情權。兩軍交戰時,可以靈活有序的調兵遣將,部署迎敵,己方受傷的人少,受傷的人多。這就叫事務的力量。軍事戰略認為,掌握三勢二力,挑選精兵,制定正確的戰略戰術後的軍事進攻,就是所謂的勝攻,也就是所謂的先勝後戰。不用等沖上雲梯就可以攻城,戰鬥不會被敵人打破。強調軍隊只會動,但會撼地,抗泰山,浪跡天涯,鬼神遷徙,鳥獸驚懼。但受道家無為思想的影響,兵略最推崇所謂靜制動、無形控有形、無為控有為的戰術思想。指出靜與急相結合,治以亂為主,以靜制動,化無形控制為有形,以無為應對突發事件。雖然敵不可勝,但敵不可勝。還說:敵先動,我見其形;妳不耐煩,我安靜,妳就精疲力盡了。還指出,沒有什麽東西是不動就能控制的。但戰爭戰略中所提倡的靜制動,並不是被動地等待敵人先動再打,而是視其所作所為,根據敵人所犯的錯誤,制定相應的作戰計劃,然後進攻取勝。當敵人沒有可利用的空間時,戰爭的策略認為,要通過引誘敵人犯錯,讓他為所欲為,讓他停(累)腳(滿足)。壹旦敵人有了空間,就要抓住戰機,緊急補缺,快速進攻,擊潰敵人。相反,如果敵人停下來不動了,“軍事戰略”認為我方要相應調整部署,靜待敵人移動,伺機進攻。如果己方已經對敵先動了手,也要盡力改變這種不利的局面,變我沈默為使敵行動,重新取得主動。《兵之策》反對在敵人表明錯誤之前貿然進攻,提出善用兵者亂攻而不攻,不攻開匪,不填旗(旗立穩),強調敵之容於無形,數(密)於僵局,必須等到死了才能控制。它認為有形象(外貌和形象)的人是無敵的;壹切有形的東西都是不可或缺的,比如風雨可以阻擋,因為它是有形的,不能打開或關閉,在寒冷和夏天,因為它是無形的。在其看來,兵家靠的無非是天時、地利、人和。這四種行為都是有形的,所以有相應的解脫方式,如:天者可迷,地者可制,時者可逼,管者可惑。只有看不見的才能克服,沒有辦法擺脫。所謂看不見的人,按照《韜略》的描述,其實是深不可測、千變萬化的不能無知、無名無形、由窮到高、測到淵底的韜略。“謀略”認為善用謀略者,能戰勝壹切敵人。

第三,提出了將軍統兵用兵的幾個要點。①將軍必須使他的部下和他們同心黎齊。《軍事戰略》認為,妳是卒,妳是平民,妳就可以對敵。因此,強調將軍必須以民為體(體),軍民必須以將軍為心,並指出誠則托身親刃,疑則托身撓北。心不專壹,身不動,不誠,卒不勇。它還強調人民真誠地服從他們的命令,盡管他們不那麽無畏;人不服從命令,雖然多是少。人們認為,在牽手之前,戰爭的勝敗取決於士兵的齊心與否。《兵略》不僅強調壹個士兵要有和齊新壹樣的實力,而且強調壹個將軍要能使他的士兵同心,發力,指出壹千人團結,就有壹千人的力量,壹萬人不忠,就沒有人用。它認為,壹個好士兵的棋子就像老虎的牙齒,犀牛的角,鳥的羽毛,老虎的角。所以要求將軍們要團結部隊,同心協力,讓勇者不能獨善其身,讓膽小者不能獨善其身。同時,他們要止步於山頭,制造風暴,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兵略》也指出:丈夫五指更有彈性,不是其中壹只手被砸(砸)了;擁有所有的人,不如擁有所有的人。《兵家之策》認為,將軍能使部下和諧發力,不僅對敵制勝,而且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分析了戰爭中以少勝多、以少勝多的問題,指出這種情況只有在壹方民眾不平衡,即士卒無法齊心協力的情況下才會發生。如果壹方的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力量,想以少勝多,這在古代是聞所未聞的。從這壹點來看,再次強調士卒團結的重要性。2將領要善於利用天時、地利、人和、兵勢。所謂軍勢,就是所向披靡,所向披靡的氣勢。《兵家謀略》認為,講兵家所藏之事(占蔔見預兆)的人是天象,畫圖的人是地形象,講清楚的人是人事象,所以勝者為勢。它根據用兵方略,將將領分為上天道、下地道、中人緣三個層次,並善於把握戰機,善用軍事潛力,所向披靡,永不失敗,稱為天下用兵;不知人間天,不知人間地,不知特殊人與勢。雖然我不壹定能贏下所有的比賽,但我可以多贏少輸,這就是所謂的中將用兵;就是所謂的“用兵”當妳見多識廣的時候,當妳知道的多了,妳懷疑自己的時候,當妳活在恐懼中的時候,當妳猶豫不決的時候,結果往往是被打敗。《兵略》也非常重視軍事潛力的作用。它認為,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如果士兵沒有潛力,他們仍然不會取得任何成果。它要求將軍利用兵勢,如千裏大堤積水,千裏溪流化兵為石,使任何人、任何軍隊都無法抵擋,這樣才能百戰百勝。(3)大將既要用權又要用義,要能與士卒同甘共苦。《軍事戰略》認為,兵之所以強,民之所以也;人死的原因是義;義乃能走,魏也。所謂權義結合,就是賞罰分明。《策略》明確指出:和妳老婆在壹起快樂的人會活,被討厭的人會死;然而高城深池,巖如雨,平原闊白刃交,先死者不樂死,而罰其賞。獎勵可以讓士卒冒著生命危險去戰鬥,懲罰可以讓他們禁止。只有賞信懲明,軍隊才有戰鬥力。此外,《兵略》還強調將領必須熱愛部下,使自己受到士卒的愛戴。上面寫著:擡頭為子,低頭為父;擡頭為兄,低頭為弟,指出擡頭為子,處處為王;如果妳看不起妳的父親,妳就會在這個世界上。如果妳親近妳的兄弟,為它而死並不困難;如果妳看不起妳的兄弟,為它而死並不難。所以要求士兵在饑寒交迫時與他們同甘共苦,使他們在作戰時不饒人性命,不殺敵於死地。《兵略》還特別提出了將領要做到:夏天不遮體,不受涼,不走險關(坐車或騎馬),不爬山(下車),以體驗士卒的辛苦,同時做到軍糧吃(熟)了再敢吃,軍糧好了再敢喝,以和士卒同饑。不僅如此,《兵略》還要求,作戰時,將領必須以能為目標,與士卒相安無事。《兵略》認為,將軍能達到上述要求,就能積德愛下屬。還指出壹個好的將軍,往往是用積累的德來對抗積累的怨,用積累的愛來對抗積累的恨,所以沒有敵人是可以被打敗的。壹個將軍必須具備三道四義五行十守的能力或素質。所謂“三隧”,就是師法天道,師法地形,體察人情。所謂“四義”,就是治國不自負,以己為主,面對困難不怕死,從不避罪;所謂五行,指柔而不滾,剛而不折,仁而不犯,信而不欺,勇而不欺;所謂“十誡”,是指頭腦清醒,胸懷遠大,意誌堅定,明辨是非,不貪財,不嗜物,不亂說話,不推卸責任,不輕易歡喜,不輕易發怒。綜上所述,要求將軍做到,使(動)法公道,言出必行,行動順暢,解決問題公道(理)。同時他也要做到,打開運動的大門,判斷運動的利益,如果和符號段和諧的話。按照兵略的說法,只有這樣,將軍才能讓他的政敵有機可乘。它還認為,善於用兵的人,必先修身,再謀他人;先無敵,再勝利。同時指出修身養性,爭取克敵制勝,未能根治,攻人之亂是以火攻火,以水回應水,可怎麽辦!⑤壹個將軍要善於利用自己的實際,攻擊敵人的弱點。所謂現實,就是他是大師,是好將軍,是上下團結,是精神和意誌上的團結。所謂虛者,就是上下有隙,官不和,兵深怨。《軍事戰略》認為:實幹和過剩的精神是士兵的代價。兩軍相遇,其實是打起來了,但是弱了就走了。壹個氣虛的人無法對抗另壹個氣虛的人。但《策》也指出,勝者甚實,敗者甚虛,認為虛實之氣可以相互轉化。引用春秋時期吳王夫差的教訓,指出夫差在包括活捉越王勾踐在內的壹系列戰爭中的初步成功,是因為它利用了人民的精神。後來夫差驕奢淫逸,拒諫不歡,導致上下不和,官民不附,直至國破家亡,這是越王勾踐克制其空虛的結果。所以《兵家戰略》指出,善於治國平天下者,能以誠待人,以虛待人;如果做不到,就要空有人民精神,以真理待人。《淮南子兵略》中的上述主要思想,既繼承了春秋戰國時期壹些優秀的軍事理論,又有許多獨到之處,在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史上占有較為重要的地位。這本書提倡陰陽五行學說。首先,論述了陰陽所概括的壹切事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例如,本·景訊指出:“陰陽承襲天地之和,形成各種形狀的形體,...並最終開始由空而滿,化為虛無。”這個說法包含了自然界的萬物,它的變化是無窮的。這符合《黃帝內經》的陰陽學說。

水、火、月亮和太陽是書中陰陽的隱喻。如《天象訓》說:“陽之熱積而生火,內熱之精為天;陰積之寒為水,水氣之精為月。”又有雲:“太陽是陽的主人;月也是陰之宗。”這裏用常見的水、火、日、月來說明陰陽的屬性。這個生動的比喻讓學者們很容易理解枯燥抽象的陰陽學說。

其次,闡述了五行的屬性及其生、用、虐的規律。如“東,木,…”。在北方,也有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木勝土,土勝水,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所以沃春生死於秋,...“這裏五行學說的內容與《黃帝內經》壹致,說明當時的陰陽五行學說已經滲透到很多學科。

這本書還討論了人體的生理特征,勇氣,智慧和愚蠢,長壽等等。例如,“在東方,...人在形,頭小鼻大嘴,風箏肩,眼熟。筋氣屬雲,色淡主肝。長大了,知道的早,活不長;在南方,在西方,...白主肺,勇武無情;在北方,...人傻;中央政府的第四大權力機構,...是明智和聖人,容易管理。”以上雖未必如此,但大體說明了五行不同方向和地域對人體的影響。書中強調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如《本·景訊》雲:“天地宇宙,壹人之身也;六合之內,壹人之制也。”“孔喬的四肢與天空相連。天上有九重,人也有九招,……”指出人生活在宇宙中,與自然關系密切。這與蘇文《怒通天象》中“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九州之氣、九竅、五藏、十二節氣皆與天氣有關”的觀點不謀而合。

四季氣候的變化直接影響人體,形成疾病。比如《時間就是訓練》記載:“孟春之月,...秋季將導致重大疾病和流行病。”"季春的暑假將給人們帶來許多疾病和流行病."“秋夢的夏天,...人多瘧疾多。.....夏天是季節和秋天,和...人多擁擠。”由上可知,氣與氣的不和諧會導致人體疾病的發生。同時告誡人們,人體必須適應四季和自然季節氣候的變化,才能在宇宙中健康生存,正如經典訓言:“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儲,有節制地服用,有時出入。”

還有整體觀對疾病癥狀的影響,比如“夫內有病,則外有色。”"癰發生在手指,疼痛遍及全身."前者說五臟六腑有病,引起體表色變,即“內者必形於外”;後者指出局部病變可影響整個人體。這本書註重養生的藝術。如真訓強調性德修養,其曰:“靜而平和,故也養性;和樂是虛無,養德也是。.....若如此,則氣血不滯,五臟不窒。”還有《修事之訓》提出精神休養,指出:“今道人藏精於內,心平氣和,清靜淡泊,胸中無邪氣...則機樞而益,脈九竅不可比。”“神清氣平,萬節太平,滋養自然之本也。”看上面,我們可以看到,如果妳有壹個清凈的心,什麽都不想,五臟就會安寧,脈搏就會順暢,所有的竅都會有益健康。這符合《黃帝內經》“淡泊虛無,順真氣,藏神於內,安疾病”和“以樂為役”的養生之道。

養生的另壹個方面是禁止成癮。比如《時間就是訓練》裏說:“孟冬,...君子齋戒,欲靜則靜,除淫則淫,禁淫則淫,養身則安。”冬閉之時,宜藏而不漏,故宜禁欲,藏精養性。《陶勛》原文中也說“聖人不以身服事物,不可媾和”,也是強調節欲的重要性。人類只有養神,調氣,才能健康,才能與世間萬物在自然規律中生活。故《原陶勛》指出:“故聖人必養神,衰氣,平形,隨道興亡。”《淮南子》對人體養生的上述貢獻,可以借鑒。書中對發病原因進行了研究,認為情緒變化和地理環境對人體影響很大,是發病的重要因素。比如《靈修》和《原道修煉》都指出:“人怒而破陰,喜極而落陽,……”“薄雲使妳恐懼得發狂,滿腹愁苦,病是壹品。”以上情緒過於偏激,累積成病。這和《黃帝內經》“怒傷陰,驟喜傷陽”的觀點是壹樣的。這種對病因的認識壹直指導著後來的臨床實踐,情誌病的比例越來越大。例如,楊雪琴教授經過調查指出,“70% ~ 80%的銀屑病發病和復發患者在發病前有焦慮和抑郁情緒,他們有特別不愉快的事情。”

地理環境也直接影響人體,是致病的原因。比如“壯土人壯,弱土人肥,...”“山中男多,山中女多,大氣中聾啞人多,森林多,夏天多日,寒冷多日。”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氣候對人的體質、生育、發病、壽命都有影響,是導致疾病的原因之壹。這種醫學思想源於古代文獻,又有所創新。例如,《呂氏春秋》記載:“...水心研究所,有許多壞疽和粉刺;苦水中人多。”這裏指的是住在有辣水的地方的人,他們患有癰瘰癧;在水嘗起來很苦的地方,人們經常會患雞胸和駝背。書中還詳細論述了疾病的治療方法。如《時訓》提出四時治病法則:“治於春,矩於秋,力於冬,衡於夏……”在這裏,平衡法則療法不同於《黃帝內經》中的平衡法則和四時脈。例如,《蘇文·脈象》中說:“四時運動,脈象應隨之上下。春宜中,夏宜中,秋宜中,冬宜中。”《蘇文·陰陽應象大論》:“觀其規,而知其病主。”前者說脈象隨季節不同而變化,即脈象與四時相合;後者根據脈象的浮、沈、滑、澀來了解病因。可見《黃帝內經》以章法論脈象;《淮南子》則以規矩權衡處理,各有所指。

書中提到,治療疾病要綜合考慮,不要顧此失彼,以免引發大病。如《說荀琳》指出:“治鼠之穴,必使其壞,水皰生痘,生壞疽。”

書中還有早期治療疾病的記載。比如《人間煉獄》告誡人們:“患之而後憂者,是病猶未愈而求良醫者。盡管有扁鵲和魚雨的聰明才智,我還是不能出生。”根據這裏的語境,醫學隱喻雖然是政事的道理,但其未病先防、早治的預防醫學思想確實能啟迪後世的研究,這與《黃帝內經》中“病成之後,方為藥”是壹樣的。該書在藥物的記載上註重實踐,在藥物的采集、加工、品種鑒別等方面有獨到之處。首先,妳要嘗試自己收集毒品。如《修役訓》雲:“神農始教人撲谷,……嘗百草,……壹日遇七十毒。”這是古代醫生在實踐中尋找和發現藥物的真實寫照。其次,根據藥物表現,按季節收割藥物。比如“蟬開始鳴,半夏誕生”說的是夏天至日時蟬的鼓翼開始鳴響,這是半夏成熟的收獲時節。第三,告誡人們註意毒品加工方法。“牛膽汁塗在眼睛上,...取八歲牛膽,三寸肉桂,百日取之。”這個說法把肉桂放進牛膽汁裏,用了壹百天才入藥。第四,提出了易混淆藥品的識別問題。如“夫亂民,男人。

貧窮類似於蒿,蛇床類似於麋鹿野草。“這種做法,使藥物名副其實,是安全有效用藥的保證。

如在他的書中,他也討論了臟腑器官;疾病命名的記載和形、氣、神的論述,因篇幅所限,不再贅述。

綜上所述,與《黃帝內經》同時代或稍晚壹點的《淮南子》包含了壹定的醫學內容,我們應該挖掘和整理其精華,以豐富中醫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