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和顏地其實不是皇帝,而是古籍記載的古代黃河流域的兩個部落首領。黃帝和顏地都出生在黃河支流渭河流域,當時已經是宗法公社時代。傳說他們都是“熊郡主”少典的後代。“過去少典娶了尤氏,生了皇(黃)和炎帝。黃帝是汲水做的,炎帝是姜水做的。成與德不同,故黃帝為紀,炎帝為姜。”這裏所說的“命”,並不是說黃帝和顏地都是少典的後代,而是說他們都是少典的後代。“黃帝以汲水為名”是指他在汲水之畔長大,所以以汲水為氏。吉水立即使用古漆水,它起源於陜西省麟遊縣西北的杜林,在今天的武功縣匯入渭河。姜水是渭河支流清江的下遊河段,清江在陜西寶雞與渭河匯合。也就是說,炎黃兩個部落最初的活動區域都在黃河支流渭河上遊。
傳說黃帝原姓公孫,因比姬水長而改姓姬。曾住軒轅之丘,號軒轅;因為是熊的後代,所以又叫熊氏。他“生而為神,弱而能言,幼而忠(巧),長而敏,智”,後來被選為部落首領,帶領部隊遷徙到陜北定居。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了尋找更多平坦、開闊、肥沃的土地,沿著北洛河南下,到達今天陜西的大理、朝邑。那裏的黃土地給了他們發展農業的便利條件,但不時出現的幹旱困擾著他們,迫使他們繼續尋找自己理想的地方。於是,黃帝率部從大理、朝邑向東渡過黃河,沿中條山、太行山,進入汾河流域,再向東北推進,到達今天河北涿鹿壹帶。有桑幹河和洋河沖積而成的適合農耕的寬闊山谷,附近有狩獵森林。他們覺得環境很優越,就定居下來了。
就在黃帝帶領他的部落東移的時候,炎帝也帶領他的人民開始了長途跋涉。炎帝,又名,說他生於李(烈)山,即湖北省隨州市李山鎮,說他生於長陽,即陜西省寶雞市神農鄉長陽山。"他是人,姓蔣,又名."為了找到壹個理想的地方定居,他還帶領部落向東遷移。但是他們走的路線和黃帝走的路線不壹樣。他們先下渭河到河南的西南部,然後下黃河到河南的東部,在那裏定居下來。
當時隨著私有財產的出現和氏族制度的瓦解,部落首領逐漸掌握了壹定的特權。部落之間為了爭奪生存空間,爭奪彼此的實力,往往會發生戰爭。壹些部落首領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刀鋸並用甲兵”,還發動戰爭掠奪財富,奴役其他氏族和部落。這種戰爭加劇了社會分裂,給正常的農業生產帶來了極大的威脅,而調節社會矛盾的氏族制度習慣法此時卻失去了作用,顯得力不從心。面對越來越多的戰爭,血族部落相互聯合,結成聯盟,進而形成更大的財團。此時的炎黃兩個部落也用武力征服四面八方,擴張勢力,從而引發大規模沖突。雙方在漢泉(今河北懷來)打了三場仗。黃帝麾下的六大氏族,即熊、蠍、貉、虎,與顏地部落壹起在黑暗中被殺,顏地部落慘敗,不得不投降。因為兩個部落有血緣關系,黃帝沒有屠殺顏地部落,而是和他們結成部落聯盟,黃帝成為炎黃部落聯盟的首領。炎黃部落聯盟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形成了日後華夏民族的雛形。
後來,定居山東曲阜的九黎首領蚩尤擴大勢力範圍,引發了與顏地部落的戰爭。九黎,或稱九夷,屬於東夷族。傳說蚩尤有9個部落,81個氏族。他說話像個怪物,吃沙子和石頭,這可能是因為黃帝子孫有意醜化其他部落首領。“以蚩尤制冶金”,“以金為兵”,制杖、制刀、制戟、制弩,勇武善戰,震驚天下。他率領壹個由九個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在豫東以西攻擊顏地部落。顏地部落無法抵抗,相繼失守,失去了他們的住所。蚩尤緊隨其後,炎帝向黃帝求援。黃帝於是率兵迎敵,在涿鹿與蚩尤激戰。戰爭異常激烈。據說黃帝和蚩尤九次無敵。蚩尤放霧三天三夜,黃帝部落看不清方向。大風過後,黃帝的“大臣”受北鬥星座的啟發,發明了南導車,他們才得以沖出迷霧。在玄女的幫助下,黃帝制作了80面鼓,鼓上蓋著東海神獸隗的皮,用雷獸的骨頭做鼓槌。他們在戰鬥中被擊鼓,500英裏外都能聽到。戰鬥持續了很長時間,最後在冀州進行了決戰。黃帝派應龍去攻打蚩尤,應龍儲水放入水陣。蚩尤從風伯請來了雨師,下了壹陣暴雨,沖毀了水陣,又讓黃帝陷入了困境。黃帝請來天女秀利加米,止住風雨,天氣頓時放晴。蚩尤不知所措,手下驚恐萬狀。黃帝指揮壹支軍隊掩護殺過去,取得了最後的勝利。蚩尤和他請來的風伯雨師壹起向黃帝投降。黃帝進入了東夷活動的地區。他“駕象車六龍,碧眼(壹兆火鳥)當先,蚩尤在前,風伯在後,雨師灑落,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鳳帝(鳳凰)遮之”。他上泰山之巔見鬼神,演了壹出悲壯悲涼”。蚩尤後來被殺,部分九黎人加入炎黃部落聯盟,融入華夏族;壹部分南下,並入南方苗族。
涿鹿之戰的勝利,進壹步擴大了炎黃部落聯盟的勢力,發展成為更大的部落聯合體。黃帝的權威大大提高,集司法權、祭祀權、軍事指揮權、生產指揮權於壹體。所有部落都必須服從他的命令,不服從就出兵征討。他還開山修路,試圖突破部落地區的隔絕,促進部落之間的交流。傳說黃帝壹生都沒有太平過。118歲在河南旅遊時死於京山。人們護送他回到陜北,把他埋在陜西省黃陵縣的橋山上。這就是前面提到的黃帝陵。
由於黃帝後來被尊為中華始祖,後人把古代的許多發明都歸功於他和他的“大臣”,如建房、打井、縫制衣服、制作船車弩、煉石煉銅、創造音樂,他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他的“大臣”倉頡創造文字,淩倫創造音樂和樂,等等。出於同樣的原因,炎帝被尊為中國的祖先,後人也因他的發明創造而對他有所贊譽,稱他為神農。在先秦傳說中,神農和顏地本來是兩個時代不同的人物,神農生活在顏地之前。戰國時,人們把兩個人放在壹起,稱他們為神農皇帝。他們說,“神農造木,擦木,雷磊,以教天下”,“可以先嘗百草,才有藥”,“也可以當五弦琴,教人在中國成市”。當然,這些發明也是原始時代人們的集體創造。
雖然炎黃皇帝只是壹個傳奇人物,他們的發明創造也是遠古時代黃河兒女智慧的結晶,但作為中華民族祖先的象征和中華文明開創者的化身,他們仍然被後人無限敬仰和懷念。因此,在黃河流域和黃河流域以外的土地上,出現了許多關於炎黃的傳說,留下了許多與他們有關的名勝古跡。著名的除了陜西黃陵縣的黃帝陵、寶雞的顏地廟、顏地陵外,還有山東曲阜的景陵宮、黃帝故裏河南新鄭、濟源的吳王天壇、河北涿鹿的靈寶京山的黃帝城和黃帝泉、四川都江堰的黃帝廟和玄黃臺、鹽亭的元玄宮和雷祖墓、安徽黃山的軒轅峰。甘肅平涼的溫溫宮,湖北宜昌的西陵山和雷祖寺,隨州的神農寺,山西高平的神農城和神農井,河南淮陽的神農五谷臺,鄭州的炎黃大帝雕像,湖南炎陵縣的顏地陵等等。這些源遠流長的傳說和名勝古跡,對於增強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激發炎黃子孫的民族自豪感,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黃帝之後,黃河流域出現了幾位傑出的部落首領,分別是堯、舜、禹。此時是龍山文化晚期,氏族制度即將崩潰。相傳堯,又名陶,生於今山西汾河流域。現山西臨汾南部伊村有“帝堯毛祠臺”碑,堯廟村有堯廟,臨汾縣有堯陵、神居洞。他的生活很簡樸,古書上說他“不削,取粗中之食,取藜麥之湯,冬有皮毛,夏有衣服”,也就是說,他住在用未割的茅草蘆葦和剃過的椽子搭成的簡陋房屋裏,吃東西。但是,他很關心人民。部落裏有些人饑寒交迫。他說他讓他們饑寒交迫,有些人因為犯罪受到了懲罰。他說這是他平時管教不好,自己出來承擔責任。舜,又名遊輿,堯遺址(今山西垣曲東北)人。傳說他在接替姚為部落會首領之前,受到姚的檢閱,在歷山(中條山的別稱)勞作,在(今山西芮城以北)捕魚,在桃城(今山西永濟鎮以北)河邊制陶,後被姚封在險要之地(今山西平陸西南)。他成為部落聯盟的領袖後,成為普班(今周浦鎮)。舜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他幾次被繼母和同父異母的兄弟陷害,但幸運的是,他賢惠的妻子聰明地設計了壹個計劃,把他從危險中解救出來。但他當選首領後,不顧前嫌,對繼母和哥哥寬大處理,讓壹些仇人感動,壹心行善。虞的祖先據說曾居住在河套地區,虞居住時遷居河南西部。他以天下為己任,帶領人民治理洪水,發展生產,受到高度贊揚。由於堯、舜、禹治理有方,當時的社會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呈現出壹派祥和安寧的景象。“天下太平,百姓無事。”因此被後人尊為聖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