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壹路的前身是五鬥米路,起源於漢末。因入道者需產五鬥米而得名。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繼鐘平元年(184)二月張角率太平道之後,同年七月,漢中的張繡也率五鬥米道響應。
五鬥米道以“治”為單位,以石天為最高領袖,每壹個治都設立官員,奉酒帶領道教徒,組織相當嚴密。其宗教活動與太平路相似,但也有自己的特色。比如,當壹個新信徒被命名為“鬼卒”,成為骨幹後,他會帶領壹群新教徒,然後他會被提升為“祭酒”。祭酒還負責在各大路口設置“壹舍”,為路人準備食物。《獻酒解老子》的記載叫做《老祥子朱爾》。書中主張信徒要努力修僧,“各就其位”,以達到“治國安邦”的理想;要求基督徒遵守“忠、孝、誠、善、德積成”的戒律,“遵戒積善成,積精成神,使神長壽”。
張繡是被張道陵的孫子殺死的。根據道教傳統,張道陵是五鬥米道的創始人。張魯在曹操遠征巴蜀時受到官職獎勵,隨他去了內地。五鬥數萬道士被曹操安置在長安、洛陽、鄴城。五鬥米道開始在內地流傳。許多貴族加入了五米豆道,如王羲之,他的祖先在漢魏時期就信奉五米豆道。這時,五鬥米路改名為石天路。
南北朝時,北朝的寇和南朝的陸對道進行了改造。
寇出身名門,祖上世代信奉道教。他從小學習道教,後跟隨道士到華山,最後選擇嵩山作為傳教地點,成為十六國北魏時期北方石天道教的領袖。他廢除了道教官員私人授課的原有做法,如敬酒,以及石天道教壹些教師的世襲制。他要求“功德為上”,廢除了五鬥米道學原有的二十四治名,規定信徒不得隨意改道官,道官要學習三年才能招收弟子。他重新制定了《宗教活動條例》,廢除了入場費、醫療報酬等米租稅,並規定“從今以後,...widex市民每年會丟失30張紙,壹筆壹墨”。寇謙之教導道教信徒要遵守修道的戒律,認真拜齋戒,才能成仙。後人將寇謙之改造後的石天路稱為新石天路或石天北路。
陸出生於盧氏家族,壹個著名的江南貴族家庭。他為道教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當時為了去偽存真,他到處搜羅道經,曾經是“南至湖南,九至峨眉,西至青城”,覆蓋了半個中國。他編纂了《靈寶經》和《靈寶牧婧》。編纂後者時,將《靈寶經》分為“三孔、四輔類”。後來道藏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形成的。陸制定和完善了道教戒律和齋戒儀式,整理出壹套比較完整的規定。經過陸對的統壹、規範和編纂,道在形式和內容上得到了進壹步的豐富和完善。後人把他的道稱為南道,與寇的北道相對。
隋唐時期,道教興盛,石天道教逐漸與其他流派融合。宋真宗曾召見正田第24代老師張正穗,封他為“先生”。此後,直到南宋末年,正田第35代老師張克達,幾乎歷代都有封號。在宋徽宗,第30代石天張繼賢備受推崇。朝廷在京師附近為他修建了“道教崇拜觀”,龍虎山大營的上卿觀也升級為“上卿正壹宮”。自從張克達被宋理宗授予掌管富友各派的權力後,正統就取得了富友道教的主導地位。
無痕衣銀印,讓他領導江南道教。第二年,他被命名為“宣揚真理,回應上帝和真實的人”。此後歷代正天師都被元統治者封為真人。張思成,第39代石天,泰鼎二年(公元1325年)被封為“怡園崇德第壹任宗主”,受權掌管全國道教事務。在元代,龍虎山石天府擁有很大的權力:它可以建議任免江南各地的道教事務管理官員和道觀管理人員,向皇帝提出新建道觀的經費供應和人員編制,它還可以直接發布“官令”,即道教地位。
明太祖朱元璋給了四十二代正天師張壹個正常的“真人”。他還下詔讓正天師代代掌管全國的道教。從此,到第52代張應景,除了第50代張國祥,石天各代都以真人命名。張雨初作為中國道教的領袖,著有《道門十規》壹卷,闡述了道教門派流動、寺廟修繕等問題。
清朝和民國時期,鄭和逐漸衰落。1912年,第六十二代正天師張在上海成立了正壹派全國性教會組織“中華民國道教協會”,僅設立上海分會。
全真道:
道教派別。創建於中國晉代初期。創始人汪哲(1112 ~ 1170),陜西鹹陽人。出生於當地壹個富家,晉朝初期是壹個小官吏,後辭官回鄉。鄭龍四年(1159),自稱在幹河鎮遇到壹個神仙,被給了當時的配方。他在鐘南山隱居了三年。大定年間,他出山東傳教。招收馬玉、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楚壹、郝大通、孫不二等七名弟子,號稱全真七。全真道正式成立。受時代思潮影響,該教教義主張三教合壹,以《道德經》、《般若心經》、《孝經》為信徒必讀經典。修行方法以內丹為主,不以外丹為輔,主張雙修生,先修性,後修生。認為真性自然的修煉是道家修行者唯壹正確的修煉方式。只有擺脫感覺和欲望,知心見性,讓內心安靜下來,才能回歸單純,才能成仙。還規定道士必須出家,嚴守戒律,忍辱汙穢,為他人受苦。道士犯戒有嚴厲的懲罰,從跪香、驅逐到處死。金元時期,秋初承教,全真教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丘處機於1219年前往西域皇宮面見成吉思汗,大受贊賞。給胡錦名片和詔令,命令他主持道教在世界上。邱入京後駐守長春寺(今北京白雲寺),開壇說“小心”,弟子出山設寺,使全真道教組織發展到頂峰。全真教雖然受到了與佛教論戰失敗的打擊,但在整個元代保持了發展勢頭。
金元時期全真教在北方發展的同時,南宋時期也出現了壹個道教流派,稱為金丹派南宗。張伯端是這壹學派的創始人,其特點是主張先修身養性,後修身養性。元朝統壹江南後,南宗與全真教(北宗)合並,* * *尊東華帝君、鐘離權、呂洞賓、劉海蟬、王重陽為五祖,設北齊真(即全真七子)、南齊真(張伯端、劉永年、石太、薛道光、陳楠、白玉蟾、彭貴)。南北宗派合並後,仍稱全真道,是封建社會後期道教的主要宗派之壹。全真道內部也有壹些小派別,比如南派的青幫、雙派,北派的全真七子也流傳壹派,其中以丘處機流傳的全真龍派最強。明代朝廷重視正儀,但全真道的勢力相對削弱。清初著名道士王常月對該教派進行了改組,壹度復興全真龍派,但卻難以挽救全真教在清代衰落的大趨勢。
全真教是道教後期最大的流派之壹,與舊道教相比有明顯的特點:(1)三教合壹的思想更加突出。比如王燮在山東開創的五會,都冠以“三教”二字;規定《道德經》、《般若心經》、《孝經》三教經典為全真道教徒必修經典。在他和他的七個弟子的詩中,三教合壹無處不在。比如“儒釋道相通,三教歷來壹祖”,“世上無二道,聖人非二心”,“教雖三分,道獨壹”等等。尤其是禪宗理論的融合最為突出。馬鈺的參:“禪為宗,道為祖”,清初全真教道士劉為《玄言》作序:玄宗(指全真教)其實和禪宗差不多。(2)在教義中,出世的觀念很強。在王燮及其七弟子的詩中,他們極力貶低生命的價值,宣揚人生是“苦海”,家庭是“監獄”、“火塘”,夫妻相愛是“金鎖玉鎖”,勸人捐妻兒,“跳出牢籠”,看透名利,學會煉丹,從而離開“苦海”。(3)在神仙信仰和修煉的理論上,壹旦回到神仙的老路子,只追求“陽神”和“真”以及長生不老。人們認為,人體是會死亡的,只有人的精神不會死亡。王燮《金通玉鎖》:“唯靈為真,四肉身為假。”《論李嬌15論》:“想永遠不死,離開這個世界的人,是愚蠢的,不可理喻的。”劉處玄《語錄》:“壹切形式在其百年之內都會消亡,但它們的本性不會消亡。.....除陰陽外,其神不死。”所以在內丹學理論上,與道教南宗相反,主張先性後命,命性並重。坦誠相待是真的,看清本質是第壹位的。(4)在修煉方法上,內丹是主要修煉,而不是象征,形成了獨特的內丹理論。在宗教制度的教規中,規定道士必須出家,住在道觀中,不得養妻。為了約束道士的言行,制定了各種規章制度,督促道人們嚴格遵守。這些和鄭毅很不壹樣。全真道在金代的發展是有限的。元初,以成吉思汗的號召和丘處機的寵信為契機,全真教在丘處機及其弟子的推動下發展到了頂峰。當時全真道觀遍布北方各省區。“城裏雖有十間房,必有壹席。”這種繁榮的局面,從丘處機開始,在尹誌平和李誌昌的領導下,已經持續了大約30年。元憲宗五年(1255),佛道關於“華”之爭打響,元朝偏袒佛教,全真道敗。此後,袁氏下令焚毀除《道德經》以外的所有道經,沈重打擊了全真道,結束了全真道的鼎盛時期。因此,、王、、戚誌誠、的處境都很困難。大約30年後,元成宗登基,燒經封禁,全真教正常發展。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平定江南,統壹全國。自此,原本同源流傳至南宋的全真道與南宗道逐漸認同並融合。到了元朝中後期,兩個教派合並的條件已經逐漸成熟。在南宗道士陳的推動下,兩宗經過對祖先崇拜的調整,最終合並為全真教。合並後,全真教成為壹個更大的道教派別,與鄭錚壹起統壹了世界道教。明代皇室對佛道采取了抑制和克制的政策,推崇道統,對全真教給予的支持較少。此後,全真教有進有退。金元時期形成的統壹領導核心(以北京白雲寺為基地)突然瓦解。在這種情況下,統壹的全真道逐漸分裂成許多小部落。主要流派有“七真派”,即馬玉的遇仙派、譚處端的那摩派、劉處玄的陪山派、丘處機的龍門派、王初壹的廬山派、郝大通的華山派、孫不二的靜寂派。此外,還有壹些全真道教徒,分別形成“五祖派”,即王的少陽派、的正陽派、的春陽派、劉海禪的六祖派和的重陽派。這麽多全真部落的出現,並不意味著全真道的興盛,而恰恰反映了它的衰落。它們的形成時間最早在明朝中後期,大部分在明朝後期。在明清道教的衰落過程中,只有龍門派在清初因王常月的推動而壹度“復興”,其他大部分門派都衰落了。
生活提供信息12315:全真路。
全真道興盛於金元時期,是宋元時期最大、最重要的新道學流派。道教兩大流派,元雜劇和正道,壹直延續至今。
全真道創始人汪哲(原弓1 1 1 3-1 1 69),出生於陜西鹹陽,成為壹名富翁。他自稱鄭龍四年(1 1 5 9)在幹河鎮遇到壹個陌生人,從此棄家而去,住在南山石楠村的壹個山洞裏修行。他把自己的山洞命名為“活死人墓”,自己取名“王害風”,裝瘋賣傻。大定七年(1 1 6 7),他所住的毛安被放火燒,雲遊到東半山,正面展示全真旗,收了馬玉、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楚壹、郝大通、孫不二。這七個弟弟成為全真教的骨幹,各自成為壹個教派,後來被稱為“北齊真”。王重陽在東半山創立並傳教僅三年,於九年(1 1 6 9)秋,離開楚王-1和郝大通在昆崳山修行,帶著他的四個長子秋六、譚媽回關而死。弟弟收集了壹千多首詩,編輯出版在《全真集》上。王重陽死後,長兄馬玉掌管教理,其他六位真正在山東、河北、山西、河南傳播教理,逐漸擴大了在民間的影響。馬玉在教書期間,教學的目的是無為而治,除俗而外,知心而見性,以道家的淳樸和憂患吸引人們信仰社會,但他還沒有與統治者建立關系,也沒有建立宮觀。這是全真道發展的第壹階段。從1 1 8 7到1 2 1 9,是全真道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是全真道逐步發展並逐漸壯大的時期。劉處玄和丘處機首先負責教學,以東半山為活動中心。此時的全真道特別註重贏得金朝統治者的認可和重新審視,開始構建宮觀,為各教派建立動態基地。隨著全真教在民間的勢力越來越大,金庭對它更加重視。太和元年(1 2 0 1)和三年(1 2 0 3),楚王被召見壹兩次,皇帝的多次召見提高了全真道的地位,促進了全真道在民間的傳播。從公元1 2 1 9年開始,全真道的發展進入第三階段,推動這壹局面的關鍵人物是丘處機。秋英受基斯可汗的召喚,率70多歲的老人前往西域雪巖山(今屬阿),勸說他放棄殺戮。他贏得了基斯可汗的尊重,稱他為邱神仙,讓他做了掌管天下的和尚,免除了所有真道士的賦稅。丘處機於1 2 2 4年回到東方,回到燕京(今北京),住在太極寺(後改名長春宮),從此觀成了全真道學的家。丘處機提出了“察人”的思想。之後全真弟弟建宮觀,廣收弟子活動,全真道教觀逐漸傳遍北方。1 2 2 7年,秋初葬於長春宮順堂,即今天的北京白雲觀。從秋初教起,全真教有了很大的進步。
元代全真教的發展進入全盛時期。全真道教建宮觀,廣為接受,出現了許多知名道士,壹批道派興盛起來。秋初死後,主持教學的尹誌平和李誌昌進壹步拓展全真教事業,爭取統治者的支持,使全真教得到進壹步發展,達到頂峰。全真教不僅成為北方道教的重點,而且橫跨長江傳到南方,江浙、湖北、福建等地都有全真教的生動痕跡。元初全真道在江南最大的遷點是湖北的武當山,信徒眾多。在全真教南傳之前,江南就有煉丹家,自稱煉丹起於鐘、陸、劉,與北方全真教壹脈相承。南宗勢力不大,也沒有被元朝重新重視。所以元代的南宗弟子都在全真門之下,著名人物有李道純、陳等。至此,全真道遍布全國,鼎盛時與正壹派並駕齊驅。全真教的政治地位因元代全真教祖師的加封而大大提高。元六年(1 2 6 9),全真道尊奉的東華帝君、鐘麗緗、陸、劉海蟬、五祖突然被封為“真王”,後被稱為華北五祖。他還稱汪哲的七個弟弟為真人,世人稱他們為七真人。大三(1 3 1 0)年,元武宗加全真五祖為帝,奇真為真君,秋初弟尹誌平等18人為真民。整個道理,高知,智慧,都不缺道家。元代中期至元末,可視為全真教發展的第四階段,呈現外盛內衰的面貌。教風變了,趨於蛻化,教高而乏,陷入平淡局面。與此相比,正壹派道教在元代中後期成為更為興盛的道教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