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壹本什麽樣的書…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最博大精深的經典。據說是伏羲的言論總結修改的(同時產生了《易經》的八卦)。是中華五千年智慧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它是帝王之學,是政治家、軍事家、商人的必修技能。《易經》本質上是壹本關於占蔔的書。“占蔔”就是預測未來事件的發展,《易經》就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和理論的書。據中國[1]君友會文獻記載,相傳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李斯因將《周易》納入醫蔔之書而得以幸免。後來歷代都有人研究《周易》,有漢代的方靜、鄭玄,魏晉的王弼,唐代的陸德明、李鼎祚、孔,宋代的邵雍、程頤、朱等。目前在《易經》預測和應用領域最具影響力的是世界易經學會會長、國際易經應用研究院首席預報員、中國易經研究院院長徐先超教授。據文獻記載,易圖的研究興起於宋代,如著名的河圖、洛書、先天圖、中天圖、左天圖等。風後十六圖。房間裏的色情圖片,藝術圖片。《後天圖》、《太極圖》(包括陰陽魚的餅紋)、《龍八卦圖》都是《易經》原著所沒有的,是後人根據自己對《易經》的理解而添加的。歷代對《周易》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兩個學派:義學派和象學派。理性主義學派強調卦、爻辭、爻辭從其名稱的含義來解釋。象數學派註重從八卦所象征的形象來解釋卦、爻辭。也有人認為,義學派探討的是《周易》的哲學價值,象數學派側重的是用《周易》占蔔。前者是王弼、程頤,當代是山東大學教授劉大軍。後者如方靜、邵雍,著名的有許賢超。明末,易經經傳教士翻譯後傳入西方。17世紀末,德國哲學家、數學家萊布尼茨因為漢學大師布維(漢名白晉,1662-1732)的介紹,用二進制解釋《易經》。如今,中國大陸、臺灣省和西方國家的許多人都研究過《易經》。根據蔣宏遠對《易》學變化的考證,朱、惠東、斯《總目錄》的總結,都認為該書及其章法自《易傳》問世以來就是本人所撰。本書經沈彥國論證引申,確定方靜是以十二卦為首的六十卦為基礎,以六十鐘為節奏反復而成,而八公卦、那家、殷娜則是由荀爽、虞翻、幹寶等另壹非史靜學派演化而來,並在《史靜易傳》出現後取代了方靜的原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