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寫於楚懷王二十四五年(公元前305年和公元前304年),屈原被釋放到北漢後的兩三年。漢北之地,是漢水東彎東流的壹段以北。今天的天門、應城、京山、雲夢郡是漢朝北方的土地。懷王彎十六年,起草憲令,主張變法,主張聯秦。他被內外反對勢力陷害,離開了左派的崗位。後來楚國在丹陽、藍田接連被秦國打敗,屈原被招回朝廷,被任命為出使齊國的使臣。楚懷王二十四年,秦楚成親,二十五年,秦楚與黃基結盟,秦回歸楚地,屈原被釋放到漢北。
漢北西北,離楚故都(今翼城)不遠。《離騷》是屈原遊覽先王祠和群臣祠堂後所作。詩的開頭追溯到楚的遠祖,屈的大祖,結尾寫“故裏遊”,不忍離去,中間寫的是靈異占蔔,巫術占蔔,都與這個特定的創作環境有關。
《離騷》是壹首充滿激情的政治抒情詩,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傑作。詩中的壹些片段情節反映了當時的史實(如“始與玉成各說各話。”後悔逃跑和擁有他。.....傷魂命理”指的是王懷的政治外交和對屈原的態度的幾次重復)。但在表現上卻完全采用了浪漫主義的手法:不僅使用了神話傳說的材料,還大量運用了具象的手法,用花鳥來抒發感情,“以情為內,以物為表,沈郁憤懣”(《劉雜文》)。而詩人所使用的比喻符號中喻體的調配,是基於傳統文化的傳承,總給人壹種意味無窮的感覺。
由於詩人無比的悲憤和難以抑制的激情,整首詩就像壹條河流,浩瀚無邊。但仔細琢磨,無論是意境的立意,還是外在的結構,都體現了詩人非凡的藝術匠心。
在概念上,這首詩描述了兩個世界:現實世界和由天堂、神、古代人物和擬人化的太陽、月亮、風、雷、風和鳥組成的超現實世界。這個超現實的幻想世界是對現實世界表現的補充。地上看不到王,天上看不到帝;在地球上,是“都爭貪欲”。找不到同誌,求天女,壹事無成。這有點類似於《聊齋誌異》中Xi·方平描寫黑社會的角色。只不過在《Xi方平》中,主人公通過人變鬼去了另壹個世界,而在《離騷》中,他則是自由自在地穿梭於天地之間。這種立意更適合表達抒情詩的激情。詩人設想的天界在高海拔和傳說中的昆侖山之上,與從原始社會形成的普遍意識和原型神話相吻合,所以非常自然,比後來的文學作品中通過死亡、夢境、永生去另壹個世界的處理更具神話色彩,沒有宗教迷信的味道。詩人呈現的背景廣闊、雄偉、壯麗。其意境之美、之強、之悲,前所未有。特別是詩人把龍馬的意象作為從世界到天堂,從天堂到世界的工具。《尚書·侯》佚文,說帝堯繼位,“龍馬披甲冠”。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動物龍的原型之壹是神化的駿馬。李周說“馬逾八尺為龍”,呂春秋說“馬之美是青龍之馬,是遺騎”。地球上的馬被舉起來就是龍。本來只是地面和天空的區別,但是由於沈駿的變化所起到的暗示作用,天空變成了天堂。詩人借助自己從人間到天堂、從天堂到人間的情節變化,形成了這首長詩的內部結構。詩中所寫片段的情節,只是作為情感的載體來外化思想鬥爭和情感變化。但這些情節卻有效避免了長抒情詩容易流於空氣的弊端。
從外在結構看,全詩分為三個部分和壹個儀式。第壹部分,從開頭到“雖未改心,不可誅”,敘述了自己的壹生,回顧了詩人為了現實的崇高政治理想而不斷完善自我、與環境抗爭的心路歷程,以及悲劇失敗後的情感變化。這是他在最激烈的動蕩中思想的真實表達。第二部分是從“女兒讓我為難,我感激她”到“我不管妳,我怎麽忍心死在這裏?”其中女兒的指責,說明連親人都不理解他,他的孤獨是無與倫比的。這就引出了向鐘華做陳述的情節。這是壹個從現實社會到幻想世界的過渡(強調古代聖人,已經死了壹千多年,所以稱呼他顯得“空”;但詩人想象的是蒼梧埋葬他的地方,所以多少有些“真實”。然後是天空之旅。進不了天宮就上下求女,表現了詩人政治鬥爭和不斷追求的頑強精神。第三部,從“索茅夜宴喜滿”到“仆之哀多於馬懷西,而不能為也”,表現了詩人在去留問題上的思想鬥爭,表現了他對祖國的深厚感情,讀來讓人心酸!最後壹節是儀式。雖然字數不多,但說明詩人的愛國之心是和他對美國政治的理想聯系在壹起的。這是全詩高潮之後的點睛之筆,用來包裹全詩,深化詩的主題,表現更明確的流向,如長江澎湃的情感。這首詩的第壹部分以接近現實主義的方式表現了詩人所處的環境和他自己的歷程。後兩部以豐富多彩、紛繁復雜的描寫將讀者帶入壹個奇幻的境界。它往往表現出壹種廣闊而神奇的景象。如果只有第壹部,雖然不能說是壹部充滿血淚的傑作,但也不可能是這樣壹部浪漫主義的不朽之作;如果只有後兩部分而沒有第壹部分,那麽該詩的政治思想就會更單薄,其主題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含蓄明確;既朦朧又深刻。
《離騷》為我們塑造了壹個高大的抒情主人公。首先,他有突出的外在形象特征。“高危矣,而沛遠矣。”“長點沒壞處。”很多屈原的畫像,即使沒有寫“原”字,也能壹眼認出是屈原,因為都是基於詩中的這個特征描寫。其次,他具有鮮明的思想性格。第壹,他是壹個進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張法治(“循行而不至”),推崇人才,賦權於人。第二,他主張美國政治,重視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上帝是無私的,人民的道德是沒有錯的”),反對統治者的放蕩暴政和臣子對私利的追求(壹段言論可見壹斑)。第三,他追求真理,堅強不屈(“我心亦善,雖死未悔”,“雖身未改,不能罰心”)。這個形象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兩千多年來,它給了無數仁人誌士品格和行為的示範,也給了他們力量。
《離騷》的語言相當優美。首先,隱喻和象征被廣泛使用。比如采藥比喻加強自身修養,佩戴草藥比喻保持清潔。但詩人的表達手段比壹般的比喻要好得多。比如“蓮花以為衣,芙蓉以為裳。”不知道已經很尷尬了,感覺自己信了。“第四句中的‘方’自然來源於‘蓮花’和‘芙蓉’,照顧到了前兩句,但也是用來形容‘愛情’的。因此,雖然沒有使用或解釋“如”、“像”、“如果”等詞語,但其隱喻不言而喻。其次,許多香花和香草的名稱被用來象征性地表達政治和意識形態中的抽象概念,這不僅使作品含蓄而長於神韻,而且直觀地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從屈原開始,“香草美人”就成了高尚人格的象征。(柳宗元《芙蓉花·護城河畔》狂風驟起,斜雨抽打藤。" )
第三,全詩由四句組成,每壹節由“Xi”二字連接的上下兩句不連貫組成,加上固定的偶韻,使全詩在節奏感很強的循環旋律中進行了。最後運用對偶修辭格,如“夕次於窮石,晨興滿懷”;“蘇糞土滿愁,謂沈椒不香”;如果去掉“Xi”二字,對偶作品與唐宋律詩無異。
《離騷》不僅是中國文學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學的瑰寶。(趙奎福)
從屈原在當時社會的地位來看,他是壹個政治家,而不是壹般意義上的“詩人”。但就其偉大的創作成就而言,他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壹位偉大的詩人。《詩經》中也有許多優美動人的作品,但基本上是群眾性、集體性的創作,很少表現個性。另壹方面,屈原的創作打上了他的理想、經歷和痛苦以及他壹生的熱情的烙印。這標誌著中國古典文學創作的新時代。
屈原是壹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詩人。他憂國憂民,至今仍被推崇為堅定的愛國者。雖然他的愛國是與對君主的忠誠聯系在壹起的,在這壹點上不能背離他所處的時代和社會的基本道德原則,但同時也要看到屈原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他不認為自己是君主的仆人,而是君主,因而是國家的向導。他對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理想有著堅定的信念。為了追求理想,他不惜與自己社會群體中的大多數人對抗,寧願去死。這就在公認的忠君愛國的道德前提下,保留了獨立思考和忠於自己理解的權利。作為壹個理想的烈士,後人對他有很大的啟發;他的立世之道也被後世正直的文人引用為榜樣。
屈原的作品以奔放的文筆表達了強烈而悲壯的情感。漢儒曾說《詩經》裏的《離騷》和《瀟雅》都是不痛不癢的作品。明代詩人袁宏道在徐小秀的詩中批駁說,離騷“怒極”,對黨羽和楚王“痛批”,“安於所謂怨而不害人。”並指出“渾厚、峭拔、外露”是“楚風”的特點。他的意見顯然是正確的。不僅如此,屈原贊美自己的人格,是自發的,是真實的。唱出諸神之愛,激昂而精辟;慶祝烈士犧牲是激昂的,慷慨的,悲壯的。總之,與《詩經》中內斂、溫和的情感表達相比,屈原的創作在壹定程度上表現出了情感的解放,從而創造出壹種全新的充滿生命力和強大感染力的詩歌風格。由於這種情感表達的需要,屈原不能滿足於平淡的寫作手法,而是大量借用楚的神話素材,運用荒誕的幻想,極大地拓展了詩歌的境界,表現出瑰麗的風貌。這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創作開辟了新的道路。後世有強烈個性和情感的詩人,如李白、李賀等,都受到很大啟發。
屈原是壹個愛美的詩人。他不以狹隘的功利觀否定各種藝術的美。在《九歌》和《招魂》中,處處渲染著音樂、歌舞的溫馨場景以及由此引發的感動。在屈原的作品中,是“強淫娛人,觀者忘歸”的美好景象。同樣,他的詩也喜歡大量的花花綠綠的文字。他還發展了《詩經》中的比喻手法,賦予植物、魚類、昆蟲、鳥獸、雲霓等自然事物以人的意誌和生命,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增加了詩歌的美感。總的來說,中國古代文學中講究文采美的流派,都可以追溯到屈原。
在詩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詩經》短小精悍的體系,創造了句式或長或短、篇幅宏大、內涵豐富復雜的“騷體詩”,也具有重要意義。
總之,由屈原開創的楚辭,與《詩經》壹起,構成了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的兩大源頭,對後世文學產生了無窮的影響。但由於時代的發展和南北文化的差異,《楚辭》相比《詩經》有了顯著的進步。所以它對後世文學的影響更多的是在《詩經》之上。
關於《離騷》書名的含義,古今說法不壹。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將其解釋為“留憂”。班固在《離騷贊》序中將其解釋為“正愁”。王毅將其解讀為《楚辭》中的“不要著急”。後世說法不壹。而近代以來的學者,則壹直倚重“趙達”、“傅”和“駕辯”。《楚辭·勞尚》和王逸註《甲戌》、《勞尚》均為樂號》認為勞尚和離騷均為復音字,離騷為勞尚的音譯,故推斷離騷為楚辭原樂號。但壹般認為,離騷:脫離了“苦難”,遭遇了;騷:愁。”《離騷》是作者遇到悲傷時寫的壹首詩。
& lt& lt離騷> & gt:& lt楚辭>標題。戰國楚人屈原寫‘離騷’,以前被解讀為憂國憂民,也有悲涼的;在前半部分,作者多次表達了對楚國命運的關註,表達了他改革政治的願望,以及即使在災難的時候也要堅持自己的理想,決不向邪惡勢力妥協的意誌。後半部分則通過在天空中徘徊,追求理想的實現,失敗後欲死,反映了他愛楚的思想感情。作品運用了美與香草的隱喻,大量的神話傳說和豐富的想象力,形成了華麗的文采和宏偉的結構,表現出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