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如何評價《說文解字》這本書?

如何評價《說文解字》這本書?

東漢著名儒士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是我國第壹部系統完備的字典,主要側重於分析漢字形體、解釋詞義、識別語音。

這本書無論是文筆還是闡述的科學理論,都是後人學習文字學、文獻學不可或缺的壹步。

《說文解字》反映了中國古代悠久的歷史文化,包括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哲學和宗教。

本文著重從古代神權王權思想、古代下層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古代生產力的提高和中國古代的玉文化四個方面展開論述。

1.《說文解字》簡介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是東漢著名古文經學家許慎所著。

《說文》是我國第壹部系統完整的字典,主要側重於分析漢字的形體,解釋詞義,識別音讀。

從字體來看,這些字主要是小篆。許慎收集了9353個漢代以前的古文字,加上1163個異體字,就成了* * * 10516個字。

他采用“六書”理論,通過分析這些漢字與其意義之間的關系,從象形、能指、會意、形聲字、音譯、借用六個方面來界定漢字的形體。他的解釋不是基於主觀臆斷,而是都有壹定的道理,很多解釋都可以在經典文獻中找到。

比如“射”字,《說文狗部》:“射,必是仆。殺,或者死。”

可見,“死”就是“向前倒”和“倒下”的意思。《左傳·成公二年》“射其右,死於車中”。“死在車裏”就是把自己扔進車裏。

許慎根據排列順序,將古代漢字分為540個部分,同壹部分的漢字往往音義相關。這種以偏旁部首排列漢字的方式,開創了後世辭書、辭書的編纂體例。

《說文解字》的出版是中國文學教育史上的壹個裏程碑。

無論是該書的體例,還是書中闡述的科學理論,對後世都具有無可比擬的啟發性和創造性,是後人學習文字學、文獻學不可或缺的階梯。

正如王寧先生所說:

“壹千八百多年來,《說文解字》用壹本書創造了‘學’,人們稱之為‘說文’或‘徐雪’。特別是清代以來,出現了壹大批研究《說文》的巨著,誕生了《說文》文體學、漢字形態學、漢字語義學、漢字語用學、漢字文化學等分支學科,為漢字基礎理論建設奠定了基礎。”

下面我們重點介紹《說文解字》中反映的中國古代文化。

《說文解字》所反映的中國古代文化。

漢字本來是象形文字,後來簡化為象形字和能指字。在這些特有文字的基礎上,又出現了會意字、形聲字等組合字,其音韻特征逐漸增多,很多形聲字也是擬聲字。

通過分析漢字的物理結構和內部組合規則,人們可以想象出祖先創造漢字時的意圖:

有的用簡單的線條勾勒出輪廓,有的用指示符號標出需要強調的地方,有的用幾個部分表達壹個完整的意思,有的分成兩部分,壹部分指出單詞的意思範疇,另壹部分標出單詞的讀音。

許慎解釋正是抓住了漢字的這壹特點,不僅從總體上研究漢字的演變規律,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漢字結構的細致觀察,致力於探索漢字創造者的意圖,解釋漢字形式背後的文化內涵。

我們用具體的例子來分析壹下。

(壹)統治階級利用神權和王權對勞動人民進行精神統治。

在古代,人們的生產力水平極低,過著原始的采集狩獵生活。

他們無法對人類的出現,日月星辰的形成,風雨雷電的變化,周圍事物的演變做出科學的解釋。

面對強大的自然力量,他們往往會對自然產生壹種敬畏之心,於是在他們的頭腦中就形成了自然神的概念。

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這種敬畏上帝的思想成為奴隸主和地主階級統治人民的精神枷鎖。

尤其是在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利用勞動人民對天、對神的敬畏,把自己當成天子,也就是天子,代表神靈的意誌統治人民,不允許普通民眾圖謀反抗。

西方的“君權神授”也是如此。

許慎的《說文解字》體現了這壹思想。在《說文·石聞補》中:“神,眾神導致萬物。”上帝是人類和自然的創造者。

在我國,有壹個女媧用泥土造人的故事。古人敬畏神靈,極其迷信鬼神,主要體現在占蔔和祭祀活動中。

古人占蔔用的物品是龜甲和蓍草,占蔔用的物品稱為“蔔”。

《說文貴補》:“龜老。外骨有肉者也。從中。天地之性,寬肩而無雄,龜龜而有雄。”

“龜”之所以叫“老”,是因為“老”的意思是“長”,即龜的壽命很長。

蓍草被古人視為聖草。《說文解字》中有很多與占蔔有關的詞語,如“預兆、貞節”等。

古人可以用豬、牛、羊、玉等實物進行祭祀。比如《左傳》中的曹劌之辯,“祭玉帛,敢加之”。

“祭祀”是指豬、牛、羊等。

此外,還有人祭,多是用戰俘祭祀神靈,《說文·石聞補》:“祭祀,祭祀也。節目裏的。來裝肉。”

《禮記·月令》教“祭”為“殺”。

人祭除了直接殺人,犧牲人頭,也是人祭的壹種形式。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穆公死後死的人多達177人,其中絕大部分是奴隸。

據說秦始皇死的時候,所有修建地下陵墓的工匠和後宮沒生過的嬪妃都和他葬在壹起。

在古代,負責祭祀的人被稱為“巫”或“願”。《說石聞補》:“但願,那些贊美主的人會遵照指示,順著孩子們的口。離省壹天;伊說那是嘴,是個巫婆。”

《說文》中關於祭祀的文字還有很多,比如《說文·玉補》:“靈、巫、玉侍奉神明。”

說武文布:“巫師,能侍奉神靈,男稱巫師,女稱巫師。”

在階級社會,王權至上,國王擁有世間萬物。他的話就是法律,他的行為就是榜樣。

從奴隸社會建立到秦漢,王權思想已經深入人心。大家都認為服從國王的命令是天經地義的,因為國王是天帝的兒子,是上天派來統治天下的。

從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到儒學大師董仲舒,再到經學無與倫比的許慎,無壹例外。

說布:“王,天下歸活。董仲舒說:古代文學家是三畫之王。三者為天地,參者為王。子曰:三王歷來。”

“王”由“三”和“|”組成,其中三條橫線分別代表天、地、人。神和鬼從來都是讓人畏懼的,人和人是並肩的。這裏的“人”其實就是國王。

《說文任補》:“人,田之性最貴。”

可見,天、地、人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人們把國王視為三者中最尊貴的。

(二)古代下層階級的悲慘命運

原始社會後期,生產力的發展導致私有制的出現,導致社會貧富分化,於是出現了奴隸主和奴隸兩個階級。

從商朝的奴隸社會到許慎生活的東漢,用了1600多年。

雖然社會幾經變遷,但每個時代都有壹大群人生活在社會底層,他們的總名是奴隸。

也許每個朝代他們的名字都不壹樣,但是他們的命運是壹樣的。他們沒有生活自由,過著悲慘的生活。

《說文》在這方面給了我們豐富的資料。

首先,我們來看看奴隸的來源。

《說文·民部》:“民皆萌動。出自古文形象。”

“孟”的座右銘是“孟”。古漢語中的俗字是從女人(也就是奴隸字)來的,好像是被綁起來拖著走的。

當然,戰俘不僅限於參加過戰鬥的人,還包括從戰敗國掠奪來的戰俘。

男囚犯往往壹開始被殺作為祭品或食物,然後被迫服苦役;女囚成為奴婢,從事家務,也成為主人的發泄工具。

《說文》:“臣,引也。事亦如投降。”

“拉”本來是用來拉牲畜的,但為了防止戰俘逃跑,就用繩子捆起來牽回去。

“男為臣,女為妾”(《左傳·Xi公十七年》),就是這樣。

奴隸的另壹個重要來源是在原始社會後期,利用婦女作為債務的抵押品。

我們先來看看《說文》女部關於女奴的壹些話。

奴隸,奴婢。所有古老的罪人。李周說:它的奴隸,男人進入犯罪,女人進入洞穴。從女性,又從。

女,女,象形。

女仆,女人低人壹等。從婢女,卑微也聲音。

自宗法公社以來,由於經濟原因,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漸降低,在家庭中不得不服從丈夫,成為丈夫的奴隸。

她們在家服從父親,婚後服從丈夫。

呂宗達先生認為“開始把還債的女人當奴隸,也是奴隸社會的開始”。他認為“女”是古代奴隸的“奴”字。

窮人因為還不起債,就拿女兒做抵押。

女性成為奴隸後,主要從事搗飯、做飯、洗衣服等家務勞動。他們必須絕對服從主人的命令。

《說文》中把女性人物訓練成女性,女性人物被訓練,女性人物也被訓練。

《女傳》:“魏曲沃為敗者,魏大夫如耳之母。”這裏的“負面”是“女人”。

《說文·北布》:“負,不值得借。”這也說明了女人成為奴隸的壹個重要原因就是用身體還債。

女性受到身體上的折磨和精神上的歧視。

《說文》女部:“哇,女人真臟。哎,從女聲。”

《漢律》:“見之不可奉殿。”即要求婦女在例假期間不得參加祭祀。

在這樣的社會裏,女性只能做她們被告知的事情,反抗壹點,也就是被監禁或者被懲罰。

《說吐溫補》:“嘿,徒弟住的地方。”

以上主要介紹了壹些女奴的情況,她們的不幸反映了整個奴隸階級的命運。

那時候奴隸的生活是悲慘痛苦的。他們沒有生命安全保障,經常被招募去為奴隸主打仗幹活,隨時可能被處決,不管妳是否有罪。

《說文》載:“祭祀,祭祀也。從節目中,來捧肉。”這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奴隸主是可以拿奴隸當祭品或者祭品的。

(三)古代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中華民族是壹個勤勞智慧的民族。幾千年來,廣大人民群眾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建設了燦爛的中華文明。

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是社會發展的活化石。通過《說文解字》,我們可以想象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的歷程。

1,古代農業的發展

在原始社會,人們的生產力水平比較低,只能群居。他們采集植物的果實,靠捕魚和打獵為生。

《說文目補》:“挑,劃,取。從木頭,從爪子。”

《說文》動物部:“動物就是動物。大象的耳朵、頭和腳的形狀。”中國古代猛獸下凡是壹種捕捉動物的活動。

《說文》狗部:“獵,火田也。”“嘿,防守隊員。”

壽和項解釋了古代的兩種狩獵方式。打獵就是用火打獵,就是用水燒山林,燒死它或者逼它跳崖而死。妳用網和陷阱捕捉動物。

後來,人們把牛、馬、羊、豬等沒有被吃掉的動物圈養起來,在長期的采集活動中找到播種和培育農作物的方法。

他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從采集和狩獵到農業生產。

《說文·草步》:“儲積。”

原始農業非常依賴自己,他們主要采用刀耕火種的方式。

《說文》:“燒,燒田。”“域,火也。”也就是先用火把雜草燒掉,然後再培養。

由於生產力落後,土地利用效率差,所以有“休閑田”和“大田”之分。

《說鄒文布》:“永遠走,永遠走,活得輕松。”也是“反農”。

“休耕田”是種了壹年的田,第二年用作牧場。“走過場”是輪流耕種的田地,“耕田”是三年耕種壹次的田地。

2.古代手工業的發展

隨著古代農業的發展,手工業也有了很大的進步,主要體現在陶瓷、冶煉、釀造等行業的發展。

《說文》中的大量文字可以說明這壹點。

《說文·左部》:“陶,土陶也。把妳的聲音從袋子裏救出來古人昆吾制陶。”

《說文左部》記載了大量不同形狀和大小的陶器。茍,備火,長頸茍也;收款機也從後面響起;被燒過的瓦片和陶器的總稱。

由此可見,陶器在古代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從屋頂的建材到儲錢的器皿,這也說明了當時制陶業的迅速發展。

隨著木炭的開發,冶金工業有了很大發展。

《說文補》:“冶,賣也。後來又擴展到熔金。”《說文·金文補》:“融冶器之法也。”《倉頡》:“熔之,炭爐,所以賣鐵也。”"木炭燃燒木頭。"

古人把木頭處理成木炭,用來燒水或冶煉。

說金文布:“銀者,鉑也。”“鉛,綠金。”"錫、銀和鉛也被使用."(錫為藍金,古稱青銅)“鐵亦為黑金。”“領、銅、鐵組成”。

可見古人對金屬的分類非常細致,他們已經認識到這些金屬的不同性質和功能。

人們的工具從石器變成了青銅和鐵器。這種原材料的變化,顯示了當時生產和文化的快速發展。

從“項圈”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已經發現了這種礦藏,意識到冶煉後可以用來制作堅固的工具,所以取名“項圈”,與冶煉用的木炭壹起,古人就有了冶金的能力。

中國的造紙術壹般被後人認為是東漢蔡倫發明的。晉代葉凡《後漢書》中記載蔡倫“以為紙以樹皮、麻頭、敝布、漁網”。

其實在《說文》中,已經有了關於紙的制作過程和制作工具的記載。

《說文解字》:“紙是壹沓子。”說朱雯布:“鋁箔,這是壹疊。”《說文·水部》:“許,打絮於水。”

起初,古人用亂絮造紙。方法是先把它泡在水裏,然後浮起來,攪拌成漿。然後用葦板瀝幹水分,攤勻,晾幹,制成紙張。

《說文·主簿》:“嘿,床疊也。”“籃子”這個詞是造紙的工具。

中國古代紡織業發展迅速,主要原料是絲和麻。

《說文》中很多文字記載了古人用麻紡紗的過程。

《說補》:“林,花之總名也。林的字也小。超細纖維是工作,象形。"

說布:“馬,與林童。人民統治,在房子下面。從廣闊,從森林。”

林、麻是異體字,指細小、零碎的纖維。制作時先把麻連起來,然後用手捏在壹起,再把捏好的東西壹根根連起來,作為紡織用的長線。

《說文》中的“言、紀、紀”等詞記錄了這壹過程。“哎,成績也是繳獲的”;“奪,績也”;“性能,也。”

紡紗前,必須對大麻進行清洗。《說文解字》說:“練,練。”在古代,大麻可以用水洗或用灰擦來去除瑕疵。

古代釀酒業非常發達,孕育了悠久的中國酒文化。

酒能使人興奮,忘記眼前的煩惱,激發人的靈感,強身健體。酒也可以是災難,它甚至可以毀了人的名譽,毀了國家。

許慎似乎早就註意到了這壹點。《說文解字》中以“壹”為部首的詞多達66個,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東漢以前人們在釀酒和飲酒方面的壹些特點。

《說文有補》:“酒,而已。所以論人性的善與惡。從水聲來看,也是造的,而且是吉兇造的。古人嘗酒醪,余嘗之美,故大大咧咧。”

其實怪酒是不對的。酒不是有情之物,它的善惡來自於人的善惡。

在先秦時期,飲酒已經成為壹種習俗和文化。從達官貴人到普通百姓,遇到祭祀或其他重要場合都要飲酒。

《說文·遊補* *》載有67個字,對釀酒方法、釀造時間、酒味、酒色、酒濁、飲酒習俗等作了簡明的記載。

《說文》米布:“媽的,我醉了。從米,曹聖。”這個字全是koji字。

大曲由大麥、大米和其他谷物制成,含有大量酵母和微生物的澱粉塊。

在生產過程中加入酒曲,可以使澱粉糖化和醇化同時進行,直接把糧食變成酒。

曲決定了酒的質量和品種,它的發明可以說是釀酒史上的壹個裏程碑。

(四)古代玉器文化

古人對玉非常推崇,因為它質地堅硬,色澤鮮艷,手感溫潤。古人將它擬人化,表達了對它的感情,反映了他們的審美情趣。

《說文·虞雯補》:“玉是石之美。有五德,潤澤溫潤,仁者。”

從外表看,可以知道中間和正義的壹面;它的聲音嘹亮,致力於深遠,不屈不撓,勇敢無畏;銳而廉,而不枝,方是也。似三玉之接,其貫也。

壹般來說,玉這種好石有五德:溫潤溫潤,是仁者的比喻;玉的質地,從外到內,都是義土的比喻;它的聲音舒緩悠揚,傳向遠方,是壹種智能的類比;它寧折不彎,是勇士的榜樣;很鋒利,但不會傷人。是老實人的壹個例子。

玉字全身像三個片玉,中間豎的是穿玉的繩子。

《說虞雯補》近130字,介紹了玉的種類、形狀、成分、顏色和功能。

玉器的精細分類也體現了古人對玉器的深刻認識,玉器管理的高超水平和古人樸素的審美情趣。

正因為如此,玉滲透到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祭祀、政權、就業、人際關系、服飾、審美情趣等等。

如《說補》:“龍,為旱類祈禱。龍文。”

龍是祭祀時用來祈求神靈趕走幹旱的玉石。

《說文》玉:“哎,諸侯捧桂朝皇帝,皇帝捧玉去冒,就如耕冠。”

《李周》說:“天子持四寸。”這裏的“歡”是指諸侯朝見皇帝的信物。

《紙玉部》:“嘿,玉也滿耳。”這裏的“唐”是壹種飲料,暗示妳假裝聽不到眼前的是非。

總之,先秦時期玉器種類繁多,說明當時人們的石雕藝術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同時,在先秦時期人們的心目中,玉已經成為高貴美德的象征,玉幾乎不離身。

這種文化意識是對酒文化的超越,但不同的是,現在酒文化越來越差,而玉文化已經日漸衰落。我們只能從《說文》中窺見輝煌的過去。

三:結論

總的來說,《說文解字》作為漢語史上不朽的傑作,至今仍是壹部重要的、經典的漢語工具書,具有很大的使用價值。

同時,在弘揚祖國優秀文化,幫助後人了解中國歷史方面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備註:本文為轉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