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壹些上了年紀的北京人還能背出壹首民歌,“老婆,老婆,別罵人,是臘八後的年;過幾天臘八粥,點子來自拉拉23;二十三個蜜瓜粘,二十四個打掃屋子的日子,二十五個做豆腐的日子,二十六個切肉的日子,二十七個歲雞屠宰的日子,二十八把面粉,二十九個饅頭,三十個晚上的煩惱,還有元旦的問候。"
從臘月初八開始,臘八粥的香味首先讓家家戶戶都出現了過年的氣氛。富人臘八粥的準備尤其豐富:紅棗、栗子、薏米仁、花生、芝麻、核桃、松子、杏仁、雜豆瓣、五顏六色的果脯,遠不止八種。壹般人是吃不起這樣的排場的,但還是要熬壹鍋臘八粥。臘八附近,糧店賣臘八飯。在清代北京的雍和宮裏,還有壹個專門為皇宮裏的皇室、王公大臣、喇嘛準備的大銅鍋,用來煮臘八粥,在每年的這個時候也是很有用的。北京每家粥廠平日都施米粥,臘八那天粥裏要放紅棗。在民間,也有互贈臘八粥的習俗,但壹般只限於至親好友作為禮物的臘八粥更為獨特:常在粥面上堆上核桃和松子做成小獅子,在山楂糕裏插上壹小叢香菜做成圖案精美、風格獨特的紅蘿蔔。平時臘八粥多煮,臘八吃,剩下的在室外冷凍,隨吃隨取。有的人,臘八煮的粥,可以吃到明年二月初二。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兒”,是人們祭竈的日子,家家戶戶都要隆重舉行祭竈儀式。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竈神都會升天,向玉帝報告這壹家壹年的善惡,讓玉帝據此獎懲。送竈的時候,人們把蜜瓜、清水、豆子、草放在竈王爺雕像前的桌案上。據說後三樣是竈王爺升天的坐騎。更有講究的人還把黃紙剪成梯子(稱“千片”)供竈王爺升天,還提供了從香爐鋪買來的紙包金錠和紅蠟燭:給竈王爺獻祭時,用火將關東糖融化,敷在竈王爺的嘴上。人們相信,如果妳用糖封住竈王爺的嘴,他就不能說玉帝的壞話。人們祈禱竈神“在天堂說好話,在陰間說好運”。沒有錢買紅蠟燭和蜜瓜的貧困家庭,在給他們的爐子獻祭時,也應該提供幹凈的水和稻草,並點燃壹炷香,懇求竈神保證更多的信:“小家夥今年沒有離開他們的孩子,明年請吃關東糖。”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習俗,所以小年期間祭竈只限男性,不分年齡。二十三送竈神上天。據說七天後的除夕夜,他會和眾神壹起來到人間過年。屆時,各家將舉行“接神”、“接竈”的儀式。
臘月二十四是“掃房日”,家家戶戶都要認真徹底地打掃房子,做到窗戶光潔,不留壹絲灰跡。北京人特別註重打磨箱、櫃等家具上的青銅飾品。
打掃完房子後,商店和居民的家煥然壹新。新貼的春聯鮮艷奪目,顯示了富人的繁華昌盛。栩栩如生的門神,吉祥的“擡頭看幸福”橫幅,精美的窗花,彩色的年畫,五顏六色的燈籠,神社上豐富的供品,呈現出壹派喜慶的景象。
過年喜慶歡快,但窮人家很難過關,因為債主會來討債。民間有句話叫“臘八粥,致命的糖果,救命的煮餅(就是煮餃子)”。意思是臘八粥壹煮好,討債的人就會找上門來。新年前後是債主崔債務最緊張的壹天,要到大年三十才能放出來,於是蛋糕就成了救命的信號。然而,這種餅要到臘月的晚上才吃。所以從臘月初八開始,沒錢還債的人整天提心吊膽,必要時還要出去躲債。在老北京,澡堂是人們藏債最方便的地方。北京民間傳說,債主不能去澡堂討債。衛生間諧音“早推諉”,即早推諉債主到外面。
除夕祭祖、接神、接竈,非常熱鬧。祭拜儀式開始時,整個北京城淹沒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人們還在自家院子的地上撒上芝麻稈,全家人踩上去,寓意“踩老”長壽。
除夕夜,燈火通明壹夜,人們辭官守歲,其樂融融。當新年的鐘聲響起時,所有的素餅(也就是素餡餃子)也做好了。民間也有搶勺柄占蔔的:三十夜煮餃子時,在鍋裏轉幾下勺子,然後松手,讓勺子自由轉動。旋轉停止時,按勺柄方向出去,聽到人的聲音就停下來回頭。都說壹年聽到好事是幸運的,聽到壞事是不吉利的。
清代春聯分四色。
壹般在臘月二十以後,北京街頭就開始出現“書春攤”和“對子攤”。“揭右對揭右對,買橫批,饒“福”字(免費贈送——編者註)的呼聲不絕於耳。擺攤的大多是放了寒假的窮文人和老師。也有同學用這個賺點零花錢,或者幹脆用賺的錢去附近的飯店吃壹頓飯。
擺“書春攤”,要在臘月初壹選好地點,提前在攤前鋪上“廣告”。廣告詞很微妙:書春,感動青春,結緣書法,借書學紙塗鴉。有些自命不凡的文人貼“變鵝”四個字,取自王羲之用文字變鵝的典故,口氣真的不小。
春聯有很多種:街門聯、門心聯、抱柱聯、大春聯、短春聯、鬥方等。有四種顏色:紅紙春聯,用墨汁或金粉書寫,供官員和百姓家中使用;白紙春聯源於清廷,因滿族崇白,壹般皇室、貴族家中使用;藍紙春聯,貼這種春聯的人有去世不到三年還在服喪的親人;還有黃紙春聯,貼在寺廟裏。
芝麻莖“踩年齡”
臘月三十是除夕,俗稱“大年三十”。老北京人壹直把這壹天當作正式的除夕,人們辭舊迎新的主要慶祝活動都集中在這壹天。
壹大早,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起來。每個人都應該穿戴整齊,煥然壹新。孩子們也應該穿上長袍、夾克、新鞋子和帽子。婦女還穿著紅色天鵝絨和各種顏色的絹花“福”字。人們還要裝飾佛寺,擺天地桌,貼門神,春聯,年畫,掛燈籠。
除夕中午前,壹些大戶會從院內各家門口的永路往大門口撒芝麻稈。家屬進進出出,踩踩,什麽的。據說此舉最初是為了防盜,後來演變成了“踩舊年”的習俗,意為踩舊年迎新年。“舊”和“特別”諧音,所以也表示辭舊迎新時,要壹步壹個腳印,踩滅邪靈。另外,芝麻稈也是吉祥之物。俗話說“芝麻開花節節高”。踩上去,取穩中有升之意。
財神廟裏的“借元寶”。
大年初壹,人們出門拜年。拜年的習俗始於宋代。長輩或同輩的親戚、朋友、同事、鄰居都要祭奠。走在街上,遇到熟人,也要相互敬禮,說“順順百順”或“恭喜發財”。
這壹時期,北京的小康家庭大多在客房的桌案上放壹個漆盒,取名“百事盒”,分為五個槽,中間壹個圓形槽,外圍四個“扇形”槽。柿子放在中間的槽裏,象征萬事如意,桂圓、荔枝、紅棗、栗子放在四周的槽裏,象征圓圓滿滿,貴子早生。
按照舊習俗,財神是在正月初二的早上祭祀的。老北京居民不壹定壹年四季都拜財神,只是在節前從蠟燭店“請”來壹張名為“增福聚財”的紙像來拜。祭祀財神之後,當天早餐壹定要吃餛飩。不過這餛飩叫“元寶湯”。
家裏祭祀完畢,很多人都要去廣安門外的吳縣財神廟上香,“借金元寶”。人們,無論貧富,都在半夜出發去燒“第壹香”。據說五仙寺裏人頭攢動,摩肩接踵。
廟會的糖葫蘆有六英尺長。
春節期間,老北京最熱鬧的地方是長甸廟會,這是壹個純粹的春節活動場所。清朝乾隆年間,長甸的廟會規模相當可觀。長甸廟會上獨特的年貨是糖葫蘆。它是用山楂串成牡荊,刷上小米做的飴糖,小的三尺多,大的五六尺,刷上飴糖是白色的,上面插上紅綠紙做的小錦旗。逛完廟會,帶著大糖葫蘆回家也成了老北京春節的壹景。
元宵節看“燒火”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宵節。據記載,元宵節形成於漢初。元宵節是在元宵節的時候為天官和宗族五代祈福的供品。也是親朋好友送的禮物,當然也是喜慶食品。在舊社會,各大糕點店從正月初六開始搖壹搖賣元宵。
元宵節除了吃元宵,看花燈也成了節日裏最重要的活動。元宵節有壹種“麥芽燈”,很有意思,早就消失了。這種燈要提前紮好,撒上麥種,溫暖的屋子裏就會誕生新鮮的麥芽。這種燈在萬樹雕零的元宵節展示。是新綠,充滿活力,浮華而不奢,簡約而不俗,很搶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