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來看佛教。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也就是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這個時候印度處於奴隸制比較發達的階段,也就是說這個階段和奴隸主的階級矛盾是相當嚴重的。這個時候奴隸主需要壹種精神力量來控制奴隸,奴隸的話也需要壹種精神寄托。在這種背景下,希望救人於水火的迦毗羅衛王悉達多創立了佛教。從這個角度看,佛教思想的對象既是統治階級,也是被統治階級。也就是說,佛教可能更容易被統治階級接受。畢竟悉達多是壹國之君。即使他悟道了,也會有壹些偏向統治階級的思想。即使不偏向,也絕對不會明顯偏向被統治階級。所以提倡“慈悲為懷壹切眾生”的佛教,靠的就是這種無論我是誰,我都會幫助妳,我都會拯救妳的思想,很受大多數人的歡迎。畢竟誰不希望上帝幫助自己呢?
現在我們再來看道教。道教的第壹部官方經典是《太平經》,成書於東漢,即公元壹至二世紀。因此,東漢被認為是道教的初始時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實體活動,東漢末年出現在太平道和五鬥米道。道家以老子為領袖,因為道家哲學最早的淵源可以追溯到老子和莊子。雖然道與道根本是兩個概念,但從這壹點上,我們可以知道,道中的思想仍然包含著老莊學說的成分,或者準確地說,老莊學說主張“清靜主義”。我們不難想象,要清凈,需要改善內心對世俗事務的冷漠,這和佛教很像。但是,“無為”要求我們不要刻意去改變什麽,順應自然。
這樣,我們或許能看出壹些端倪。佛教提倡“慈悲眾生”,道教提倡“清凈無為”。這種差異可以說是影響兩大宗教影響力的重要因素之壹。佛教是針對全體人群的,也就是說,對於普通勞動人民來說,佛教對他們有很大的吸引力。如果有人說可以幫助妳擺脫貧困,過上幸福的生活,那麽對於普通人來說,這可以說是我們的追求,然後我們壹定會去追隨!但只能說道家是針對人群的,主要是少數文人,他們的思想水平比較高,不太註重名利,所以對於他們來說,道家清凈無為的思想自然是適合的。(現在某種程度上,我覺得中國道教和佛教的關系有點模糊。有些地方不僅供奉佛、菩薩、羅漢,還供奉三清十二真王四王,先忽略這部分。)但是,在壹個國家裏,主要人群還是勞動群眾,畢竟很少有人能達到純潔無為的思想境界。或許我們也可以說,佛教的主要目的是服務眾生,順便服務自己,而道教的目的正好相反。難怪道教的影響力不如佛教。
第二,兩種宗教生死觀的差異
生與死是全世界古代人的同壹個話題。這個問題廣泛存在於我們周圍,是人們最重要的話題之壹。那時候科學不發達,各種宗教都有自己的生死觀。那麽如何解釋生死,或者說哪種生死解釋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就成了影響壹個宗教影響力的重要因素。
佛教的壹個主要思想是“行為無常”,無常、無私、空性是佛教的基本要素,即壹切眾生乃至外界都處於變異、運動、假合的狀態,構成了壹個從生到死的生命存在過程,誰也無法逃避,而輪回則是生命流動的表現:人死後,我們的意識進入各種新的環境,通過生的力量產生不同的生命。這實際上意味著佛教認為我們的人體實際上只是壹個容納我們靈魂的容器。如果容器壞了,靈魂就會轉移到另壹個容器裏。這其實就是“雖身腐朽,神不朽”,人死神活,在三代輪回中不斷重復。
道教在生死觀上,主張以生為樂,以死為惡。對長生不老的追求,從方士身上可見壹斑。無論是內丹還是外丹,這些都是企圖長生不老的表現。雖然他們最終浪費了無數珍貴的原料,但仍然為中國古代的化學研究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即使這樣的壹代人依然不知疲倦的嘗試,在壹次次的失敗後依然不肯放棄。這足以說明對神仙道教的不可動搖的信仰。在佛教進入中國之前,中國沒有靈魂永恒的概念,所以中國人認為我們可以超越自然的極限,通過壹些調理達到永生。
這樣我們就可以從兩種不同的生死觀來理解為什麽佛教的影響力更大。人的本能是努力活下去。如果我們面臨兩個選擇,壹個是死了就什麽都沒有了,但是有極小的幾率永生,壹個是死了投胎轉世,死後繼續活著,但是妳要承擔妳原來的業力。在古代科技不發達的情況下,哪個會更有吸引力?當然是第二種。我相信第壹個主要是那些方士。所以這樣壹來,原來佛教的生死觀更適合大眾的口味,還有壹個因素,可能稱不上是壹個因素,因為這還是壹個很牽強的理由:這些信奉道家生死觀的方士,在煉丹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接觸到有毒物質。因為藥材是完全碳化的,沒有丹,所以添加了重金屬,壹天到晚接觸這些是必然的。而且很多方士都是剛出來自己試藥,所以壽命會更短。我們不妨認為,壹些來這裏冒險求仙的人,看到壹群英年早逝的方士,他們還有勇氣去冒險。如果不能長生不老或者長生不老,怎麽說服勞動人民相信這個理論?所以很自然的,很多人相信佛教的輪回。
還有壹個問題我不明白,為什麽佛教影響比較大,葬禮卻總是以道教的形式舉行。
三、兩種宗教和統治者
對於宗教的發展,必然離不開統治者對他的態度。如果壹個宗教能夠被歷代封建統治者長期信任,可以說這個宗教在這個地區會非常發達。畢竟君王的威懾力在古代是無與倫比的。此外,總有人想拍國王的馬屁,建寺廟或廟宇,會增加這種宗教的傳播。同時,政府的資助也是大頭,人們往往有盲從的習慣。看到國王喜歡的宗教如火如荼,那麽不光是大臣們,普通百姓,其他宗教的人也坐不住了(大家應該都知道,其實信教的人並不都有自己的追求和信仰,為了生計而活不下去的人也不在少數),所以這可以看做是壹種轉變。
道教作為中國本土宗教,有相當的優勢。是本土的,容易被中國人接受。所以在漢初,由於秦的暴政和楚漢之爭的混亂,高祖、、文、景都采用了黃老的理論來休養生息,講求無為。這個時候道教還沒有正式形成,只能說是很受道教推崇,但由此可以看出道教早已存在。如果不把儒家視為壹種教,道教在這壹時期完全壓制了佛教。其實道教有壹個很大的優勢,就是長生不老。皇帝想長生不老嗎?正是在這種誘惑下,任何壹個皇帝都不動心。此外,中國的國代、天、三壁、四象、二十八星、三百星都是根據道教的神靈制作的,在鬼神占蔔、星占學方面占絕對優勢。所以在魏晉時期,道教繼續發展,在唐力,道教被視為國教。到了宋代,可以說是登峰造極,因為道教皇帝對它推崇備至。然而,隨著道教的發展,
佛教大概流入中國和漢朝之間的中國。當時甚至有人認為類似於方士。三國時期的經書翻譯和這壹階段的學說宣傳研究,為魏晉南北朝的發展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礎。南北朝隋唐時期,佛教繼續發展壯大,到唐代基本達到鼎盛。到了宋代,雖然政府對佛教進行了壹些限制,理學派也在壹定程度上影響了佛教的發展,但是元朝很快就對佛教進行了保護,所以在這方面,這壹時期佛教發展得很好,經常給皇帝講學,這是歷代都沒有的。由於皇帝的積極支持,這
從兩大宗教的發展來看,主要是在元代,道教的影響力壹落千丈,而佛教卻如日中天,這其實只是必然的結果。在我看來,道教在統治者面前必然是落魄的。為什麽這麽說?原因有二:首先,我們可以考慮壹下。如果我們是統治者,我們是希望我們的臣民非常獨立和自發,還是希望他們自我克制?想少惹事的肯定會選擇後者,作為被統治階級,或者麻木,尤其是對於封建王朝,讓他們的人民有太強的自我意識,無所事事。第二,道教基本是以老莊為基礎的。老子在治國論中提出“小國寡民,能使民亡而不遷遠。”老子的想法很好,但是不現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類社會性、社會性的壹個體現就是交往,整個國家都去了,這是與社會發展規律相矛盾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估計還是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這實際上讓社會停滯或者倒退了。壹個正常人真的很難做到“有而不用,雖有舟而無。”所以,以道教為基礎的道教,必然會長期停留在統治者面前。之前因為中國還是很強大的(眾所周知,中國在古代是很強大的),所以我們在對待小國的時候不用很團結,所以道家的觀點是好的。畢竟,每個人都想對自己好。但是後期鬥爭越來越多,越需要加強內部團結。佛教徒強調“與人為善”,即與周圍的人友好相處,置身事外,間接是壹種加強內部團結的方式。而且這種置身事外,可以淡化人的自我意識,或許統治者會加大剝削力度。既然這樣,為什麽不呢?
4.兩種宗教發展中的融合
應該說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和道教形成的時間差不多,但是佛教傳入的時間,可以說是佛教經過壹段時間的發展出現在中原大地上的時候相對成熟了,而此時道教還處於萌芽狀態。道教雖有主場之利,但其年輕使其在很多地方殘缺不全,與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有所區別。可能會有壹些故事補充。如果中國只有道教的話,那就要自己創造了,但是這個時候佛教已經成熟了,所以不經意間,道教就借用了壹些佛教的東西,比如閻羅王,其實是在佛教體系裏的。但由於道教中沒有這種觀念,處於發展時期的道教欣然接受了這種觀點,可以說是使自己更像壹個完整的體系,所以相當於為佛教而做。
而包容性更強的中國人,在長滿道家羽翼的時候,借用了很多佛教的“羽毛”,很容易給人壹種道家是佛教的感覺。時間長了,他們就會有壹種錯覺,認為道教是佛教的壹個分支,而宋代的全真教完全是佛教。人們總有壹種隨大流的習慣,但人們認為道教到處都在學佛,所以主流壹定是佛教。這樣看來,佛教傳入中國以來,雖然吸收了不少莊子哲學,但沒有道家那麽明顯。兩大宗教中,主要是勞動群眾不回去研究誰學誰,所以也就不難理解,壹代代道教的影響變小了,佛教變大了。
五二教的膚淺印象
雖然道教和佛教在中國都很有影響力,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人對兩大宗教的深層文化方面並不太了解,所以影響的決定性因素停留在對兩大宗教的表面印象上。畢竟印象的對象是廣大人民群眾。所以寺廟的布局,神靈的形象,道士和和尚的形象,都會影響這個宗教在我們這條線上的位置。
至於佛教,當我們談到佛教的神時,我們會感到壹些仁慈。大部分都是心地善良的,會讓人覺得很舒服。他們覺得自己是壹個熟悉的鄰家長輩,有壹種發自內心的尊重,也會讓奔波在世界各地的人停下腳步,讓自己躁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和尚總是給我們壹種比較正派的感覺,很熱心,願意幫助別人,也因為布施,和人。後來十三棍僧的故事家喻戶曉,增加了人們對他們的好感。
再看道教。道教的神很多,用幾個字形容就是“兇”。而且造像的時候,這些神都是壹個俯視的姿勢。他們中的許多人手中仍然拿著武器。當他們俯視那些高大威猛的神靈時,並不會感到壓抑,尤其是與莊嚴雄偉的廟宇結合在壹起,對人是壹種威脅。。道士,我們總說,是仙風道骨。從這個詞可以看出,在人們的潛意識裏,道士要比普通人灑脫得多。他們好像已經到了世界之外,大眾和他們接觸不多。他們屬於潔身自好的類型。
就兩教的表面印象而言,佛教明顯優於道教,而這種表面印象只是影響兩教影響力的因素之壹。佛教的善良和禮貌會比道教更有吸引力,因此更有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