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代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關於養蠶的直接記載。反映夏末殷初淮河、長江生產情況的夏說:“三月取桑,妾始蠶。”這意味著在夏歷三月(農歷四月)桑樹將被修剪,婦女將開始養蠶。
殷人甲書中不僅有蠶、桑、絲、帛等詞語,而且還有壹些完整的與絲綢生產有關的甲骨文。根據甲骨文學家胡厚宣的研究,壹些甲骨文中記載,視察蠶事需要九卦。可見養蠶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生產事業。甲骨文中也有關於蠶神和蠶神崇拜的記載。當時人們為了養好蠶,用牛或羊等豐厚的祭品祭祀蠶。
考古學家在殷墟墓葬中發現造型逼真的玉蠶已經不是第壹次了,比如河南安陽墓葬和山東蘇埠屯出土的商代玉蠶。蠶經常被發現作為商朝青銅器上的裝飾圖案。這些都說明了蠶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殷時期許多傳世的青銅器上都附有絲織品或絲織品碎片的痕跡。通過研究,有些絲織品反映出當時已經有相當先進的絲織技術;大量事實表明,絲綢在當時的社會經濟生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成為商品交換的中間媒介。要生產大量的絲綢產品,只有發展人工養蠶,才能提供足夠的絲綢原料。
到了周朝,桑樹種植和養蠶業已經在中國北方和南方的廣大地區興盛起來。絲綢已成為當時統治階級的主要原料。養蠶和絲織是婦女的主要生產活動。《詩經》裏有很多詩提到養蠶。比如《詩經·風·七月》:“春光明媚,有阿明蒼耕。女人拿著籃子,跟著籃子走。她喜歡乞求桑柔。”春光明媚,黃鸝鳥鳴。女人們提著洗衣筐,走在絡繹不絕的小道上,為蠶摘嫩桑。這生動地描繪了當時婦女采桑養蠶的勞動場景。
桑樹是在周代大規模種植的。《詩經·馮偉·十畝之間》中有壹句詩說“十畝之間,桑葉閑”,意思是:十畝桑園的綠樹中,采擷桑葉是多麽悠閑。這說明春秋時期已經成片種植桑樹,壹片桑園有十畝之大。當時種的桑樹大概是灌木型和喬木型。現在,我們還可以在戰國時期的青銅器上看到古代勞動婦女用籃子采摘桑樹的生動形象,也可以看到當時種植的兩種桑樹:喬木和灌木。
據《詩經》、《左傳》、《儀禮》等古籍記載,當時蠶不僅養在室內,而且有專門的蠶房和養蠶設備。這些器具包括蠶架(“方”或“槌”)、蠶箔(“曲”)等。可見,到了殷周時期,中國已經有了壹套成熟的植桑養蠶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