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儒家倫理著作。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此書為孔子遺言,成書於秦漢。從西漢到魏晉南北朝,論者達數百人。此外,據司馬遷《史記·仲尼列傳》記載,曾子說:“孔子以為可以通孝,所以教之。為“孝”。這個說法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現在比較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唐玄宗註疏》和宋代邢焜的《宋明註疏》。全書共分18章。
這本書以孝道為中心,重點介紹了儒家的倫理思想。肯定了“孝”是上天定下的準則。“孝是天之精,地之義,人之行。”書中指出,孝是壹切美德的基礎。“男兒行大於孝。”君主可以以孝治國,臣民可以以孝理家,維護貴族。在中國的倫理思想中,《孝經》第壹次將孝與忠君聯系起來,認為忠君是孝的發展和擴展,孝的社會功能被絕對神秘化,孝可以“傳於神明,傳遍天下,無孔不入”。
《孝經》還對孝道的要求和方法作了系統而復雜的規定。它主張“孝”貫穿人的壹切行為,“身皮之損,父母不敢害”,這是孝的開始;“立於道上,留名後世,以示父母”才是孝道的終點。它把維護宗法等級制度與為封建專制君主服務聯系起來,主張“孝”要“始為至親,中為君,終為自立”,並根據父親生老病死的生命過程,提出“敬他、樂他、哀他、嚴他”等“孝”的具體要求。書中還根據不同人的等級不同,規定了孝道的不同內容:天子的“孝”要求“對其親屬要給予愛和尊重,而對人民要進行道德教育,各國都要進行懲罰”;諸侯之“孝”,要求“不驕於天下,高而不險,克制而克制,滿而不溢”;青醫生的“孝”,全是照王之道,“違寂,非道,不擇言,不擇行”;士階層的“孝”是忠順,保魯之位,守祭祀;庶人的“孝”應該是“用天道,分地之利,慎而用之養父母”。
《孝經》還將封建道德規範與封建法律聯系起來,認為“五刑歸三千,罪大於不孝”;提出借用國家法律的權威來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度和道德秩序。
《孝經》在唐代被尊為經典,南宋以後被列為十三經之壹。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它被奉為“孔子的敘述,為後世樹立了榜樣”的經典,對傳播和維護封建法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從第壹章開始。
原文
曾子中壢。子曰:“先王有至德大道以訓天下,使百姓和睦,上下無怨,豈不知乎?”
曾子退出會議,說:“妳不敏感,怎麽會知道呢?”
子曰:“孝為德之本,教由此而生。”坐好,我會跟妳談的。"
“身體發膚,受父母之托,不敢損傷,孝順之始。站在道上,在後世揚名立萬,以示父母,孝之端也。”
“孝,始於親役,中於役,終於立。”
大牙曰:“不念先人,則修德也。”
翻譯
孔子在家裏無所事事地坐著,他的學生曾經坐在他旁邊。孔子說:“前代的皇帝有他們至高無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使天下人民臣服於他們,人民和睦相處。人,無論貴賤,從上到下都沒有怨恨和不滿。妳知道為什麽嗎?”
曾參站起來,離開座位,回答說:“作為學生,我不夠聰明。我怎麽知道?”
子曰:“此為孝。它是壹切美德的基礎,是開悟的根源。妳回到原來的位置坐下,我來告訴妳。”
“人的四肢、頭發、皮膚都是父母賦予的,不敢損傷,不敢殘疾。這就是孝的開始。人在世間遵循仁義道德,做出成績,名留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光榮,這才是孝道的終極目標。”
“所謂孝,始於侍奉父母,而後為君效力,最後建功成名就。”
《詩經·儒雅·文王》篇說:“怎能不懷念祖先?說壹說,實踐壹下我們祖先的美德!”
天子掌2號
原文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人,敬親者不敢比人慢。愛敬盡壹切可能,德孝加於民,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傅興說:“壹人有慶,萬億人靠。”
翻譯
孔子說:“能愛父母的人不會恨別人的父母,能敬父母的人不會怠慢別人的父母。用愛和尊重全心全意地為妳的父母服務,把美德教育應用到黎巴嫩人民身上,讓世界人民效仿。這就是天子的孝心!”《尚書·賦刑》說:‘天子有善舉;萬方所有的人都依靠他。"
第三章王子
原文
不驕不躁,高而不包。克制克制,滿而不溢。裝的太高了,放久了太貴了。滿而不溢,所以長久保持富足。富貴不離其身,而後能護國,與民為伴,能蓋諸侯之孝。正如壹首詩所說,我害怕,如履薄冰。
翻譯
作為諸侯,不以淩駕於人為榮,地位再高也不會有傾覆的危險;生活儉樸節儉,財富再多也不會流失。位置高而沒有傾覆的危險,所以能長期保持其尊貴的地位;財運充沛,不奢侈,可以長期保持財富。只有保持富有和體面,我們才能保持我們的家園和國家的安全,並與黎巴嫩人民和睦相處。這大概就是諸侯的孝心吧。《詩經·瀟雅小蠻》說:“怕發抖,就像在深潭邊,怕掉下去,又如履薄冰,怕沈下去,所以要小心。”
青醫生第四章
原文
我不敢接受,除非這是先王的法律。沒有前任國王的話,我不敢說話。除非是前任的德行,否則不敢做。所以,什麽都不說,什麽都不說,什麽都不做,什麽都不說,全世界都不抱怨,全世界都不仇恨,這是違法的。做好三個準備,才是大醫的孝心,才可以保住祠堂。正如詩中所雲,熬夜是壹個人的事。
翻譯
不是上壹代賢王不敢穿的符合禮儀的衣服,也不是上壹代賢王不敢說的符合禮儀的話;不是上壹代賢明的君王所實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他們不敢去做。所以不要說不符合禮儀的話,不要做不符合禮儀道德的事;說話不擇手段才能符合禮儀,壹個人的行為不經過深思熟慮也不會越軌。所以即使說的話全世界都知道,也不會有過錯,做的事全世界都知道,不會有怨恨和厭惡。服飾、語言、行為都可以遵循第壹代賢明君王的禮儀規則,然後才能保持祖先的香火,繼續繁榮。這就是卿和大夫的孝心!《詩經·雅·人》雲:“朝夕勤,致力於侍奉天子。”
書生第5章
原文
父親是老師,但他同樣熱愛。掌管自己事務的父親也同樣尊重。所以,母取其愛,君取其敬,父亦兼。所以,孝是為君之道,忠是敬君之道。忠順不失,然後能保位守祭,也是蓋世之孝。正如詩中所雲:徹夜長眠,無所牽掛。
翻譯
用服侍父親壹樣的心情服侍母親,妳們的愛也是壹樣的;用侍奉父親的心情侍奉君主,崇敬也是如此。所以,侍奉母親是帶著愛,侍奉君主是帶著尊重,兩者都是在對待父親。所以,以孝服君是忠,以敬服上級是順。妳可以忠誠地為君主和上級服務,然後妳可以保留妳的薪水和職位,妳可以保留妳對祖先的犧牲。這就是讀書人的孝心!《詩經·瀟雅小灣》說:“早起晚睡做事,不要讓生妳的父母受苦受辱。”
庶人的第六章
原文
用天道,分地之利,節用養父母,這是庶人的孝道。因此,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止境,而少受者,則壹無所有。
翻譯
利用自然季節,分析清楚土地的優劣,謹慎節儉,以示對養父母的孝心,這才是普通人的孝心。所以上至天子下至普通百姓,無論高低貴賤,孝都是沒有盡頭的,是永遠存在的。有人擔心自己不能盡孝,那也沒什麽。
第三章人才第七章
原文
曾子說:真丟人!孝順也偉大。子曰:孝,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天地之經,與民為壹,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它的基礎是教學的失敗和管理的松懈。先王能把百姓變成人,就應該先表現出博愛,百姓不應該拋下親人。陳至德正,民富國強。先禮後兵,民不爭。道是以禮樂為基礎的,人是和諧的。以好惡示之,而民禁之。正如詩中所雲,“和合為殷之師,民有遠見。”
翻譯
曾參道:“太好了!多麽深刻的孝道啊!”子曰:“孝如天上日月星辰之運動,地上萬物之自然生長,是人最根本、最初級的品格。”天地有其自然規律,人類從中認識到,孝道就是要以此為自己的規律而遵循。模仿永恒的天道法則,利用地球自然四季的優勢,按照自然法則把政治和宗教強加給全世界人民。因此,其啟蒙無需認真行動即可成功,其政治無需嚴格執行即可治理。從前,賢明的君主看到教育可以影響人民,所以他首先表現出博愛,所以人民不敢拋棄父母;當他向人民陳述道德和禮儀時,人民就起來遵從,他帶頭以尊重和謙卑的態度給人民作出榜樣,所以人民沒有爭鬥:在禮樂的引導下,人民和睦相處;告訴人民群眾值得喜歡的美好事物和令人厭惡的醜惡事物的區別,人民群眾就會知道禁令而不違法。《詩經·瀟雅·結南山》中說:“雄偉而突出的太史寅,人民都仰望妳。”
第八章孝道
原文
子曰:昔明君以孝治天下,不敢拋下小國之臣,而得寵於公、侯、伯、子、人,故得各國之寵。為前任國王效力。
統治者不敢侮辱寡婦,但又不如人民,所以贏得人民的好感,淩駕於人民之上。管家不敢失朝臣,而失妻子,故得人寵,服親。
夫自然,故命親密,祭鬼享。它建立在世界和平,沒有災難,沒有災難的基礎上。所以明王以孝治天下也是真的。石雲:如果妳有壹種美德感,這四個國家會跟隨它。
翻譯
子曰:“昔日賢明之君,以孝治天下,連極卑微小國之諸侯,更遑論王公、諸侯、叔侄、子孫、男丁等。”因此會贏得各諸侯國臣民的好感,使他們崇拜前朝國王。
治理壹個分封國的諸侯,連喪妻寡女的男人都不敢欺負,何況他的臣民百姓,所以才會討百姓歡心,幫他們祭祖。管理自己城市的卿大夫,連對仆人都不粗魯,更別說對妻兒了,所以才會討大家的歡心,讓他們願意為父母效力。
只有這樣,父母活著的時候才能幸福安寧,死後才能成為鬼神享受後人的祭祀。所以世界才會和平,自然災害不會發生,人禍不會出現。所以,壹個賢明的君王,會以孝治天下,如上所述。《詩經·儒雅·楊誌》中說天子大德,四面八方的國家都會臣服於他。"
《三智》第九章
原文
曾子說:敢問聖人之德,是否超越孝道?孔子說:天地之性,唯有人是珍貴的。男人的旅途無非就是孝順。孝大於嚴父,嚴父大於天,所以周公也是人。以前周公在郊外拜侯姬配天。宗嗣王文湯余銘,以配神。以四海為基,各司其職。聖人之德如何加於孝道?所以在自己親生的膝下,養父母是嚴格的。聖賢以嚴教敬,以親教愛。聖人之教不純,政不嚴,道理也在此。父子,自然也。君臣之義也。父母出生,繼續偉大。親自來的話,不能太厚。所以,愛別人而不愛自己親人的人,叫不道德。那些尊重別人而不尊重自己親人的人,叫做不服從。臣服是與民為敵,沒有什麽不好,只有兇德。雖得,君子不貴。君子則以言思,以可樂思,尊道義,以法辦事。容止是相當大的,他可以前進和撤退,以滿足他的人民。愛它是因為它的人民害怕,但喜歡它。因此,它可以成為它的道德教育和執行它的法令。石雲:紳士就是紳士,他的舉止並不特別。
翻譯
曾子說:“我冒昧地問壹句,難道聖人沒有比孝順更偉大的美德嗎?”孔子說:“世間萬物,人是最高貴的。”在人類的行為中,沒有什麽比孝順更重要的了。在孝道中,沒有什麽比尊敬父親更重要的了。沒有什麽比祭祖祭天更重要的事了,只有周公能做到這壹點。當初周公在郊祀天帝時,把祖先後稷祭給天帝。祭祀於,又祭祀其父文王為天帝。因為他這樣做,全國各地的統治者都能夠履行他們的職責,來協助他的祭祀活動。可見聖人之德,在孝之外。因為孩子對父母的愛是在小時候產生的,是靠著父母的膝蓋,漸漸長大,壹天天學會了尊重父母的尊嚴。聖人在子女尊敬父母的基礎上,教導人們孝順父母。並且因為他們對父母的自然的喜愛,孩子們被教導愛的真理。之所以聖人的教育不需要嚴格執行就能成功,聖人的治國之道不需要嚴格粗暴的方法就能治理得很好,是因為他們遵循了孝道的根本性質,孝道源於自然。父子之間的感情是出於人與生俱來的本性,也體現了君臣之間的義理關系。沒有什麽比父母生下孩子傳宗接代更重要的了;父親對孩子就像威嚴的國王,沒有比這種愛更慷慨的了。所以,不愛自己的父母而愛和尊重別人的行為,叫違背道德;尊重別人而不尊重自己父母的行為叫違禮。不按照人民的意誌去愛和尊重父母,違背人民的意誌,人民就無法效仿。不在愛與敬的善道上努力,反而靠違背道德禮儀的惡道,雖能達到壹時,也為君子所不齒。君子的行為不是這樣的,他的言語必須被認為是被人稱贊和追求的;由此,必然認為它能給人帶來歡樂,因其有德有義而值得人們尊敬;它的行為能讓人效仿;它的外觀全部符合規則,讓人無可挑剔;壹個是有進有退,不犯法,成為人民的楷模。這位先生以這樣的行動治理黎巴嫩的國家和人民,所以人民敬畏他,熱愛他,並學會模仿他的行動。因此,君子可以實現他的道德教育,順利執行他的法律和命令。《詩經·曹鋒·鴿子》中說:“君子好逑,行為不差。”
紀曉星的第十章
原文
子曰:孝子生當尊,養當享,病當憂,喪當喪,祭當嚴,才能親。親者,上不驕,下不亂,醜不爭,上不驕,死不相往來。亂為底層,則刑。爭醜就要當兵。如果不除三,養三只動物供日常使用,還是不孝。
翻譯
孔子說:“孝子侍奉父母,就應該在家裏盡力孝敬父母;在支持飲食的時候,要保持愉悅的心情去服務;父母生病,要焦慮照顧;父母去世,我們要表達悲傷,打理後事;祭祖要重視,禮儀不能亂。只有這五個方面做好了,才能說我們完成了子女對父母的責任。侍奉父母,要身居高位而不驕不躁,身居低位而不惹事,與人和睦相處而不與人爭鬥。身居高位囂張跋扈的必然滅亡,身處下層卻不惹事的必然受到刑法的制裁,人民內部爭鬥必然導致自相殘殺。不戒驕、亂、爭三害,就算天天用牛羊豬的肉餵父母,也還是不孝。"
第五章刑部第十壹章
原文
子曰:五刑歸三千,罪大於不孝。欲君者至尊,非聖者不可,不孝者無親。這也是混沌之道。
翻譯
孔子說:“五刑所屬的刑律多達三千種,其中沒有比不孝更大的罪。武力恫嚇君主的人,眼裏沒有君主;詆毀聖人的人,眼裏沒有法理;對那些履行孝道的人是不尊重,是不尊重,但他們眼裏沒有父母。這三個人的所作所為,才是天下大亂的根本原因。”
第十二章寬闊的大道
原文
子曰:各位教民,不要好孝順。教人禮貌圓滑,卻從來不善於關心。移風易俗,擅長音樂。不善於禮治百姓。禮貌,尊重。所以,尊重父親讓兒子幸福。尊重他的兄弟,他的兄弟就會幸福。尊其君,則我樂。向壹個人敬酒,是取悅千萬人。也叫少有人敬,多有人悅的大道。
翻譯
孔子說:“沒有什麽比提倡孝道更能教育人們彼此親近和友好了。”沒有什麽比教導人們要有禮貌和服從更好的事情了。沒有什麽比用音樂教育來改變風氣,改變舊的習慣體系更好的了。沒有什麽比用倫理做事情更能讓君主放心,讓人民馴服的了。所謂禮,即情。所以,妳尊重別人的父親,妳的兒子就會幸福;尊重別人的哥哥,弟弟才會開心;尊重他人的君主與他的仆人相處愉快。愛壹個人可以讓千萬人幸福。雖然只有幾個受尊重的對象,但在千千有成千上萬的人對他們感到滿意。這就是禮為大道的意義。"
廣智·張德第十三章
原文
子曰:君子教之為孝,非室見之。教孝,所以敬天下之父。教為友,故敬天下為兄之人。教我做大臣,所以我尊重天下為王的人。石雲:君子是人民的父母。沒有至高無上的美德,誰能如此順從人民?
翻譯
孔子說:“君子之教孝,不是挨家挨戶的進行,也不是天天面對面的教。君子教孝,讓天下每壹個為人父的人都能得到尊重。教人做兄弟的方法,就是讓世界上每壹個做兄弟的人都受到尊重。教人以臣之道,使天下之君尊。《詩經·雅量》中說:‘君子與民和,為民之父母。’沒有至高無上的德行,他怎麽能讓天下人民服從,怎麽能這麽偉大!"
揚名立萬第14章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事以孝為先,所以忠義可以轉移到妳身上。物舊,順可遷龍。家管理,所以治理可以移官。是以行為本,名立於後。
翻譯
子曰:“君子能孝父母,故能變孝為忠君;服侍哥哥可以恭敬,所以我可以把這種恭敬轉移到對前輩或上級的服從上;我在家能處理好家務,所以我會把持家的原則轉移到當官治國上來。所以能在家孝順,會管理家務的人,口碑會很好。"
第十五章勸諫
原文
曾子說:妳的丈夫若善良恭敬,妳的親戚有名望,那妳就聽妳的命吧。敢要求兒子服從父親的命令,算不算孝順?孔子說:是什麽?這是什麽?
以前有三個爭權奪利的大臣,雖然沒有辦法失去天下。有三太子爭臣,雖無失國之道。博士有三個爭權奪利的大臣,雖然沒有辦法失去他的家。讀書人若有朋友,絕不會留下妳的名字。如果父親有壹個兒子,他將不會陷入不公正。所以,妳不義,天不能爭父,臣不能爭王。所以,當妳不義的時候,妳可以去爭取。如果妳服從父親的命令,妳怎麽會孝順?
翻譯
曾子說:“孝道,比如善良、尊敬、尊重和名望,老師已經教過了。我想冒昧地再問壹句,兒子壹味地服從父親的命令,能叫孝順嗎?”子曰:“此何事?這是什麽?從前,天子身邊有三個朝臣,他們坦率直言,互相勸誡。所以,即使天子是個無情無義的昏君,也不會失去他的天下。諸侯有三個臣子直言進諫,據理力爭。即使他是壹個無情的君主,他也不會失去他的諸侯領土。卿大夫還有三個大臣直言勸他,所以就算是個沒心沒肺的大臣,也不會丟了家。壹般的學者,如果有直言相勸的朋友,也不會失去好名聲;如果父親有壹個敢於直言並為之奮鬥的兒子,他就不會陷在不公之中。所以,遇到委屈,如果是父親做的,兒子會忍不住勸他打;如果國王做了,朝臣們壹定不能出聲爭辯。所以,對不公正的事情,壹定要規勸和勸阻。如果只是服從父親的命令,怎麽能叫孝順?”
入職第十六章
原文
子曰:昔明君孝父,故事晨孝母,故事察地,老少通順,故自上而下治之,天地察明,神明明。所以,天子雖須尊,言必先有父。話說有兄弟,祠堂進貢,不忘親人。修身養性慎獨,畏首畏尾。祠堂祭奠鬼神。孝,通神明,光在四海,萬物。石雲:從西到東,從南到北,我都不相信。
翻譯
孔子說:“從前,賢明的皇帝非常孝順他們的父親,所以他們在祭祀天帝的時候,能夠明白天道涵蓋壹切的道理;侍奉母親就是孝順,所以在給來世獻祭的時候,我能清楚地明白大地孕育萬物的道理;處理好老幼秩序,才能管好上下級。能夠清楚地看到天地養育萬物的真理,眾神感受到他們的真誠,他們將向眾神展示,並來到傅銳祝福他們。所以,諾伯雖然是天子,但也要有他尊敬的人,也就是說他有父親;肯定有人比他早出生,說明他有個哥哥。祭奠祠堂,不是為了忘記親人;修身養性,謹小慎微,因為怕自己的錯誤讓祖先蒙羞。去祠堂祭拜,神仙出來享福。對父母兄弟的孝順和服從,已經到了極致,就是可以通達神靈,照亮世界,感覺到哪裏都是相通的。《詩經》篇說:“從西到東,從南到北,沒有壹個人不想被打動。”
第十七章石俊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事也。我忠於自己的思想,我會以退為進來彌補。我會讓它美麗,拯救我的美德,這樣我就可以從上到下和妳約會了。正如詩中所雲:吾愛吾心,不在乎遠方。如果我把它藏在中心,我就不會忘記它。
翻譯
子曰:“君子事君,當官於朝廷,當盡力忠;退位在家時,如何補救國王的過錯。對於君王的優點,要適應和發揚;對於國王的過失和缺點,是要糾正和補救的,所以君臣關系才能互相尊重。”《詩經·瀟雅·桑吉》中說:“我心中充滿了愛和尊重的感情,不管距離有多遠,這種真摯的愛將永遠藏在我的心裏,永遠不會有壹天忘記它。"
第十八章喪親之痛
原文
子曰:孝子失親,不必哭,禮無所容。說話不好聽就難受,聽到音樂就不開心,不願意吃飯就難過。吃三天,教民不死不傷,滅不死。這也是聖人的政治。喪三年,民有終。陳奇哀悼棺材和衣服。哀哭,哀寄之,預測其宅兆,而祥和。祖師為之廟,與鬼同樂。春秋祭祀,想想當時。生之愛敬,死之悲,生死之本,生死之義,孝子之死。
翻譯
子曰:“失去父母的孝子,會聲嘶力竭地哭,哭不了多久。”:舉止行為失去了正常的風度,言語失去了連貫性和文采,穿上華麗的衣服會感到不安,聽到美妙的音樂會感到不開心,吃到美味的食物也感覺不到美味。這是他們的孩子因為失去親人而悲傷的表現。失去父母後,我們要晚三天吃飯。這是為了教育人們不要因為失去親人的悲傷而損害生者的健康,不要因為過度的哀悼而破壞生命的本質。這是聖賢君子的治國之道。喪親不滿三年告訴人們,喪親有其終止期。出殯時,要為已故的父母準備好棺木、外棺、衣物、棉被,妥善放入棺內,並為生者擺放、裝飾紀念用具,以表達哀思和悲傷。出殯的時候,我捶胸頓足,哀號著發出來。占蔔墓是埋葬的吉祥之地。修建祭祀用的廟宇,讓逝者避難,享受生者的祭祀。祭祀在春天和秋天舉行,以表示活著的人總是懷念死去的親人。父母在世時,用愛和尊重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用悲傷呵護喪事,從而履行了人生的職責和義務。已經做到了保健和死亡的義,就認為已經完成了作為孝子侍奉親人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