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至日的起源
冬季至日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的壹個,但大多數人不知道,冬季至日的起源其實來自壹個國家首都的規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就開始用土規法測影,在洛邑測天下位置,這在當時是具有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為影響後世千百年的節日之壹。
周公到洛陽時,用土歸法測得洛陽“在天下”,然後開始占蔔社稷吉地。《尚書·洛谷》中記載,周公“盼洛施”,在洛陽周邊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後確定建水東、濯水西、濯水東都是建祠堂的好地方。周公通過“土歸調查”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在古籍中有所記載,被後人奉為封國立國之法。
《土歸風光勘測》的目的是要把中國的中心“在土裏”找出來。這個方法的精髓是“樹高八尺,夏至日長五寸;在冬天的至日上,場景是壹英尺三英尺五英寸長,也就是豎立壹個8英尺高的標桿。在夏季至日上,正午的陰影是65,438+0.5英尺,在冬季至日上,正午的陰影是65,438+03.5英尺。"測量土壤深度,校正陰影,找到地面,檢查四個小時。"用這種方法測出來的是洛陽和洛邑在土中的理論位置。
根據周公的調查,周人對商朝滅亡後的第壹個國家首都做了詳細的規劃。《益州左洛書》說:“它是壹座偉大的城市,在泥土中生長成壹周,...南在洛水,北在邙山,天下大合。”。國家社會資本和祠堂建成後,周公在《成州唐明禮樂制度》中詳細制定了國家禮儀制度。據記載,周朝的正月是冬季和十壹月,新年的第壹年是冬季至日。也就是說,周公選擇了壹年中最長的壹天作為新年開始的日子。
從深思到秦,的冬天總是和年初壹樣。漢代依然如此。《漢書》中有壹句話:“陽光照在冬日的至日上,君長,所以恭喜……”換句話說,人們最初慶祝冬季至日節是為了慶祝新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季至日,天地的陽氣開始蓬勃發展,變得更加強大,代表著下壹個周期的開始,這是壹個好日子。因此,後來,在春節期間,祭祖和家庭聚餐等習俗經常出現在冬季的至日。冬季的至日也被稱為“小年”。第壹,說明年關將至,剩下的日子不多了。二是為了顯示冬季至日的重要性。冬季至日作為壹個節日,起源於周朝,興盛於唐宋,壹直流傳至今。周歷的第壹個月是夏歷的十壹月。所以周朝的正月等於今天的十壹月,所以拜年和賀冬沒有區別。直到漢武帝采用了夏歷,正月才從冬季的至日中分離出來。因此,也可以說“冬季至日節”始於漢代,盛於唐宋,壹直存在至今。
冬季至日的氣候特征
天文學將冬季至日視為冬季的開始,對我國大部分地區來說明顯偏晚。詩中有雲:“西北風打百草衰,幾度寒壹日升。白天時間最短,但我看到金梅盛開。”左河水冬天的至日是壹年中白天最短的。冬季至日過後,太陽的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晝逐漸變長,黑夜逐漸變短。所以有句話叫“吃了冬天的至日面,壹天就更長了。”
氣候上,冬季至日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壹般在0℃以下,南部地區只有6℃至8℃左右。此外,冬天的至日開始數到九,而冬天的至日成了數到九的第壹天。關於“數九”,有壹首民謠是這樣的:“九月不做,三四月走冰面,五六月沿河看楊柳,七九月開河,燕子來,九九月到處走牛。”但在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0月上旬65438+,平均氣溫仍在10℃以上。可以說秋去春來,壹年四季都沒有冬天。
中國古人把冬季至日分為三個階段:“壹個階段是蚯蚓結;第二,等麋鹿角解;等待泉水湧出。”傳說蚯蚓是陰彎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增長,但陰氣仍甚盛,土中蚯蚓仍蜷成壹團。麋鹿和鹿同屬壹科,但陰陽不同。古人認為麋鹿的角是面向來世的,所以是陰,而冬天的至日是在太陽下出生的,麋鹿感覺到陰逐漸退去,解了角。因為陽氣的誕生,山中的泉水在這個時候可以流動,溫暖。
冬季至日的民俗活動
冬季至日節也被稱為冬季節和冬季節。它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之壹,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冬季至日大如壹年”之說,歷來為朝廷和百姓所重視。從周朝開始,就有祭祀活動。
《李周·官純·申時》:“隨著冬天的到來,到了鬼神面前。”目的是祈禱和消除國家的流行病,減少人民的饑荒和死亡。《孝武史記》:“其後,我兩歲,十壹月甲子在冬至日上,歷以此制。天子登泰山,十壹月甲子朔丹冬至日寺稱神堂,每禪閉關。”
《後漢書·禮儀》:“冬至日前後,君子安居,百官無為。”我們還要挑選“能人”,敲鑼打鼓,奏“黃鐘之法”來慶祝。
在唐宋時期,冬天的至日和壹年的開始都很重要。南宋孟淵勞《東京夢華錄》:“十壹月冬至日。首都最重視這個節日。雖然到了窮人手裏,但是壹年中更容易得到新衣服,準備飯菜,享受祖先。官員放開,慶祝交流,就像過年過節壹樣。”
潮汕冬季至日習俗
冬季至日是二十四節氣之壹。根據《二十四節氣》“11月15日,終於藏起來的氣告壹段落。”《通渭孝助神明》載:“正月十五大雪後,十指相搏,這是冬天的至日和正月十五。陰和陽開始,天往南,長大。”根據《辭海》:“從天文學上來說,冬天的至日是北半球冬天的開始。”冬季的至日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之壹,也是潮汕地區的壹大民俗節日,俗稱“小年”。
潮汕各市縣冬季至日的習俗基本相同,有祭祖、吃香丸、掃墓等習俗。
祭祖:潮汕民間在這壹天準備豬肉、雞肉、魚肉等三種祭品和水果,去祠堂祭祖,然後壹家人圍著桌子吃壹頓飯,壹般在中午之前,午飯時壹家人團聚。但在沿海地區,如饒平的海山,祖先是在清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祭祀的,這意味著請求神靈和祖先保佑漁民捕魚安全。
吃甜丸:這種習俗在潮汕地區幾乎是普遍的,但其中也包含了壹個有趣的俗俗:人們在這壹天祭拜祖先後,會拿出壹些甜丸,貼在自家的門楣、房梁、米缸等地方。為什麽要這麽做?相傳有兩個原因:壹是甜丸香甜圓潤,寓意美好。它預示著明年又壹個豐收和家庭團聚。如果壹家人能在這壹天偶然遇到,就像少數民族的“潑水節”壹樣,是個好兆頭。如果這壹天剛好有外人來訪,讓外人遇到,這些外人也會有好運。因此,人們不希望外人在這壹天參觀。壹個是給老鼠的。據傳說,谷物的種子是被老鼠從很遠的地方咬下來供農民種植的。為了回報老鼠的貢獻,農民們同意每年收割時留下壹小部分不割,讓老鼠吃。後來,因為壹個貪婪的人收割了地裏所有的谷物,老鼠壹氣之下向觀音菩薩告狀。觀音菩薩聽了,覺得很對不起她,就給了她壹副硬牙,叫她以後搬進別人家去找吃的。從那以後,老鼠到處作惡。成為當今“四害”之壹。但是,這種“到處貼香丸”的俗風終究不會長久。不僅不衛生,而且不美觀浪費,自然就消亡了。而這個“吃甜九”的習俗壹直流傳至今。
去墓地:這是冬季至日的另壹項活動。按照潮汕習俗,壹年壹度的掃墓壹般在清明和冬季的至日,稱為“春紙”和“冬紙”。壹般來說,“傳春紙”的習俗要在死後前三年進行,“冬紙”只能在三年後進行。但大多數人喜歡帶“冬紙”,因為清明時節經常下雨,路難走;冬天的至日,天氣很好,很適合在山裏野餐。
潮汕還有句俗話叫“吃了冬節妳又老了壹歲”。報道稱,“人們對此有兩種解釋:壹種是冬季至日是小年,小年後要加壹年;說這句諺語是來自犯人。在古代,每年秋天都是殺人的季節。犯死罪的囚犯壹般在秋季被處決。如果他們沒有被冬季至日處決,他們可能會被推遲到明年,所以他們說,“再壹年”。
潮汕習俗是潮汕文化的壹部分。在長期的生活和社會實踐中,人們繼承好的習俗,摒棄壞的習俗。冬季至日“上墳掃墓”的習俗是為了紀念祖先的辛勤勞動,“吃甜藥丸”是為了預示來年的又壹個豐收,這是自然繼承的。冬季至日的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