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詩每四句為壹段,分為三段。每壹次押韻變化中,開頭是平韻,中間是淡韻,最後壹段是平韻。“人日送詩草堂”,壹開句就直奔主題。日:農歷正月初七。古人相信天人相聯,把七歲後的第七天作為日子。漢魏以後,人節逐漸從單壹的占蔔活動發展成為包括慶典、祭祀等活動的節日。在唐代,人們仍然非常重視人民日。它不僅致力於祈求吉祥的願望,還增加了思念親友的氣氛。這個節日也被稱為“人民勝利節”、“人民慶祝節”、“人口日”、“人民七日”。“遙惜思念故鄉的故人”“遙惜”這兩個“惜”字,正是表達他們感情的詞,整篇文章都圍繞著這個“惜”字展開。“思鄉”不僅僅是來自我自己,更是來自杜甫認為滿目瘡痍的中原也是自己的故鄉。其次是“柳條難看,梅花滿枝斷腸”,是對這種鄉愁的具體描寫。春天來了,柳葉抽芽,梅花盛開,本該令人心曠神怡,但在異地遊子的心中,卻總是容易激起思鄉之情,讓人壹見之下“難以忍受”“心痛不已”,情不自禁。
中間四句是詩意的拓展和深化,參差不齊,惆悵之余,也像大海中的航船,隨波逐流,不由自主的不確定和沮喪,感情復雜。押韻的變化與內容相協調。
“身在南繁,毫無準備,我很擔心。”“預謀”就是參與國家事務。盡管如此,詩人的愛國熱情不減,面對動蕩不安的時代,自然“憂國憂民”。當時不僅安史之亂在中原橫行,而且川中局勢也不平靜。這首詩寫了兩三個月後,子洲刺史子洲發生了叛亂。這種“煩惱”也是時世艱難的反映。杜甫《酬高樹人》:“嘆吾悲而尋友,感苦悶而無心”,是對高適復雜感情的深刻體悟。
“今年人會彼此思念,明年人會知道何去何從”:這種擔憂之深,關註之深遠,說明國家難以進步。在深深的遺憾中,心中有無限的悲傷。
展望未來,我深感尷尬。回顧過去,以前很難決定。這自然就引出了最後壹段。“我臥東山三十年,不知書劍老。”詩人早年曾隱身於《漁樵》、《秋鳳左》中。“龍鐘還了兩千塊石頭,真是東西南北人的恥辱!”這種“羞”的內涵是豐富的,既包含了自己的孤獨和憤怒,也包含了對朋友處境的深切關懷。這種“羞恥”就更明顯了。兩人交情深厚,相知甚篤。
這首詩,沒有華麗耀眼的詞藻,也沒有刻意雕琢的警句。只有簡單自然的語言,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貫穿全篇。悠揚的音調很好的傳達了感情的起伏。像這樣“挺胸,匪近書史”的傑作,可以算是漢魏的傳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