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人突然對慶祝外國節日感興趣。國外的情人節、愚人節、浪漫情節、感恩節、母親節壹年比壹年紅火,而中國的傳統節日,如寒食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重陽節等,卻逐漸淡漠。「洋節」盛行,本土節日「冷」的原因是什麽?慶祝外國節日好嗎?媒體上眾說紛紜,筆者在此做簡要分析,歸納如下:當今“洋節”盛行有其必然因素:壹是中國改革開放後,外來文化滲入其中,各國相互交融。這是自然現象;第二,全球經濟壹體化加速了外國文化對中國的影響。很多外國人在中國工作,過節日,這是人之常情。第三,媒體和商業炒作促使“洋節”持續升溫,背後主要是巨大的商業利潤;第四,我國人民生活富裕,追求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是必然的;第五,很多年輕人和大學生追求時尚,跟風。當外國節日來臨時,他們玩得很開心。而且國外的節日講究人性化,比較輕松浪漫,講究情調,比如情人節送玫瑰,聖薩利姆節送平安夜,容易被年輕人接受。而我國的傳統節日普遍具有教育性,形式單調,有的還帶有封建色彩,同時又不被政府重視。各種原因造成“洋節忽冷忽熱”的局面。其實中國人體驗洋人的節日,欣賞外國的文化,並沒有錯。國外不是有中國節嗎?我也對端午節和潑水節感興趣。所以說洋節崇洋媚外是不必要的。節日溫暖後,壹切都會消失。但還是要提醒國人,凡事都有個限度,把壹切誇大炒作,真正搞成了洋節的天下,才是永恒的真理。聖誕節前夕,中國10名博士生聯名呼籲人們謹慎對待聖誕節。來自武漢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名校或科研單位的10位哲學或教育學博士發出聯合簽名倡議書,呼籲謹慎對待聖誕節。他們認為“聖誕狂歡”是中國傳統文化主體性喪失後,國人的壹種集體無意識行為。十名醫生聯合抵制聖誕節。近日,這份名為《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起中國文化主體性——我們對聖誕節的看法》的倡議書出現在各大網站的顯著位置。文章第壹句是“西方文化在中國從微風細雨演變為狂風暴雨。最直接最集中的體現就是聖誕節在中國的悄然興起和日益普及。”自稱“民間學者”、哲學博士的王大山在他的文章中認為,中國每到聖誕節,商場、餐廳、酒店都掛起“聖誕樹”,員工佩戴“小紅小紅帽”,學校裏“聖誕舞會”的海報占據醒目位置;人們見面互祝“聖誕快樂”是壹種集體無意識行為,其根本原因在於中國文化中主題的迷失和主體性的沈淪。因此,醫生們呼籲“中國人謹慎對待聖誕節,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勇敢面對中國的文化主體性”。文章還建議,政府相關部門應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和法律框架的範圍內,對商場、媒體、學校等部門和行業日益盛行的“聖誕狂潮”進行重新審視和理性規範。“孔子”被指責為“聖誕老人”,是提案的發起人之壹。武漢大學哲學學院2005級中國哲學專業博士生陳說,他在網上看到,今年9月28日孔子誕生時,在浙江衢州的“南孔廟”,壹位老師帶領小學生在孔子塑像前祭奠孔子時,有小學生指著這位白胡子聖人說:“這位老人是聖誕老人!”這件事對他影響很大。聯想到現在很多大學生熱衷聖誕節,甚至中小學老師組織學生搞各種聖誕活動,更促使他思考。“我們也知道我們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們不指望任何立竿見影的效果,”他說。“我們只是敦促我們的人民認真反思他們的生活,以及他們是否做得正確。”學者和網友說法不壹。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鄭丹丹認為,聖誕節等外國節日的盛行是在全球化或西方文明在全球滲透的背景下發生的,是不同文明交融的結果。穿越洋節往往是個體身份建構的壹種手段。由於西方文明的強勢地位,海外的節日可能會被貼上有品味、時尚、時髦的標簽。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壹種文化霸權。聖誕節的興起是由國教引起的。事實上,很多中國人對西方的聖誕節並不感興趣,但隨著很多年輕人對聖誕節的熱情,似乎有必要停止聖誕節。中國雖然不是世界上節日最多的國家,但是節日已經很多了,多到讓人無法忍受。隨著近年來情人節和愚人節的流行,聖誕節無疑掀起了洋節的更大高潮。我們在為外國節日歡呼的同時,也讓受過教育的中國人感到悲哀。“十博士”抵制聖誕節可以說雖然帶來了壹個傳統文化的春風,但是後來居上,真的很可悲。聖誕節從“微風細雨”變成了“狂風暴雨”,從“悄然興起”變成了“日益流行”成了氣候,短信滿天飛,人們歡聚狂歡,流連忘返——這些都讓人想到了壹場文化的“和平演變”。西方的東西都是好的,我們這些沒有分辨能力的孩子都是“拿來主義”。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中國文化中主題的失落和主體性的沈淪”。但有壹點可以肯定,我們是在“給別人做嫁衣”。當我們發現自己的民族在為別人的節日歡呼時,難免不會感到悲傷。如果西方國家為我們的春節歡呼,我們肯定會被那些對我們國家節日大喊大叫的外國人逗樂。妳在歡呼什麽?這就是妳們的文化嗎?妳忘了誰是龍的兒子了嗎?其實這種情況是不會發生的,只是壹種假設。這不是文化偏見,而是對於現代年輕人來說,他們迷失在西方節日的歡樂中而沒有引導,不僅看不到世界和諧的那壹天,而且最終也不知道自己的國籍。就像中國人在壹起學英語的時候總是給自己起英文名壹樣,其實英文名永遠代替不了中國名,中國名只是玩物。當妳把他們當回事的時候,妳無疑已經迷失了自我,也會對崇洋媚外做出最新的“解讀”。我們不妨接受壹些國際節日如五壹節,但對壹些西方特有的民族節日要謹慎。我們中國有自己的體現優秀傳統文化的節日,比如春節。我們不需要那些外國節日來祝願我們的利益。我們應該認真對待年輕人的熱情,他們不知道所謂的聖誕節和其他外國節日。最可笑的是,在女兒所在的前進小學,班主任甚至要求每個孩子至少買1.5元的他們學校定制的聖誕卡。聽說有的孩子還買了三張卡支持老師的工作,聖誕節老師都是滿臉笑容,讓我這個家長哭笑不得。中國的教育似乎在壹定程度上失去了傳統文化。難怪孩子們被西化了。原來是教育的錯。值得我們認真反思!
記得領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