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全詩的主題,即通過詩人為崇高理想而奮鬥終生的描寫,強烈地表達了他被殺的苦悶和矛盾的感情,表現了他為國獻身的精神,以及他對人民的深切的愛國主義和同情,表現了詩人勇敢追求真理和光明,堅持正義和理想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
同時也深刻揭露了以儲君為首的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黑暗本質,批判了他們顛倒是非、營私成黨、殘害人才、為國作惡的罪行。
《離騷》的藝術特色
第壹,深深植根於現實,期待積極的浪漫主義
中國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文學源遠流長。現實主義源於《詩經》,浪漫主義源於《楚辭》。《離騷》中的浪漫主義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是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離騷》表現了作者崇高的愛國主義理想和為實現這壹理想而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他熱切地希望楚國能實行明律培元、舉賢賦能的“美政”,重現他心目中的、唐、三侯那樣的盛世。
所以他極力稱贊:“舜之耿介西,因道得道”,“唐雨燕只敬,周談道而不壞”,“三年之清凈,是眾香之地”。為了理想,他鍥而不舍,上下求索,死而無憾。
二是大量的浪漫手法。作者插上幻想的翅膀,盡情馳騁,這在詩的第二段和第三段得到了充分的表現。上壹節提到,詩人幻想在太空翺翔,早上從南面的蒼梧山出發,晚上到達西北面昆侖山上的空中花園。他在太陽沐浴的鹹水潭裏餵馬,總在太陽升起的芙蓉樹下散步。
月神、風神、石勒、鳳鳥、亂世佳人、雲霓,壹大群神靈前呼後擁。在“西遊”壹節中,他寫他駕著飛龍和余明鸞,從天津衛出發,過昆侖,過赤水,過流沙,到了西海。想象豐富奇特,境界迷離,場面恢弘。
第二,比興手法的運用
《離騷》繼承和發展了《詩經》比興的傳統。其具體表現為:在廣度上,更多地使用隱喻,形成壹個龐大的隱喻體系;深度上,它比《詩經》更註重隱喻中“此物”與“彼物”的內在聯系,作為隱喻的事物與全篇所表達的內容是統壹的,具有象征性。
如詩中用“美”指,用“繁香”指群仙,用“椒、桂、回、紅”指群仙,用香草“泉”指等。將比興與表現內容相結合,使詩中的意義和景物具有象征意義。
第三,對比技巧的運用
屈原在詩中對比了堯舜聖賢的古代耿介和桀紂暴君的囂張跋扈和夫差的尷尬,以勸楚王走上正確的治國之路。與“我怕我的年齡”和“我怕我老公偷走幸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對國家的熱情與竊取和平的卑鄙形成鮮明對比。
第四,有抒情的故事敘述。
歌詞壹般沒有故事。《離騷》是壹首長篇政治抒情詩,抒發了他的忠與怨。然而,在詩的第壹部分,敘述了壹個人的家庭背景、出生和流放的事實,在後兩部分,編造了壹系列的夢境,如壹個女少女、在舜的講話、拜訪貴妃、占蔔、巫術和占蔔、西行等,使這首抒情詩具有了故事情節的成分。
仿佛山窮水盡,眨眼間又是壹片新景象,跌宕起伏,讓敘事詩和抒情詩融為壹爐。
擴展數據:
《離騷》對中國文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漢朝以後,後來的文人都很崇拜屈原。究其原因,似乎要歸功於屈原執著而特立獨行的氣節,以及他在逆境中敢於堅持真理、反抗黑暗統治的精神。屈原的遭遇,壹般是中國封建時代正直的文人所經歷的。所以屈原的精神是可以被廣泛認同的。
屈原的藝術創作開辟了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源頭,對後世文人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詩經》為代表的“風”和以楚辭為代表的“騷”,構成了中國古代文學的基石和古典詩歌的兩大最高標準。漢魏以後,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壹般稱為《楚辭》。
屈原作品在思想和藝術上的輝煌成就,為全人類提供了寶貴的文化遺產,他也因此獲得了世界文化巨人的光榮稱號。1953年,屈原作為詩人,與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法國作家拉伯雷、古巴作家、民族運動領袖何塞·馬蒂壹起,成為被世維會稱為四大世界文化名人之壹。
他的作品在公元前7世紀傳到日本,19世紀開始傳到歐洲。現在,有很多英、法、德、俄等語言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