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它是關於學習和應用“三玄”的知識。自漢代以來,中國就有專門研究莊子、老子和易的人,慢慢地,在三玄周圍出現了壹種玄學知識。
這裏需要提醒的是,中國歷史上壹直有兩個莊子。壹個是戰國時期的宋國人莊周,他寫了我們現在看到的《莊子》的內篇。另壹個莊子是莊尊,西漢末年蜀人,即閆俊平,他寫了《道德經》(又稱《老子桂芝》)。而且據宋代《黃吳外篇》中張興澄的詩《先生》說,長江無天人之學,必有莊生內外篇。這樣就知道洋文也是君子文人的收藏。“我們可以知道,我們現在看到的《莊子》裏面的部分,其實是邵雍師傅根據楊雄的理論修改的,而《莊子》外面的部分,則是邵雍師傅根據楊雄的理論直接編造的。
第二,它指的是道家、儒家和三玄的混合知識。西漢末年,由於社會的發展變化,漢武帝采用的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國家文化體系已經搖搖欲墜。中國南北朝時期,大量北方民族和西方佛教進入中原,使中國自成體系的“國學”(以禮樂射箭、科舉教育為首的“大學”,以書數為首的“小學”)也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然而,中國的傳統文化畢竟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南北朝各國的知識階層中,壹些智者以“三玄”為主吸收了各家的知識,從而形成了獨特形式的“玄學”知識,納入了官方的教育知識體系。比如《河商傳》中記載的梁朝的沈約(441-513):13年(公元437年)“彭城王益康欲取、司徒左長史為丹陽之陰,不準上,遂以商為陰,安居南方。它叫南學”。梁朝人蕭子賢(489-537)所著《舒淇關白誌》中寫道:“太史六年(456-471),廢國學,初設玄學、儒學、文史四科。每個系有十個學士學位。”這是“玄學”正式納入官學的最早記載。
第三,是指蜀學和的知識論。在唐代,統治者看到佛教從國外日益流行,出於文化平衡的考慮,壹直在中國倡導道教和道教文化。開元二十壹年,唐玄宗李隆基親自編修《道德經傳奇》,向官民宣傳老子和壹家。“開元二十九年,始於京師崇玄閣。都說設置道路的學生窮。”這裏所說的“陶居”,與當時科舉考試中的“明靜、進士、童生”是同壹個稱號。“天寶13,唐玄宗禦政府大樓,試圖通過墓碼,東曉玄晶,華麗的辭藻,傑出的軍事規劃等等。”(《舊唐楊宛傳》)這裏所說的玄晶,指的是老莊彜、閆俊平、楊雄的學說。由此可見,由於唐朝官方的努力,“玄學”在當時的地位是很高的,這樣的知識被正式納入了國家科舉升官的程序。
代表風水的有“龍、洞、沙、水、向、局”等術語。
“龍”指山脈的走向;
“洞穴”指的是埋葬坑;
“沙”指汾山周圍的山勢;
“水”是指低地或水的流動勢;
“向”指分山的坐向;
“局”是指墳前的情況。
古代風水講究“龍之真”、“穴之真”、“沙之環”、“水之抱”、“方向正”、“位置正”。風水學認為“王沙人興,水興”,即周圍山好,子孫後代興;當水的流動符合模式時,財富就會興旺。至於功名,葬之日求。